03.07 霍光有足够实力,为什么不篡汉?

小学究


从汉宣帝即位至霍光去世,汉代朝政是一种二元化的政治态势。汉宣帝刘询与霍光为首的霍氏家族的关系,在西汉君臣关系史上颇具典型意义。汉宣帝与霍光彼此都有求于对方,政治上二人有一定程度的配合,共同推行一系列有助于稳定时局的政策;但双方又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暗中的斗争也是极为激烈的,对王朝的稳定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

(霍光)

霍光有拥立宣帝之功,然而死后不足三年 ,霍氏家族却罹灭族之祸。 究其原因,与当时政局的复杂多变有关,汉宣帝刘询与大将军霍光及其家族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

昭帝去世后,霍光在旬月之间废立两帝,可见其权势之盛。因此初登大宝的汉宣帝,对霍光颇为忌惮,在谒见高庙时,“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汉宣帝深知,想坐稳皇位,就不能冒犯霍光的权威。因此,汉宣帝对霍光十分客气,“光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封霍光食邑一万七千户,使得霍光权势益重。而处在风口浪尖的霍光,为表示自己不专断国是,也有意识表现出一定的让步。比如丞相杨敞死后,霍光谢绝了让他出任丞相的建议,以御史大夫蔡义为丞相,表现出一副自己不专擅朝政的姿态。但是大家都知道蔡义是霍光的亲信,实权还是在霍光的手中。

(汉宣帝)

汉宣帝十分注意在汲取被废的昌邑王刘贺的教训。刘贺所以能被霍光立为皇帝,是霍光认为他比另一个侯选人广陵王刘胥更容易控制。而刘贺的被废 ,也不完全在于其行为昏乱、荒淫失道,而是这个年轻的皇帝上任伊始就迫不及待的与霍光争权。早在刘贺进京之初,他的手下、昌邑中尉王吉就告诫过刘贺,对霍光要: “事之,敬之,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但是刘贺并没有听从王吉的告诫,急于想让自己手下的昌邑群臣取代朝臣,这才引起霍光的警觉,促使霍光采取措施废黜了刘贺。

至少从表面上看,汉宣帝和霍光相处十分融洽。本始四年四月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很多人都认为这是霍光专权,侵迫阴阳,天文失度造成的。但是宣帝主动站出来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又是下罪己诏,又是要求群臣奏陈自己的过失,让地方举荐贤良方正之士,并推行德政,素服避正殿以思过,尽最大可能消除地震给霍光带来的消极影响。

那么汉宣帝是不是一个没用的老实人呢?当然不是。只不过宣帝汲取了刘贺的教训,所以采取一种极其隐晦的手段来发展自己的势力罢了。

汉宣帝身份特殊,他虽然是汉武帝的曾孙,但其祖父是死于“巫蛊之祸”的卫太子刘据。受到祖父的牵连,宣帝是以庶人的身份,在宫外长大的。所以宣帝即位时,朝中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势力,比带着众多昌邑旧臣进京的刘贺更显得势单力薄。在这种情况下,政事听霍光的安排,是宣帝惟一正确的抉择。

宣帝的帝位继承关系,在合法性与正统性方面也都存在着极大欠缺;同时宣帝与宗室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疏远,所以他在尊崇、礼敬霍光的同时,不断施恩宗室,以期得到宗室的认可与支持。此时的宗室虽然手上无权,但是在法统上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他们的支持,在必要时也是一股强大而重要的力量。

对于霍光的亲信,宣帝也时刻不忘拉拢。车骑将军张安世是霍光的副手,位高权重,宣帝便有意识地拉拢张安世。宣帝即位后,以定策之功将张安世的食邑增加到一万零六百户,将张安世的三个儿子都任命为中郎将或者侍中,张安世渐渐地与宣帝结下了君臣之谊。

对于置身于霍氏集团的包围之中的宣帝而言,他如果需要培植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力量,那么提拔自己的外戚,是一个最便捷的办法。

宣帝即位后,霍光有意让他的小女儿霍成君当皇后,可是宣帝在即位前便有正妻许平君。但是宣帝知道自己不能公然违背霍光的意愿,于是下诏“求微时故剑”,以表明自己不忘糟糠之妻的心意。朝中大臣们读懂了诏书后面的意思,有不少人想到一旦霍光死后,宣帝便要亲自执政的,为了以后的仕途,许多大臣纷纷上书,请立许平君为皇后。由于众议难违,霍光只得在元平元年,立许平君为皇后。

对于在“巫蛊之祸”中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那些宗室大臣和外戚们,宣帝也对他们进行平反,将他们纳入到自己的阵线之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实力。

汉宣帝这种温水煮青蛙的作法,霍光也是有所警觉的。但是宣帝每一步都迈得不大,让霍光抓不到什么反对的理由。霍光十分清楚政治斗争的残酷,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是一个围绕在自己身边庞大的利益集团。他必须抓住权力,否则这个庞大的利益顷刻间就会遭到灭顶之灾。对于处在权力巅峰的霍光来说,权力是不能放弃,也无法放弃的,这是他的宿命。所以他必须对宣帝作出反制。

