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康熙为何要将一名70岁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他是谁?

用户3708573253


别看清朝最终结束了封建统治,其实大清王朝也是有过盛世的,也就是史书的康熙盛世,康熙在位61年,在此期间的伟绩也是最高的,所有又被后世之人誉为千古一帝,不过他曾经却将一名70岁的种田老汉满门抄斩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70岁的种田老汉有是谁呢?

关于这个人,我们还要从明朝开始说起,周所周知,明朝是由农民出身的朱元璋经过一点点的努力,最终驱走元兵后建立起来的王朝,当时也是风光正盛,一度成为强大王朝,但是不料结果却毁在了崇祯的手上,当时朝廷动荡,再加上有着反王李自成造反,所以崇祯子在被逼的走投无路之时只能将自己的老婆孩子全杀了,最后煤山自缢,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崇祯虽然断送了大业,但是他还是有先见之明的,早早的就将自己的三个儿子给悄悄的送出了皇宫,待他们将来好光复大明。

其实崇祯一生也是有着很多孩子的,但是儿子却只有七个,最终能活下来的也就只有被他送出宫的三个,其中有一个就是太子朱慈烺,两外两个分别是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三个也算是幸运的,在重重包围之下还能逃出去,不过这留下的血脉好像并没有什么作用,最后最后大明依然是没有复苏,慢慢消亡在了历史长河里。

当然还残留这三个人,这让李自成很是担心,所以在崇祯自杀后,他连忙下令权利抓捕逃走的三个皇子,既然都是皇子,肯定是从下在皇宫养尊处优惯了,所以根本就适应不了逃亡的生活,还没过几天,他们三个人全部都被抓获了,本以为在劫难逃,但是哪里料想李自成根本就没有杀他们,还给他们封王封地,都知道李自成是反贼,所以想要为自己正名,要想获得朝中大臣的支持,那就必须要用到这三个皇子。

事情还没有解决好,就出现了吴三桂叛变,转投了满清,所以李自成也只能先去解决这个问题,他带着皇子们一起去讨伐吴三桂,但他哪里想到自己竟然败了,现在自己的性命都快要保不住了,自然是没有精力再去管这三个皇子了,虽然他们三个人趁乱逃脱了,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明朝之后,满清容不得他们,于是他们又开始了残酷的逃亡生涯。

太子最没用,也是最先死的,他当时根本就过不惯逃亡的生活,所以便找到了自己的外公,想要去他那里生活,但是他外公家的人却是贪图富贵,亲自将他送给了清军,落在清军手里,下场可想而知,最后被杀,而永王与定王两个人一直都过着逃亡的生涯,清军也没有放弃对他们俩的追捕。

在逃亡中他们俩被清军追上,永王为掩护弟弟定王离开,最终死在清军手上,定王也顺利的逃脱,辗转多年之后,定王去到安徽,他也在哪里过上一段没有逃亡的日子,本以为能好好生活,但是清军却找上了门,于是他又要继续逃亡,后来他逃到了凤阳,被居住在当地的一个前朝人所收留,所以她也改名换姓,在这里娶妻生子生活了下来。

不过清朝对定王的搜捕就没有停止过,在经过多方打探后,找到了凤阳,但是并不能确定,所以就将他们一家抓了起来严刑拷问,其实定王将自己的身份告诉过自己的儿子,而他儿子又在有一次喝醉酒喝将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妻子,最后他的妻子禁不住拷问,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康熙也就下旨将他们全家都抄斩了,当时的定王也已经有七十多岁了,其实就算康熙不将它杀了他也应该做不了什么了,毕竟当时清朝也走上了盛世,没有哪股势力能撼动了。


猫眼观史


康熙将一名七十余岁的老人满门抄斩,这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不过这位老人并不是什么种田老汉,而是一位教书先生。

这位教书先生名叫王士元,他之所以被康熙抓捕并满门抄斩,主要是因为王士元一次酒后自称是明朝崇祯帝的皇子朱慈焕。王士元的房东张月怀听闻之后,就打算借机起义,拥立“朱三太子”(朱慈焕)。而僧人张念一听到消息后,也开始大举募集香火钱,说是要“助朱三太子起义”。

清廷很快得知了消息,立刻派人通缉并捕获了王士元,以及王士元的儿子和孙子。此时的王士元已经75岁高龄了。

王士元被抓后,自述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

王士元说他就是明定王朱慈焕,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他才十一岁。崇祯将他交给了一名太监带出宫,并隐匿于民间。结果这名太监背叛,将他直接交给了李自成。

幸运的是,李自成没有杀他,而是将他交给了一名毛姓将领看管。清军入关后,毛将军先是带着他到河南种田,后来留下他独自逃亡了。他只能独自一人流浪到了凤阳,被一名王姓乡绅收为养子,改名王士元。