在宣帝为当年死于“巫蛊之祸”的祖父刘据定谥号时,霍光指使亲信、丞相蔡义将刘据的谥号定为“戾”,这是一个恶谥。按《逸周书·谥法解》上的解释:“不悔前过曰戾。”定下这个谥号,意味着朝廷对卫太子的平反是有限度的,也是变相否定了宣帝刘据这一脉在法律意义上的父子系。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从礼制上确认了汉宣帝是昭帝的后人,在礼法上说,确保了皇权传承系统的稳定,最为关键的是,不承认让宣帝的母家和祖母家是皇室外戚,他们仅获得了诸侯王外戚的待遇,也就不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政治中心,成为宣帝的左膀右臂。这一招十分高明,任何人都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宣帝的母族和祖母一族当不了外戚,还不能让霍光放心,因为许平君是名正言顺的皇后,她的家人外戚身份是连霍光也无法否认的,这也是一股让霍光不放心的力量。于是在本始三年,霍光的夫人利用许皇后临产前得病的机会,指使女医淳于衍暗中除掉了皇后许平君。

史载“皇后免身后,衍取附子并合大医大丸以饮皇后,有顷曰:“我头岑岑也,药中得无有毒?”对曰:无有。遂加烦懑,崩。”

皇后暴毙,那些医生全部被捕,特别是女医淳于衍遭到连续的拷问。霍夫人把实情告诉了霍光,而霍光的反应是:“光大惊,欲自发举,不忍,犹与。会奏上,因署衍勿论”。这段话的意思是,霍光知道自己的老婆毒杀了皇后,大惊之下,准备造反,后来想了想,又忍住了。后来他在给淳于衍定罪时,坚持医生无罪,认为皇后死于难产,是正常死亡。宣帝见霍光如此坚持,此时自己羽翼未丰,也不敢再深究,只好放了淳于衍。

许皇后死后不到一年,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名正言顺地做了皇后,宣帝想倚重许氏外戚的愿望又成了泡影。

霍光当政之初,实行内结宗室,外联群臣的方针,得到了大多数大臣们的支持。但是随着汉宣帝逐渐培育自己的势力,霍光也感到了心慌。他在辅政时,一改之间的宽松政策,突然“遵武帝法度,以刑罚痛绳群下”,就是不自信的表现。他杀掉了有转投宣帝阵营嫌疑的廷尉王平、少府徐仁及左冯翊贾胜胡等人,接连任命唯自己马首是瞻的张敞、蔡义、韦贤等人为丞相,也将一些大臣们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

车骑将军张安世也是三朝元老,拥立重臣,在霍光过分集权、为政严酷之际,他十分担忧霍光会对自己下手,除掉自己震慑宣帝,所以义无反顾的转投到宣帝的阵营之中。而正是由于张安世的支持,汉宣帝才能将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二女婿羽林监任胜、三女婿度辽将军范明友、姐夫光禄大夫张塑、孙女婿中郎将王汉调出京师,由张安世为担任卫将军,掌握长安十二门的警卫部队和北军。霍光见势已至此,叹曰“霍氏世衰,张氏兴矣”。

总之,宣帝即位后,表面上与霍光相处颇为和睦,但暗中双方的权力博弈却相当激烈。但是宣帝扩权的手段绵密而细致,又对霍氏家族严加防范,使霍光在对其心生疑忌之时,又意存希冀,让霍光始终下不了叛乱之决心。当后来张安世、杜延年、丙吉等人都倒向宣帝时,霍光再想反叛已无可能,从而为宣帝在霍光死后,清除霍家势力赢得了时间。


笑语千年


霍光有足够的实力,是从得到汉昭帝的信认,斗倒政敌以上官桀集团开始独掌朝政。这时的霍光培育自己的亲信,安插自己的亲戚任朝中重职,霍光虽然培育自己的势力,但还不够有篡汉的实力。汉昭帝死后,霍光独揽朝政大权,显然有足够的实力取而代之,为什么不篡汉自立呢?


第一,霍光感恩汉武帝,霍光经兄长霍去病推荐入朝为官,二十年入一日谨慎敬业忠厚,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受令辅佐幼主汉昭帝,霍光也没有辜负了武帝的重托,一直兢兢业业地辅佐幼主,秉政执法,以国家社稷为重。正因为秉公办事,才得罪辅臣上官桀父子的憎恨,从这里看出霍光是真心辅佐幼主,报达武帝重用之恩。

第二,霍光在汉昭帝的帮助下斗倒上官父子集团后,独掌朝政大权,开始培育自己的亲信和亲戚,这时的霍光可是权倾朝野,甚至控制了汉昭帝,后来昭帝死后,霍光为什么不篡汉自立呢?我认为霍光虽然得到权力的顶峰,但是他知道前朝吕后家族是怎么诛灭的,刘邦也有“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以霍光谨慎的性格而言,他不敢拿自己和家族去冒险,只想做一位有实力的权臣。这一点从昭帝死后,霍光立无靠山无实力的刘贺看出,他认为立了无实力皇帝好控制,自己照样说了算,从辅佐昭帝中找到了经验,真正当家的是自已,他也不愿意落个骂名或被诛的罪名而取而代之。



总之,1,霍光不篡汉是因为报达武帝重用之恩。2,霍光也没有哪野心的性格,他是真心当一位有实力的权臣而矣。


趣谈汉史


我们提到霍光,人们通常想起商朝的伊尹,因为二人都废立过皇帝,所以后世常常以“行伊霍之事”来指权臣摄政废立皇帝。霍光是汉朝的三朝元老,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废黜皇帝刘贺,立汉宣帝刘询,他大权独揽,权顷朝野,为什么不取而代之呢?是因为他不敢,还是实力不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

要了解霍光不篡汉,就要从霍光其人谈起,

出身外戚,少年得志

霍光,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是汉武帝朝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有了这个实力派弟弟的平台,从小就比别人见多识广,所以进入朝廷,先是为郎,后又迁为侍中,后来又得顾命之托,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长达20年,离不开他与霍去病的特殊关系。

守正出奇

守正——随着兄长霍去病的去逝,霍光的仕途变也得艰难起来。他曾任奉车都尉二十多年,虽身为帷幄近臣,但不能参与政事,没有实权,一直没有得到升迁。由于失去了靠山,霍光只得规规矩矩办事,开始变的小心翼翼,性格沉稳小心谨慎,连上朝入宫时都走同一路线,甚至停步的位置都固定不变。霍光的做法使满朝文武十分佩服,同时也逐渐深得汉武帝的信任。

汉武帝病危之际,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沼,辅佐幼帝。因霍光掌权前的,“小心谨慎”、“资性端正”,掌政后的霍光,也正是依靠这一点,逐渐在汉中央政府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并得到了多数人的拥护。

出奇—— 汉昭帝驾崩时,没有子嗣,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即位,但27天之后就以淫乱无道的理由废除了他。

受儒家思想影响,忠于臣王

汉朝建立后,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之后,国家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迎来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继位后,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手段,并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以加强统治。而儒家思想正是适用于国家安定的状况,让人民安居乐业,安守本分,这与符合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


霍光深受儒家三纲五常思想的影响,而“忠”是儒家传统的核心要义之一,在专制等级社会,“忠”往往意味着臣子无条件效忠君王。霍光可以二十年小心谨慎,谨小慎微,即是对汉武帝的知遇之恩的报答,也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权力位极人臣,不越雷池半步

汉高祖早就说过,非刘姓不可以封王,非建功不可以封侯。霍光被封为博陆侯,这已经是最大的荣耀了,他不可能封王,自然不能加九锡行禅让。此外汉武帝托孤之时还安排了上官桀、金日磾等人,这些人对他是一种牵制。

霍光虽然权力熏天,但毕竟不能一手遮天,不能完全掌控朝廷。霍光心里清楚前朝吕后,虽有军队又实控朝政,但还是在陈平、周勃等大臣,以及地方诸侯王的联合打击下失败,自己地位还不如吕后,怎么能够篡汉成功呢。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霍光虽然权力很大,但还不足以一手遮天,还有多方面顾忌,还不足以篡汉。


四哥聊历史


霍光虽然是权臣,总览大权,但是权臣篡权是一个历史课题,直到西汉末年在垄断了朝廷大权两代数十年的时间,才被王家的外戚二代王莽攻克,而在霍光时代显然不具备权臣篡权的条件。

首先霍光的底蕴不够,根基太浅

霍光出身的十分低微,而且从他追随汉武帝,到他成为西汉第一权臣,仅仅是他个人的奋斗,也就是说,霍光是霍家创业的第一代,而不是根基深厚的类似于后来的王莽、司马炎那样的富二代、富三代。

霍光的老爹霍仲孺仅仅是平阳县的县吏,而且很可能是一个编外人士,他在工作之中,与卫少儿热恋,并且偷尝了禁果,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历史上大名鼎鼎威震海内外的霍去病,不过霍仲孺与卫少儿没有修成正果,后来卫少儿的妹妹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带入皇宫后来更成为了皇后,卫家一下子鸡犬升天,卫少儿与西汉开国功臣陈平的孙子结婚,而狠狠抛弃了霍仲孺,很受伤的霍仲孺此后也回到故乡,娶妻生子,有了自己另外一个儿子霍光。

后来成为骠骑大将军冠军侯的霍去病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利用战争间隙,专门去拜访了自己的生父,不仅给老爹买房置地,还真正的认祖归宗,而此后受到霍仲孺托付,年幼的霍光被霍去病带到了长安,进入西汉帝国的顶级社交圈。

霍去病是霍光同父异母的亲哥,是霍光的人生领路人

后来虽然霍去病英年早逝,但是汉武帝对霍光也是分外看重,而霍光本人也是心机颇深,而且霍去病去世后,他与卫家的联系也基本上中断,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他能够后来的“巫蛊之乱”中,仍然安然无恙,并且仍受到汉武帝的信任。并最后成为汉武帝的托孤之臣。