王士元十八九岁时,王乡绅病故,他被王家子孙赶出了家门,只能在一座佛寺出家度日。做僧人期间,他又结识了一名姓胡的余姚人,并被胡某招为了女婿。从此,王士元就以教书为生,迁徙于各地,不停的改换姓名,防止被清廷发现。

不过,最终他还是被清廷侦查到,并被抓获了。

王士元被捕后,还说他蒙清朝对前朝的三大恩,即诛杀流贼,替崇祯报仇;从不杀害先朝子孙(假的,清廷抓到朱氏子孙不论真假皆杀);还有祭奠明朝皇陵先祖。所以,他是不会造反的,更何况他已经七十五岁了。而且他也从未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占据城池。

但对于康熙而言,满清虽然已经立国六十余年,却还是对明朝朱氏后人非常忌惮,特别是对“朱三太子”。最后,康熙还是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应拟大辟,以息乱阶”,判王士元斩立决,儿孙全部斩首。

康熙的担心不无道理。从明朝灭亡的那一天起,以汉人为主的各族人所进行的“反清复明”活动就从未停止,这也是满清统治者从立国之初,到灭亡都一直头疼的事情。而满清所采取的手段也非常简单,镇压处决,可是每次都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王士元到底是不是“朱三太子”朱慈焕呢?应该不是。

按照《明史》的记载,崇祯共有七子,其中第二子、第六子、第七子早殇。朱慈焕排行第五,同样在四岁时夭折。7年后李自成才杀进了北京城,所以,王士元绝对不可能是朱慈焕。

崇祯七个儿子中,长大成人的只有三个,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和四子朱慈炤。三人在北京城破后,均下落不明。

传说中,有说太子朱慈烺本来要前往大臣朱纯臣家躲避,但被李自成找到。山海关大战,朱慈烺随行。李自成败,朱慈烺被送给了吴三桂。原本吴三桂准备拥立朱慈烺为新帝,被多尔衮拒绝。吴三桂就带着朱慈烺到了山西,并在山西去世。还有说朱慈烺被李自成所杀,也有说南明弘光元年太子案中的朱慈烺就是真太子。总之,乱军之中肯定是死了。

第三子朱慈炯据传也被李自成抓获,并被封为了定安公。李自成战败后,下落不明。因此,很多人就打出了“朱三太子”的旗号,其实都是假的,名字都对不上。但是这个“朱三太子”却一直困扰着清廷。

第四子朱慈炤,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时,就已经下落不明了。当时朱慈炤才12岁,如果王士元自称朱慈炤,倒是有点可能。但是,王士元却自称朱慈焕,十几岁的孩子,怎么会不记得自己的名字。

推测这个王士元,原本想借“朱三太子”的名气炒作一下,捞点好处。他可能想,他都已经这么大年龄了,而且也没有造反的实际举动,康熙即使抓了他,为了收买人心,可能还会封他一个公爵、侯爵之类的闲散爵位。结果没想到康熙一点都不仁慈,让他白白搭上了全家人的性命。


奕天读历史


康熙是皇帝,咋还跟一个老汉过不去呢?事有蹊跷必有妖,仔细了解之下,才明白咋回事儿,原来这位老汉威胁到了清朝的稳定。

散落民间的皇子

明朝灭亡之后,励精图治崇祯皇帝倒霉啊,忙了半辈子成了亡国皇帝。最终他有七个儿子,在亡国的时候死了四个,最终在李自成兵败的时候趁乱跑了三个,哪三个呢?老大朱慈烺;老三朱慈炯;老五朱慈焕。

逃亡之后,三人浪迹天涯,过惯了舒服日子的的大太子朱慈烺,在流亡之中忍受不住煎熬,最终铤而走险去投奔了自己的姥爷周奎,过了几天好日子的朱慈烺,早忘了自己是亡国太子的身份,失去警惕的朱慈烺最终被他的舅舅们绑起来,扭送给了清廷请赏,这样一来就避免被牵连。

朱慈烺到死都没想到,这亲情如此不堪一击,可见他有多么不成熟,有此下场也怪不得别人狠毒了。

老三朱慈炯不知道去哪里了,他的下落一直是一个谜,清朝为此特别烦恼,因为朱慈炯一天找不到,一天就有反清复明的组织借着他的名号造反,此起彼伏,闹的清朝不得安宁。

老五朱慈焕,不同于老大,他能忍住民间疾苦,能够明白自己不能露面,更不能相信任何人,在老大的前车之鉴下,他肯定不会再选择去找什么姥爷、舅舅。他更倾向于学习老三,从此人间蒸发,过自己的余生。他和老三不同,他从来都不想反清复明,就想从此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朱慈焕逃亡之后,隐居于民间,在民间受到贵人相助,改头换姓,名为王士元。朱慈焕早民间生活,倒也衣食无忧,毕竟是一个皇子,从小读书,凭借自己的文化,在民间做教书先生,也算受人尊敬。

一言不慎

时间荏苒,有如白驹过隙,等到朱慈焕70多岁的时候,他早已习惯了自己的生活和身份,小心翼翼几十年的朱慈焕,逐渐开始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身份。一时大意的朱慈焕在和朋友酒后聊天的时候,不小心泄露了自己的身份。

尽管朱慈焕酒醒之后十分后悔和懊恼,但还是安慰自己,毕竟已经过去那么多年了,如今清朝已经稳定,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了,于是朱慈焕放宽了心。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有一位念一和尚得知了此事,于是反清复明的念头冒了出来,这位念一和尚就打着朱慈焕的名号,造反了。

朱慈焕一听,心里大惊,他知道自己给自己惹祸了,于是带着家人,全家迁徙,找一个新的地方落脚。

狡猾的清廷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康熙皇帝祭拜明皇陵。说道康熙祭拜明皇陵这件事儿,由来已久,大清朝是推翻了明朝建立政权,为什么清朝皇帝却时常祭拜明皇陵呢?因为他们清兵入关,为汉族所不容,为了稳固统治,清朝的历代皇帝都会做做样子,表现出对前朝汉王朝的怀念与尊重。

康熙尤其会用此套路收买人心,甚至还发出了一个信号,他说:“寻找明朝皇族后裔,封官,让他们守陵吧。”一句话说出来,让天下人都觉得康熙宽容大度,前朝恩怨,尽释前嫌。这样的态度传到民间,自然也传入了朱慈焕的耳朵,年迈的朱慈焕幼稚的以为清朝已经忘记了他们与大明朝的恩怨,就算找到自己也没什么,能为祖宗世代守陵,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朱慈焕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全家老小被清军抓捕,朱慈焕仍抱有幻想,做定了给祖宗守陵的准备,结果却没能如愿,最终朱慈焕全家被斩,他被人被凌迟处死,享年75岁。

康熙杀朱慈焕,就不怕汉人不满吗?就不怕他拜祭明皇陵的安排成为笑谈吗?他当然怕,所以他杀朱慈焕的理由不是清除前朝余孽,而是抹黑朱慈焕冒充“朱慈焕”,以他冒充前朝皇子的罪名,将其全家处死,断了崇祯最后的血脉,然后还继续拜祭明皇陵,估计拜祭的时候,康熙会窃笑也说不定。



野史日记


这件事情还要从公元1644年说起,这一年,李自成率大军杀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砍杀诸位嫔妃后,自己也上吊自杀。

不过,在李自成杀入北京城前,崇祯已经提前将自己仅剩下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焕)送到他的岳父家里。

但后来,李自成还是找到他们三人,不过李自成并没有杀他们,反而都封他们为王,李自成的目的,自然是希望通过尊崇他们来拉拢明朝的残余势力。但可惜的是,李自成在北京呆了还不到两个月,就被清军击败,不得不狼狈逃出北京。

接着,清军攻入北京城,太子从此下落不明,而永王与定王两个人则趁乱逃亡出去,但清军也没有放弃对他们俩的追捕。在逃亡中他们俩被清军追上,定王为掩护弟弟永王离开,最终死在清军手上,永王顺利逃脱后,漂泊到了安徽,被一位姓王的明朝旧官员收留。



当时永王朱慈焕才12岁,这位姓王的官员为安全起见,就将朱慈焕改名为王士元。五年之后,这位姓王的官员去世,朱慈焕便到江南流浪、并在浙江余姚当了和尚。

但有一天,一个姓胡的乡绅带着家人到庙里游玩,看朱慈焕一表人才,又谈吐不凡,便极力劝说他还俗,还把自己的千金小姐嫁给他。

于是,朱慈焕就正式还俗成家立业,并且并且在岳父的帮助下,他还得以教书谋生。而除了教书,朱慈焕总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生活,从来不与他人聊及自己的身世。所以当时已经没有人知道他是朱慈焕,大家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做王士元。

此后数十年,朱慈焕和妻子共生下3个儿子和2个女儿,而其后儿子和女儿也都先后成家立业,他可谓是儿孙满堂,可以安享天伦之乐。特别等到他晚年,正逢康熙盛世,生活日益富裕安定。

从正常的情况的看,朱慈焕这一生就将这样平淡而安定的度过。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彻底打破了朱慈焕的余生幻想。



当时,康熙皇帝为了笼络汉族民众,曾经6次亲自到南京参拜瞻仰朱元璋的皇陵。每一次拜谒皇陵时,康熙皇帝都会三跪九叩,一副无比虔诚的模样。

公元1699年,康熙此时已经执政38年,他又一次亲自祭拜明孝陵。拜完之后,他对随行大臣说:多多查访,朕要寻找一位明皇室后裔,授予他职衔,让他来管理明孝陵。

康熙皇帝的这一番话语在全国引起巨大轰动,百姓都被康熙皇帝这样“亲民友善”深深感动。

朱慈焕听说之后,心里也非常高兴,他想去找康熙申领这个职位,这样自己的先祖起码也有人照顾。但是,当年的逃亡经历让他明白,小心驶得万年船,保不准这就是康熙故意搞出来的把戏。所以,朱慈焕最终还是没有出去找清朝的官员说明此事。