霍光的成功,仅仅由霍去病作为引路人,剩下的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汉武帝的信任,所以霍家根基太浅。并不具备篡权的威望和实力。

其次西汉庞大的皇族势力,仍旧是霍光不敢有非分之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汉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中秦朝皇族势力单薄的教训,开始大封刘姓宗室来强化皇族的力量,后来更是消灭所有的异姓诸侯王,并与臣子定下了非刘氏不得封王的白马之盟。

后来吕后死后,在剪灭吕氏一族篡权的斗争之中,西汉的王朝的两大政治派别功臣系和刘姓皇族诸侯王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不过后来刘姓诸侯王势力过大也引发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后来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实力,汉武帝接受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取消了诸侯王中嫡子继承制,而宣布诸侯王的所有儿子都有继承权,这样的结果导致就是诸侯国不断变小,到西汉末年这些诸侯国已经分散,对于中央政府毫无威胁。

但是在霍光时代,推恩令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但是还没有到达西汉末年的效果,各诸侯国仍是一支庞大的政治力量,所以霍光是不敢轻视这些刘姓皇族力量的

霍光死后,尽管霍家遭到清算,但是仍被汉宣帝尊为麒麟阁第一功臣


霍光的权力完全来源于汉武帝的信任,他没有其他的政治根基,因此没有灭亡汉朝而自立的理由。正像后来的曹操和司马懿一样,虽然掌握大局,但是他们权力的来源都是打着匡扶朝廷的旗号,这也是他们为了专权寻找的所谓正义性。而没有了这样的正义性,他们篡权就成为众所周知的窃国大盗。


大东北的小豆包


霍光的本族已经被汉武帝清理得差不多了,他凭个人能力再次受到汉武帝的青睐,并且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一。汉武帝死后,霍光迅速凭借运气以及手段成为汉昭帝的唯一辅政大臣,汉昭帝死后他又行废立之事,成为汉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与此同时,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势力网——《汉书》记载:

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

下面这个名单则可以更清楚地罗列以霍光为代表的外戚势力:

霍光之子:中郎将霍禹。

霍光之孙:奉车都尉侍中霍山、中郎将霍云(与霍山一起被过继给霍去病),霍皇太后(外孙女)。

霍光之婿:长乐卫尉邓广汉奉车都尉金赏,骑都尉、光禄大夫赵平,度辽将军、未央卫尉范明友,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给事中光禄大夫张朔(外甥女婿),中郎将王汉(孙婿)。正是“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

但是霍光并没有篡位,其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他不想篡位,或者说时机未到,不如先做“周文王”。在霍光之前,诸吕势力以及卫霍势力被彻底消除,这场血雨腥风他怎能忘怀?

但是霍光也忽略了两个最致命的问题:第一、身居高位数十年,他的手太不干净了,他给当今的皇帝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以至于汉宣帝每次见到他都感觉后背发凉啊!第二、自己的子孙不争气啊,如果有一个和他才能相似的子孙,那汉朝就真的要改名换姓了。


国史通论


确实,当时的霍光,权倾朝野,他也确实有实力篡汉。若是换成别人,恐怕汉朝真的在霍光这里就会易主,但是霍光却并没有这么做。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要从霍光本身说起。

霍光是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人。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汉朝从汉高祖刘邦时就实行了”非刘姓不封王”,”封建功不封侯”。而霍光在汉昭帝二年就被封为博陆侯,确实风光无两。

霍光当年在霍去病的提携下,侍奉汉武帝20年,在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临终之时令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辅佐时年八岁的汉昭帝。

霍光非常感恩先帝的信任和重用,忠心辅佐。期间,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谋反,最终全部被灭了族。

从此,霍光得到汉昭帝的全面信任,独揽大权。他励精图治,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励农业,使得汉朝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

这段时期和后来的宣帝朝被合称“昭宣中兴”,史家认为西汉自文景之治后,被武帝穷兵黩武政策所耗空的国力在这段时间得到了恢复。这期间,霍光居功至伟。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他没有儿子,霍光就迎立了汉武帝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日之后就以其淫乱无道为由废除了他。

霍光又从民间迎接武帝曾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继承帝位。这就是汉宣帝。

汉宣帝即位初,朝廷事务的决策仍先经过霍光过问再禀报皇帝。

此时的霍光,可以说权倾朝野,独霸朝纲。

地节二年春三月庚午(前68年4月21日),霍光病重逝世。

霍光死后没多久,家族谋反被团灭,这是后话,不多作赘述。

霍光本人,也确实因为以上所说的独霸朝纲,行废立君王之事为人诟病。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忠于的那个大汉王朝。

作为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霍光不负汉武帝临终所托,不负兄长的提携之恩。他的初心就是扶汉室、救黎民,忠心耿耿,辅佐朝政,继而国泰民安,他也这样做了,不忘初衷,致力于恢复国力,使人民富足,汉朝终进入了全盛时代。