但问题是,这件事情却在朱慈焕心里埋下了根,所以向来守口如瓶的他,开始变得有些多话起来,没事总爱和别人说起自己的往事。可能是因为康熙皇帝的这一番表态,让朱慈焕觉得清政府即便不给自己官当,但应该也不会再追杀自己,毕竟已经时隔这么多年。



在这种背景下,有一次他和学生喝醉酒之后,就把自己保守了一辈子的身份秘密给透露了出去。而当时,因为康熙的那番话,各地官员为了图表现,都是重金在征集有关明朝皇室后裔的消息。于是,朱慈焕的学生转身就将他给出卖。

第二天,官府就直接找上门来将他们全家都给抓了起来,朱慈焕见事已至此,就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官员一看,竟然被自己找到了传说中的朱三太子,于是他立马安排朱慈焕住下,并用很好的食物招待朱慈焕吃喝。

第三天,接着,官员立马把朱慈焕的材料整理好,并上报给朝廷,等待康熙皇帝下令嘉奖。而康熙皇帝在得知找到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焕时,他顿时喜出望外、如获至宝。

但是,出乎官员的预料,康熙皇帝不是要对朱慈焕授予官职、更不是要嘉奖官员,而是发布一道圣旨:将朱慈焕(也就是王士元),凌迟处死。

其实,康熙皇帝之所以要凌迟处死朱慈焕,是因为担心反对清朝统治的仁人志士利用“朱三太子”的名号,再次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而他先前所说的“对明皇室后代授予官职”,实际上只是一道诱饵,可惜朱慈焕一生东躲西藏,最终还是逃不过心中的贪欲。

于是在公元1708年,75岁的朱慈焕和自己的儿子们一道被押赴刑场,遭遇一刀刀割肉而死亡。自此,大明朱家的直系皇室后裔,彻底中断。当然,要说明的是,这个故事并不是正史中记载的,而是出自野史,所以其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我是赵帅锅




这个老汉75岁,来历其实不简单,因为他是前朝皇帝崇祯的儿子,人称“朱三太子”的朱慈焕。

为什么一个曾经的太子沦落到社会底层了呢呢?

朱慈焕曾经东躲西藏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朱慈焕从宫里逃出,开始了“朝不保夕,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

东游西荡的生活让朱慈焕颇为厌倦,他想安定下来,于是改名叫王士元。运气不错,在浙江余姚,朱慈焕入赘到了胡家为婿,日子过得不错,生下了六个儿子三个女儿。

朱慈焕平时在浙江各地走动教书,目的就是防范风险,能清楚整体动向。就这样大半辈子快过去了,可惜,爆发了“四明山朱三太子案”,这下子,距离很近的朱慈焕无法淡定了,这是谁打着自己的旗号行那造反之事?虽然,几十年来打着自己旗帜造反的不在少数,但如此近距离,却是第一次。

既然有了风吹草动,朱慈焕就开始了新的漂泊旅程,这次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飘荡在世间。先是到了宁波,后来到了镇海县,这两个地方都有打着朱家旗号“做坏事”的人。于是,朱慈焕又来到了湖北长兴县,时间不久,又跑到了山东汶上县,朱慈焕希望能安定下来,不过这只是个梦想罢了。

就是在这个汶上县,朱慈焕被抓,最后落了个满门抄斩。

问题来了,既然朱慈焕隐姓埋名了,别人又怎么会知道他的动向呢?

朱慈焕嘴巴大,惹下了事情





朱慈焕也是个俗人,曾经锦衣玉食,曾经也有人鞍前马后,这种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

曾经的优越生活成了后来吹牛逼的资本,说到底,朱慈焕还是没控制住自己。在一次酒后,朱慈焕给一个浙江大商人诉说了自己的身份,第二天酒醒之后开始后悔。

后悔没用了,大嘴巴惹了事,不久“朱三太子案”爆发,而且是在离自己家不远的四明山爆发,于是,朱慈焕开始逃了。

但是,逃亡过程中朱慈焕的信息不断被泄露,有些是自己家人不小心透露的,有些是知道此情的人透露的,所以就有了不同的人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做反清复明的事。

中国就那么大,能跑哪里去?不久,在山东汶上县被官府抓住了,那一年是康熙四十七年。

此时的朱慈焕后悔万千,后悔又有什么用?

朱慈焕被康熙杀,而且是斩草除根



朱慈焕被抓,心中万般委屈。经过各种对质和印证,那些造反的人和朱慈焕根本搭不上关系。说明一个问题,朱慈焕没有进行过造反活动,别的造反只是借了“朱三太子”这个名而已。

庭审现场,朱慈焕对自己的辩护非常有力,他说:

“吾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冀避祸耳……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须发皆白,乃不反于三晋变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军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

这个辩护很有道理,主审官把结果呈给了康熙。

曾经,康熙还说要厚待朱家后人,如今朱家后人被抓,康熙的心思变了,厚待那是没有的,因为太多人打着“朱三太子”做事了,可怕的不是朱三太子,而是朱三太子这面旗帜,他要给造反的人去掉这个借口。

于是,康熙皇帝发下谕旨:“朱三即王士元,著凌迟处死。伊子……俱着立斩。”

可怜朱慈焕老汉,一生没造过反,却被扣了个造反的大帽子,一家上下送了性命。他没错,错的是他的出身,这个出身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太多了。



(注:有史学家认为这个人应该是朱慈炤,到底是朱慈焕还是主慈炤,史学界略有争议,但这个老汉就是朱三太子则没有争议。)

蓝风破晓


康熙是清朝最出名的一代皇帝,一生勤政爱民,创下太平盛世。历史上,康熙曾下旨将一名种田老汉满门抄斩。如此严酷的惩罚,种田老汉应该是犯了很严重的罪行,可实际上,这名种田老汉一生与世无争,不坑蒙不拐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最终落了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这是为何呢?



种田老汉名为王士元,被康熙满门抄斩的那一年,王士元已经76岁了。王士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崇祯皇帝第五子朱慈焕,民间闹得沸沸扬扬的“朱三太子”便是说他。“王士元”三个字反过来念就是“元士王”,谐音为原是王,这已经按时了他是崇祯皇帝第五子的身份。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时,崇祯皇帝为了不受侮辱杀死了所有嫔妃,他也在后山自尽了。崇祯帝为了大明的未来,安排他的三个皇子逃出了北京城,朱慈焕便在其中,当时朱慈焕仅仅只有12岁。朱慈焕逃出北京没多久,还是被李自成抓过,但是李自成并没有杀害他,而是封他为定安公。日子没多久,李自成又被清军打败,朱慈焕又开始了流亡生活。

朱慈焕隐姓埋名,改名为王士元,从此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有不少人打着“朱三太子”旗号招兵买马反抗清军,这都与朱慈焕本人无关。纸终究包不住火,朱慈焕身份泄露,康熙将其满门抄斩。按理说,朱慈焕几十年来从来没有想要反清复明,只想安稳过日子,如今又一大把年纪,对康熙早就没有了威胁才对。其实不然,康熙年间各地反清复明活动不断,各地的假“朱三太子”就有十几个。如今把真正的朱三太子杀死,那么反清复明失去了名头。


传奇历史观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嘛种田老汉啊!一惊一乍的,人家那是一位教书先生。你唠嗑可唠到了鼻梁骨上边了,跟那逮了这么一句。

这七十岁的老汉他可不是别人,是老朱家留下的唯一的一根苗,就这最后还是没有逃过康熙的毒手。

话说康熙这人,天天的给朱元璋上坟,以表达自己个的满清是继承了大明的国祚,样子做的是不错,这不还给崇祯帝那临时的坟头修缮了修缮。可回头知道了崇祯还有个儿子在人间,这翻脸比翻书都快,随随便便弄一个连小孩子都哄不了的由头,从上到下将崇祯这儿子的家给血洗了。

这就是康熙这仁皇帝的做派。

那么这老汉是崇祯的那个儿子呢?

是老四。话说当年,北京城这地被只能统领个先锋营的李自成给破了之后,崇祯这就把自己的女儿老婆杀了,感觉自己个也无颜面对天下父老,这就吊死在了煤山上了。

但人这物件,对于子嗣看的比较重,想着自己是不行了,但儿子还在,这就想着咋也留条后不是,这就把太子,皇三子以及皇四子藏到了公卿贵戚家里边。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最小的皇四子比较幸运,他在出来的时候和哥哥定王一家伙就走散了。

出城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大明的将领,这将领就带着皇四子跑到了河南,在这嘎达生活了一年有余。

后来满清政府要查流贼,这事对这将领触动挺大,自己个跑了。那么就剩下皇四子,他压根就没有生活能力,毕竟当习惯了皇子,所以这就开始乞讨流浪。

他这眼里边也没有啥目的,依靠着本能想回凤阳看看,看看自己家的祖地,这就流浪到了凤阳。

话说凤阳这块地毕竟是老朱家的老家,前朝的官在这块也是有的。这其中有一个姓王的给事中,就瞅见了这皇四子,这就把他收养到了家里边,还给他取了个名字叫王士元。这名字倒过来念就是原来是王。