这里插个题外话,实在是说到霍光,这件事是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每次读史,到了此处就会气愤不已,不是因为别的,而且因为霍光的老婆,演绎了教科书般的坑老公,还差点把霍光励精图治的那点功绩也从历史上彻底抹去。

这件事的起因,是由于汉宣帝即位后,没有依照群臣提议立霍光之女霍成君为皇后,而是委婉的表示要立自己的元配妻子许平君为皇后,当时霍光并没有反对。

但是霍光的继室对女儿霍成君没有成为皇后一事大为不满,买通医生淳于衍,最终毒死了汉宣帝最疼爱的许皇后。霍光得知此事后虽无比震怒,但最终还是碍于夫妻情分替其掩盖了过去,霍成君也被立为皇后。

但是这件事,就成为了霍光断子绝孙的最重要的导火索。

真的有病!可怜了许皇后……

为什么我们还要插一下霍光妻子那点烂事呢?是因为汉宣帝最爱的女人被这么算计而死,而且霍光死后其后代谋反,终被满门诛杀。霍家做了这一件件死一万次都不够的蠢事,汉宣帝也最终没有说霍光一个不好。他死后依然是那个麒麟阁十一位功臣中排位第一的国之重臣,这,也许就是历史对霍光最好的评价,也是帝王对于霍光为汉室立下不世功业最大的认可。

霍光,对汉朝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直都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这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一个如此老谋深算、权倾朝野,做事又心狠手辣的人,却有着超过年轻人数倍的热血情怀,实在是极为可爱。

说了这么多,霍光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即使有能力,他也不会篡位,因为他奉行的正是”食君之禄,为君分忧”。

霍光有冷酷的政治手腕,不管这种政治手腕多么被后人质疑,但是正因为他的这种无敌的政治手腕,才使得汉王朝迎来了另一个全盛时代,那个令万世国人引以为豪的雄伟王朝才能继续绵延下去。

漫漫黄沙掩埋了岁月,但是闪耀着光芒的黄金,却仍然在迸发着无与伦比的辉煌,霍光的一腔热血不会被掩埋,他正穿过岁月,让今人看到了那个岁月的巨人,怎样践行着自己的信仰,开拓了伟大的功勋……


历史是个大葫芦


霍光有足够实力,为什么不篡汉?

  西汉时期的霍光,在人们的眼里,是能与商朝大佬伊尹并称的一代权臣,一代能臣,他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在他辅政的漫长历程里,曾经主持过立刘贺废刘贺的大事,生前死后都极尽荣宠民,史上难得一见。

  霍光手里有足够的权力,兵力篡汉自立,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个人感觉和当时人们的观念,和霍光个人的操守,有很大的关系。

  在霍光生活的时代,人们普遍认为,天下只能是刘家人的天下,皇位只能是姓刘的人来坐,其他的人靠边站!这一点,哪怕是到了汉末三国,也依然有市场,咱们想想曹操为什么不当皇帝就知道了。

  霍光是个相当小心的人。咱们都知道,卫氏一系的人们,从出生似乎就负有使命,比如卫子夫生太子助汉武固皇位,卫青霍去病,生来就是为了打匈奴安汉家的,霍光要干什么呢?他要辅佐汉昭帝,直到扶汉宣帝上位,完成卫太子一系的使命。

  霍光的小心,由来已久:

  乃将光西至长安,时年十余岁,任光为郎,稍迁诸曹、侍中。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霍去病对霍家人,还是很看重的,在他风光无限的时候,就把霍光这个异母弟弟安排到了汉武帝身边,做汉武帝的侍从官,咱们都清楚,做侍从,可不是光长得好看就够,还得有实力保护帝王,十多岁的霍光,有什么天生异秉天授神力?没有,明眼人都清楚,霍去病的目的,汉武帝也知道。霍光虽是荣宠无比的霍去病的弟弟,却没有什么特别张扬的地方,他跟着武帝进出宫闱二十多年,从来都没有过犯错的时候,哪怕就是小错,这是怎样的一种谨慎?

  在史书上,对霍光多年的行程有一句描述,可资佐证:“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怎样?他进出殿门,连每一步,每步走多少都掌控得一模一样,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这功夫,几人做得到?

  在汉武身边的所有人,或多或少的,都会犯错,可是,霍光在汉武一朝,平安一辈子,这份谨慎无人能及。咱们都清楚,汉武不是无能之君,相反,他雄才大略,眼光毒,心也狠,在他身边,只有谨慎,肯定是干不好差事的。可是霍光能被他看中做为托孤大臣,不简单。