但这给事中毕竟年龄大了,没多久也就死了,这皇四子一下子也就无依无靠了,又开始流浪。

咋说呢?这皇四子虽然命不好总是在流浪,但运气却不错,到了浙江这块又遇到了一个姓胡的前朝官员。

这人就把自己个的女儿嫁给了皇四子,打这里起皇四子算是有了着落,有了家。

从这里大家伙可以看出来,大明很多官员还是很向往大明的,就算是冒着杀头的罪,他也愿意庇护老朱家的人,老朱家余恩还是在的。

这也是为嘛满清小三百年的统治,总是有人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和满清对着干。

后来的事

原本这样安静的生活下去也就得了,那么到了皇四子已经成为了七十五岁的半大老头子的时候,家里边是一妻一妾,六个儿子三个女儿外加一个小孙孙,算是个大家庭了。

而皇四子对自己个的身世也是绝口不提,但他这人给娃娃起名的时候,这就露了馅了。

他是按照老朱家的家谱给儿子取的名,和字辈,您要说这也行,这都满清了,也没规定给娃娃们起名字,不能起和字。

但他太执着了,非要给最后一个字加个土字边,咱就说了一般的老百姓给自家的娃娃起名字不会起这种过于生僻的字的。

他又是和字又是土字边的,有心人往老朱家的族谱上一瞅,没跑就他了,崇祯的娃。

于是有一个叫念一的和尚就打起了他的注意,扯着他的旗号开始造反。

得咧,这事就被打明了,这念一也完蛋了,皇四子也被抓了。

康熙还想确认是不是真的。

“这事是真的,俺就放了你!”

皇四子还是太单纯了,他就想这康熙都给自家老祖宗上坟了,还能把他咋样呢?所以也就一五一十的说了,他还反复的强调自己个压根就没有参与造反。

好了,这事确认了,康熙可就翻脸了。他知道这皇四子是真的,但要杀这人却不能用皇四子的真实身份来杀。

他这就故意的把皇四子和皇五子的身份进行了混淆,而这皇五子在大明的官方记载中有死亡记录。所以就说这皇四子是假的冒充人家老朱家的根,所以最终这皇四子一大家子女的逼着自杀,男的全部剁了脑袋。

只有一个小孙孙朱钰宝下落不明,有人说死在了杭州的监狱里边,这事也没地印证去,总之这一大家子算是完了。

这事在《鸡林旧闻录》和《清实录》中都有记载,有兴趣大家伙可以翻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这件事乃是康熙挂着羊头卖狗肉,假仁假义,实则腹黑的行为。在清朝建立初期,各地反清势力此起彼伏,他们打出的旗号就是拥立朱姓后裔重新恢复大明江山。

而当年李自成破宫之后,崇祯皇帝为了不受辱,斩杀了宫中所有的女眷,就连自己的亲闺女都不放过,而面对自己的三个儿子,他却始终下不了手,命令心腹将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焕秘密送到了岳丈周皇亲家中,希望他们能逃出生天,为自己保留一丝血脉。

不过周皇亲乃是无耻小人,为了讨好李自成,竟主动将自己的三个外孙交给了李自成,以此来保全周家的荣华富贵。李自成还算仁慈,并没有戕害三位皇子,而是把他们放在军中严加看管。

后来李自成败亡,三位皇子也在乱军中走失,从此不见了踪影,而各种反清势力所打出的“朱三太子”,确切的说,并非单指某一人,而是三人的总称,毕竟没有任何人见过三位皇子。

清朝入关虽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但一直没有停止搜寻三位皇子下落的脚步,对清朝统治者来说,生要见人,死要见尸,否则,这始终是自己的一块心病与隐患。


在康熙在位的几十年中,清朝的根基越来越稳固,为了展现自己的宽仁,并且俘获前明遗民的心,康熙在南巡中,曾对朱元璋的明孝陵进行拜谒,并且行三跪九叩大礼,“治隆唐宋”就是康熙亲自为朱元璋写下的评语。

后来康熙还曾下令,要在朱姓子孙中寻得一人封为官职,世代为孝陵守墓。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他的宽宏大量,也确实缓和了民族矛盾。

而在浙江,官员们却抓获了一名疑似“朱三太子”的人,上报给康熙以后,他却下令将此人凌迟处死,这又是为何?


原来此人正是崇祯皇帝第五子永王朱慈焕,当年与两位哥哥走丢后,只身一人来到了山东,十二岁的他并没有什么心机,在来到一户王家以后,将自己的身份和盘托出,曾做过明朝官员的王老爷赶紧将他的嘴捂上,不禁痛哭流涕,冒着天大的风险将他收留,并且为他改名王士元。

后来朱慈焕来到浙江娶妻生子,看到康熙如此宽厚,不禁松了一口气,虽然没想过去当官,但也能可以安享晚年了。

放松了警惕的他有次在和友人喝酒时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身份,这简直像是爆炸性新闻,连当地官府都信以为真,派人将他绑到了衙门。


朱慈焕也没有辩解,只是说自己今年都75了,只想安安心心的做个普通百姓,别无他求。而当官府把这一消息报给康熙之后,康熙真实的嘴脸就暴露了出来,不但将朱慈焕凌迟处死,还把他的家人全部处斩。