  后元二年春天,汉武快驾崩了,霍光泪眼婆娑,问汉武,“如有不讳,谁当嗣者?”汉武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汉武要立刘弗陵,霍光不知道吗?其实是知道的,因为当时没合适的人了。汉武要让他当周公,霍光不知道吗?霍光其实也是知道的,因为还是在很早以前,汉武就派了黄门画者画了一幅周公负成王成王朝诸侯的画给霍光,可是霍光就是这么小心,一定得问问回光反照时的汉武,确定是不是。得到肯定回复后,他还表态自己不如日磾——估计他拍着胸脯说自己能行,汉武恐怕会交代人,把他带到极乐世界继续当秘书,金日磾当然也不傻,说自己是外国人,肯定不如霍光当得合适。就这样,霍光成了大司马大将军,如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统统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咱们看这排名,就很能说明,在汉武帝的心中,没有谁比霍光合适,这既是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人品的肯定。

  以后许多年,霍光都一直小心谨慎,哪怕是上官桀等人联合刘旦等人一再出招,他也都一一化解。靠的,不仅是帝王的信任,更是他自身行止的不越矩。

  昭帝一朝,君臣相得。

  咱们当然都清楚废立刘贺的过程,但是细看史书就会明白,霍光并没有一人独断,而是在与众人商议后,牵了个头,从皇太后那里讨得旨意再行事,再扶汉宣帝上位,程序没有问题,也是他职责所在。

  当然了,霍光活着的时候,霍家难免成了超级大树,但是单看霍光本人,能,也忠,所以他死后,极尽哀荣。只是万事万物,都逃不过盛极而衰的定律。霍光死后,霍家被族诛,为什么呢?宣帝不算毒,是霍家出了丧门星,霍光的妻子霍显(真名是不是不重要,反正史书都这么称呼她)行事太不着调,她为了女儿上位毒死许皇后,还要加害太子,这就是作大死了。

简单说几句,祝朋友们平安,盼关注。


叶之秋


前言:

霍光是名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汉昭帝皇后上官安的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的父亲。他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一生服侍了几代君王,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汉宣帝,时间长达五十年。

霍去病去世之后,霍光开始得到汉武帝的重用,一直侍奉汉武帝左右。汉武帝临终之前,任命霍光、金日磾(mì dī)、桑弘羊、上官桀为托孤大臣,辅佐汉昭帝刘弗陵。并且指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列四位托孤大臣之首。

后来,金日磾病逝,霍光又利用汉昭帝的信任搬倒了桑弘羊和上官桀。从此,四位托孤大臣就剩霍光一个,他得到汉昭帝的全面信任,开始专权。

汉昭帝死后,由于没有儿子,在霍光的主持下,昌邑王刘贺继承了皇位。后来,因为刘贺试图削弱霍光的权力,霍光就把他废了,另立刘病已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贺只当了27天的皇帝。

汉宣帝即位之后,霍光一直把持着朝政。当时汉宣帝对霍光十分的忌惮,就连霍光表示要还政于他,他也不敢接受,朝廷的事情仍旧是先让霍光过目再禀报皇帝。当时,霍光的老婆把汉宣帝的原配妻子许平君给毒死了,也没有受到惩罚,最后,他的女儿霍成君还被立为了皇后。

霍光死后,汉宣帝掌权,此时多年的怒火如火山迸发,霍家一族遭到满门抄斩。女儿霍成君也被废处昭台宫。

霍光专权的时候,权力大到可以废立皇帝,就连皇帝都要听他的话。他的权力如此之大,为什么不选择篡位自立呢?

一、霍光没有篡位的想法

早在汉武帝时期,在兄长霍去病的帮助下,霍光就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和重用,临终前,汉武帝还将年仅八岁的汉昭帝托孤于他。

汉昭帝时期,桑弘羊和上官桀等人上书诬陷霍光,打算把霍光杀掉。但是,汉昭帝非常信任霍光,对此不予理睬,还下令对上书毁谤霍光的人追究到底。最后,为了稳定朝政和保护汉昭帝,霍光把桑弘羊和上官桀给杀了。

对于兄长的帮助和皇帝的信任,霍光是非常感恩的。所以后来虽然他把持着朝政,但他对朝廷也是尽心尽力的,并没有祸乱朝纲。他实行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多次大赦天下,并且鼓励农业,使得汉朝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国家出现了“昭宣中兴”的景象。

汉昭帝去世之后,作为独揽朝政的权臣,霍光是完全有机会自立的,但是他没有,而是先立刘贺,后立刘病已。而且,汉宣帝即位之后,霍光还表示要还政于帝,只不过汉宣帝害怕而没有接受。

所以,不难看出,霍光可能并没有篡汉自立的想法。

二、霍光没有篡位的条件

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而霍光作为汉朝的臣子,如果篡汉自立的话,势必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遭遇强大的阻力。

而且,王朝的更替一般都伴随着昏君的荒淫无道、奴役百姓。而此时的汉朝,国家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皇帝也是励精图治,并没有出现横征暴敛、骄奢淫逸的情况。这样的社会环境和作为并不利于霍光篡位。只有国家大乱,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才有篡位自立的机会。

三、霍光没有篡位的必要

霍光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汉宣帝,时间长达50年,如果他想要篡汉自立的话,也不是没有机会。汉昭帝死后,没有儿子,霍光这个时候是独揽朝政的权臣,他完全可以立一个年龄幼小的刘氏后代做傀儡皇帝,再取而代之。此时他的儿子、侄子、侄孙、女婿等,分别在朝廷担任着不同的重要职务,而且他的外孙女又是皇后,对他篡位是非常有帮助的。

但是霍光并没有这么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上面所说的他没有篡汉的想法,另一方面他也没有必要篡汉自立。因为当时天下安定,老百姓安居乐业,这个时候篡位的话,先不说刘汉宗室答不答应,还有可能会激起民愤。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时候篡汉自立的话风险非常大,弄不好还会丢了身家性命,甚至祸及家人,得不偿失。而且霍光本身已经权倾朝野,控制着整个朝廷,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继位,何必冒着诛灭九族的风险去篡夺帝位呢。

总结:霍光之所以不篡汉自立,一方面是因为霍光本身就是个忠于大汉的忠臣,并没有篡位的想法。另一方面,篡汉自立的话风险太大,在当时来说,条件还不完全具备,弄不好会招致杀身之祸。而且,霍光已经权倾朝野,权力已经够大了,大到可以废立皇帝,他没有必要冒着风险去篡夺帝位。


李小新吖


对于霍光为什么不篡位,很多人在讨论霍光的心理时,认为他是权臣不是奸臣,认为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托孤大臣制约,没有篡位的可能。其实霍光应该定位于忠臣,他是一个对汉室忠心耿耿的大臣。

  霍光是霍去病异母兄弟,霍去病是汉武帝钟爱的战将,一生征伐匈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征伐匈奴胜利,回乡认父,顺便把异母弟霍光带到长安为官,从此开启了霍光的从政之路。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官至奉车都尉、光禄大夫之职,已经进入汉武帝的核心领导班子。

  霍光深得汉武帝的宠爱,即使汉武帝晚年发动“巫蛊之祸”时,霍光作为卫子夫这边的亲戚,并未受到牵连,他眼看自己的表弟刘据被杀,却依然被汉武帝的信赖。以汉武帝识人能力,如果霍光有一丝奸诈与想法,那汉武帝不可能留他。

  事实证明,霍光对汉朝很忠诚。因为霍光的出道,得益于哥哥霍去病提携,没有霍去病,便不可能有霍光。在哥哥霍去病忠诚威名的光环下,霍光不可能去做篡位之事。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先帝重托不能辜负

  刚才我们讲了汉武帝托孤共有四名大臣,霍光是其一,但霍光也是托孤大臣里最有权力的,相当于托孤大臣的带头人。因此,霍光感受到更多的是忠诚、道义和责任,他不可能背弃汉武帝重托而把汉昭帝赶下台,以霍光的能力还达不到,他也没有这种想法。

  从霍光的履历来看,他更多是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厚爱。这帝臣之间的感情,只有霍光能体会到。而作为内臣,霍光更多的要维护汉室江山权威。汉武帝驾崩后,汉昭帝年龄小,霍光要做的工作首先是稳定,让汉室江山在皇帝接替中平稳过渡。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命令宫中画师画了一幅《周公辅成王朝诸侯图》赐给霍光,这幅画的含义很深,汉武帝暗示霍光要像周辅成王那样辅政。把霍光比喻成周公,这样的地位提的很高,霍光不敢有一丝一毫对汉朝非分之想。

  从当时霍光的处境看,他并不是汉朝最有权力之人,虽然霍光与托孤大臣金日磾和上官桀都有联姻关系,除了金日磾外,上官桀对霍光并不服气,想谋杀霍光。上官桀联合燕王刘旦,另一名托孤大臣桑弘羊,想废掉汉昭帝,杀掉霍光,但政变计划泄漏,霍光杀了上官桀和桑弘羊等人,终于稳定了汉室,保住了汉昭帝的皇位。可见在汉武帝死后,汉昭帝继位未稳之际,霍光为汉武帝重托和巩固自己的权力做斗争,责任使他不可能去想篡位之事。

  皇亲关系不能隔断

  如果霍光是一个奸臣的话,他有很多机会可以篡位当皇帝。比如汉昭帝死后无子,此时汉朝皇位空缺。霍光先选了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酒色无度,没有礼仪,霍光不得不废掉刘贺,为汉室江山在找皇帝。此时霍光完全可以发动一次政变,宣布自己为帝。但霍光没做,而是选了刘据的儿子刘病已继位。

  这一系列的变化中,霍光有大把的机会,但他都没有去做。霍光选刘询为帝,也是名正言顺,因为刘询是前太子刘据的儿子,与情与理当皇帝都没有争议。最重要的刘询与霍光也有一层亲缘关系。如果霍光想篡位,他完全可以找另外一个皇子继位,没必要让刘询当皇帝。以霍光与刘询关系,他不可能在亲情上下手。那样霍光真就成了一个不仁不义之人了。