康熙给出的罪名为:虽没有谋反,但人心难测,谁敢保证他内心里不想谋反?这显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可怜的朱慈焕满头白发被凌迟处死,虽为皇家人,却成了乱世的牺牲品,朱慈焕的满门抄斩也正式宣告了崇祯血脉全部断绝,令人感慨万千。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关注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亮仔学史


被康熙满门抄斩的人叫王士元,也叫张用观,为何他总是变换名姓,自然有他的苦衷。我们从他的第一个名字“王士元”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三个字反过来读就是“元是王”,也就是说他本来是为王爷。



没错,他原本就是一位王爷,他是大明王朝的王爷,是明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的四子朱慈炤。他在明朝覆灭之际被李自成的属下俘获,后一位毛性的将军带到河南,后大清抓捕明朝后裔,以及叛乱者的风声日紧,毛姓将军于是撇下朱慈炤自己逃走。后朱慈炤流浪到祖先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被一位乡绅知晓其身份,收留他改其名姓为王士元,后此乡绅去世后,朱慈炤再次流落江南,后流落到一座余姚古庙落发为僧,被一位胡姓乡绅发现他是一位很有才华之人。于是将女儿嫁给他,自此他才有了安居稳定的生活。



在清朝入关以后,一直没有放松对大明后裔的追杀行动,表面上清朝非常尊重明朝,康熙很多次都去明皇陵祭拜,而且还宽待明朝的公主,但是这些都是面子工程,是做给天下世人看的,一方面展现大清的气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引明朝后裔出洞暴露自己罢了。



而且清初,以“朱三太子”为旗号的反清起义在康熙时期就多大十几次,这搞得大清朝疲惫不堪,没戏消灭掉最终发现都是冒用“朱三太子”的名义,实际上是别有用心的人,自然这些冒用者最终都被清朝绳之以法。

而作为真正的明朝后裔的朱慈炤却没有参与反清的起义当中,也许他看透了大明江山的气数已尽,怎么折腾也无法复国,况且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招揽一大批反清复明的之士竖起反清大旗,在他心里能够安安稳稳活到老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他本来可以这样,但是,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身份暴露而招来杀身之祸。



浙江一位念一和尚为了自己的目的也插旗造反,而他打的旗号就是以朱慈炤为旗号,因为朱慈炤与他相识,在一次酒醉中不小心暴露了自己的身份,说着无心,听着有意,正好自己想反清复明,于是他私自以朱慈炤的名义举起反清大旗,朱慈炤还根本不知道这个事情。



当时,大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已经十分稳固,这个念一和尚的反叛也很快被消灭,而作为旗号式的人物朱慈炤受到了牵连。被捕后,朱慈炤承认了自己是明朝后裔,但是否定他参加起义的事情,因为他根本不知情。

清廷怎么可能放弃斩杀明室后裔的机会,每次在天下搜罗明朝后裔而不得,其他的崇祯后代以全部斩杀,就剩下朱慈炤这跟独苗,清朝的原则是,明代后裔女孩可以活着,男孩必须死。就这样,七十多岁的朱慈炤,也就是王士元妻子、儿女全部自缢而亡,而朱慈炤本人被凌迟处死,而清廷给出的理由是:以假冒皇子之名参与“反清复明”叛乱。



这个种田老汉可不是普通人,而是传说中的“朱三太子”,崇祯皇帝的后人,以清廷斩草除根的一贯做法,加上当时”反清复明”的形势,康熙肯定不会放过他。

故事要从明末开始说起。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大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无力回天,在煤山上吊自杀。在他自杀前,崇祯把自己的嫔妃、女儿都杀死,以免他们遭受蹂躏,但对自己的儿子,他下不去狠手,崇祯还想给自己留点香火,留下一丝希望,所以他的几个皇子并未被杀。


朱慈炤是崇祯的第四子,他幼年时封为定王,明朝灭亡时,他刚满十二岁,和两个哥哥一起,被崇祯皇帝派人送出京城,流落民间。

朱慈炤的民间生活

朱慈炤失去皇子身份后,在民间生活地十分落魄,甚至四处乞讨为生。就在乞讨过程中,朱慈炤遇见了一个姓王的乡绅,王乡绅是个好心人,不仅大方地施舍了朱慈炤,还和他闲聊起来,乡绅见朱慈炤虽然落魄,却器宇不凡,谈吐清晰,便问起他的身世。

年轻的朱慈炤缺乏阅历,对外人没有戒备,就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还好王乡绅是个深明大义的人,他见大明皇子如此落魄,感慨万分,如果朱慈炤就这样流落民间,毫无城府,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人告密,到时候一定性命难保。

经过再三考虑,王乡绅决定收留朱慈炤,尽管这样做风险很大,但王乡绅觉得天下之大,藏下一个人是不成问题的,他给朱慈炤改名为王士元,当成自己儿子抚养。

朱慈炤的生活终于安定下来,但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王乡绅病故,王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又觉得他不是自家人,养着没用,就把他赶出了家门。

可怜的朱慈炤只好继续流浪,不得已当了和尚(这倒是跟朱元璋有几分相似)。

不过朱慈炤的运气着实不错,他又偶遇一个姓胡的乡绅,这个胡乡绅是识人爱才之人,他见朱慈炤眉目清秀,气质不俗,满腹诗书经纶,精通音律棋艺,绝对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当一个和尚太可惜,于是力劝朱慈焕还俗,还倒贴把自己闺女嫁给他。

命运多舛的朱慈炤终于真正安定下来,接下来的时光里,他娶妻生子,以教书维持生计,日子过的虽不富裕,却也是安居乐业。几十年后,朱慈炤已经成为七十多岁的老人,儿孙满堂,无忧无虑,享受着天伦之乐。

神秘的朱三太子

不过,多少年来,朱慈炤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也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到晚年时,朱慈炤听说仁慈的大清康熙皇帝曾多次拜谒明孝陵,甚至要面向全国查访明朝皇室后裔,让其管理明孝陵,朱慈炤依然不敢公开自己的身份。

如果一切如旧,朱慈炤将会默默无闻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朱慈炤犯下了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毁了他的全家。

清军入关后的统治并不稳固,无论顺治还是康熙年间,全国各地“反清复明”的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光是打着“朱三太子”旗号造反的,就不下十几起。

朱三太子到底是谁?据历史学家考证,真实的朱三太子就是朱慈炤,因为他流落民间,不知死活,下落不明,所以很多反抗势力就称其为“朱三太子”,打着他的旗号反清复明,实际上这些人并不知道朱慈炤的真实下落,清廷也不知道。

但“朱三太子”到底是否活着,如果活着人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很多人都打这“朱三太子”的旗号起兵造反,甚至还发生过别人冒充“朱三太子”的案件。康熙对这个幽灵般的“朱三太子”恨之入骨,恨不得将之千刀万剐, 却为了粉饰自己,把自己打扮成千年难得一见的“明君大帝”,实际上早就想把明朝皇室后裔一网打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一天,朱慈炤和一名老友喝酒,酒喝多了,两人的话开始多了起来。在酒精的刺激下,一向守口如瓶的朱慈炤竟向老友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世。

老友也不是傻瓜,不肯相信朱慈炤的话:你说是就是,我还说是秦始皇的后人呢!

朱慈炤着急了,为了说服对方,他把自己的经历一五一十讲了出来,对方才相信。

朱慈炤被康熙灭门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慈炤自曝身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让康熙大为振奋:好你个朱三太子,我找你找的好苦!你让我睡不好觉,我让你不得好死!

很快,大批官兵赶往朱慈炤家中,把朱慈炤及其“一妻二女三女一媳”抓捕答案。

朱慈炤父子被押解到京城后,清廷对其进行审讯,朱慈炤承认了自己皇子身份,却不承认自己谋反,他说自己要是想造反肯定会趁年轻时,全国局势不稳就起兵造反,现在自己都七十五岁,眼看活不了多长时间,也没多少人支持,怎么可能造反?
审讯的清廷官员也觉得有理,便向康熙作了汇报。

这个时候的康熙终于揭下自己伪善的面具,他之前多次拜谒明孝陵,对明太祖又是三跪九叩,又是亲笔题词“治隆唐宋”,不过是为了邀买人心。面对白发苍苍的“朱三太子”,康熙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下令朱慈炤及其全家凌迟处死,女子都没放过。

就这样,崇祯皇帝最后的子孙被杀,反清复明势力彻底失去了精神旗帜。

康熙对历史的篡改

康熙不仅将朱三太子满门抄斩,还指示史官篡改历史,故意混淆了朱三太子的身份。

朱三太子明明是皇四子朱慈炤,可《清实录》却记载说“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也就是说,清廷对外宣称崇祯皇四子在明亡前就死了,你这个皇四子一定是假冒的!杀了你全家是应该的,是为了给明朝皇室正名!


然而,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谎言,清朝官修的《明史》中就露出了破绽。

《明史》记载:“永王慈炤,庄烈帝第四子。崇祯十五年三月封永王。贼陷京师,不知所终。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遂薨。“

很明显,真正死的是皇五子朱慈焕,皇四子朱慈炤“贼陷京师,不知所终”,其下落不明恰好与朱三太子经历相似。《明史》是在乾隆年间成书,它的记载无意中戳穿了《清实录》中“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的谎言。

康熙之所以混淆视听,对外宣称朱三太子是假冒的皇子,目的是为了打倒反清复明势力的精神旗帜。试想,如果康熙承认皇四子朱慈炤是真的朱三太子,再把他满门抄斩,岂不是让反清复明势力和全国百姓更加痛恨自己?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