  并未形成强大势力

  霍光虽然是汉朝初年最有权力的一个权臣,连皇帝继位都能左右。但如果霍光真想发动政变篡位当皇帝,他有一定权力,放在全汉朝来说,霍光还没有那种一手摭天的地步。汉朝很多刘姓亲王,各有封国,如果霍光发动政变,各个封王必然联合起来攻打他,那霍光的胜算不大。

  霍光虽然是权臣,但并非开国大臣。虽是权倾一时的大臣,但其威信并不能服众,即使当了皇帝也很快会被拉下台。这一点霍光可能看得比谁都清楚。

  还是司马光评价的霍光最为恰当:“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以孝昭之明,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固可以亲政矣,况孝宣十九即位,聪明刚毅,知民疾苦,而光久专大柄,不知避去,多置亲党,充塞朝廷,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切齿侧目,待时而发,其得免于身幸矣,况子孙以骄侈趣之哉!虽然,向使孝宣专以禄秩赏赐富其子孙,使之食大县,奉朝请,亦足以报盛德矣;乃复任之以政,授之以兵,及事丛衅积,更加裁夺,遂至怨惧以生邪谋,岂徒霍氏之自祸哉?亦孝宣酝酿以成之也。昔椒作乱于楚,庄王灭其族而赦箴尹克黄,以为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夫以显、禹、云、山之罪,虽应夷灭,而光之忠勋不可不祀;遂使家无噍类,孝宣亦少恩哉!”

  霍光是忠臣,但权倾一时,为自己家人及后代埋下隐患,后代谋取权位但无能力,最后家族被汉宣帝诛杀,但霍光的忠勋不能忘记。


跨越三八线的重逢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霍光,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权臣之一,常拿来和商朝的伊尹以及周朝的周公组成一对忠臣“CP”。

为求长生不老的汉武帝刘彻到达生命的尽头后,霍光成为辅政大臣之一,武帝希冀他成为汉朝的周公能够辅佐幼主。到汉昭帝时期,他除掉一同辅佐朝政的大臣上官桀、金日磾以及桑弘羊等人,一人独揽朝政。

“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臣人内牀下,受遗诏辅少主。”--《汉书》

权倾朝野之时,他先后废(海昏侯刘贺)立(汉宣帝刘病已)。但为什么不篡位自立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

1、霍光是个忠于汉室的忠臣。

同位辅臣的上官桀、金日䃅等被杀,看似霍光得以独揽大权,但其实这是几人在元凤元年图谋叛逆欲立武帝之子燕王刘旦为帝才会遭来杀生之祸。

“鄂邑长公主、燕王旦与左将军上官桀、桀子票骑将军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皆谋反,伏诛。”--《汉书》

霍光粉碎这次阴谋其实是维护汉武帝立幼子为嗣的遗诏,武帝尸骨未寒上官桀等人罔顾遗命,妄图颠覆实为奸,霍光为忠。

汉昭帝元凤三年,泰山有大石自协起立,上林苑的枯柳又重萌新叶。符节令眭(kui)孟认为这些异状别有深意,他托在朝为官的友人上了一道奏疏:

“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汉帝宜谁差天下,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简单的说就是要当朝皇帝禅让给贤能之人。

这时候的汉昭帝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少年,霍光完全可以利用来为自己篡位制造条件,但他没有,而是把晆孟抓起来处死了。

“时昭帝幼,大将军霍光秉政,恶之,下其书廷尉,奏赐孟妄设妖言惑众,大逆不道,皆伏诛”。--《汉书》

另外废海昏侯刘贺之事。假使霍光真的要做篡位的事情,刘贺在位是最合适不过的,各种“不法”之事,颠覆帝王形象。霍光完全可以放任刘贺任意为之,令汉室失去民心,待到无法收拾的时候树立仁义忠臣形象,数刘贺罪状,命人上书行禅让事就可。但霍光做的是仅仅27天表现出来的“昏庸”就把皇帝废了,很明显是为了汉室江山能有一个好的皇帝。 

“王受皇帝玺绶,袭尊号。即位二十七日,行淫乱。大将军光与群臣议,白孝昭皇后,废贺归故国,赐汤沐邑二千户,故王家财物皆与贺。及哀王女四人各赐汤沐邑千户。”-《汉书》

2、汉武帝遗命的作用。

汉武帝年老病情越来越严重,考虑立嗣卫子夫皇后太子已死,燕王广陵王两儿子都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武帝准备立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为帝,叫来了霍光,送给他一副周公背着成王的画,让霍光如周公一般辅佐年幼的皇帝。

是时,上年老,宠姬钩弋赵婕妤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汉书》

汉武帝的遗命给霍光定义是周公这样的忠臣,假使霍光行不轨之事,必然会遭到唾弃和讨伐。对于篡位的可能性会极大的降低。

3、朝野情况不是时机。

昭宣之时,虽然前有武帝末期造成的国库空虚,这时候已施行汉初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在霍光的辅佐下,百姓生活比以前较为富裕,出现了中兴稳定的局面。汉高祖刘邦曾留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霍光篡位在利于汉室的情况下自然是对己不利,必然会失败。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纯属个人看法,这里是南岭说史。希望答案有所帮助。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