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 從古城的變遷看歷史,原來上饒還有個曾用名叫廣信府

上饒,原來是不叫上饒的,而是叫廣信府。上饒縣只是廣信府所轄的一個縣。之後,又因為饒州與廣信府合併,才把上饒縣的"上"與饒州的"饒"併名,改稱為"上饒市"。

從古城的變遷看歷史,原來上饒還有個曾用名叫廣信府

橫峰,原來是不叫橫峰,而是叫"興安"。明嘉靖39年,從弋陽、上饒兩縣各劃出一部分出來設立興安縣。興安縣名義出"凡可以興而安之者",寓興縣而安之意。因與廣西興安縣同名,1914年改名橫峰縣。為什麼要改名叫橫峰呢?縣誌說:"以岑山橫亙而得此名"。嘉慶十四年廣信府知府王賡言寫過一首《興安雨後即事》詩:"入山不見城,入城不見山。時有又飛翼,棲息齋閣間。朝與白雲出,暮與白雲還。城市如山林,未昏先掩關。"那時的興安城依山而築,山不高,林木茂盛,城很小,民居恬適。民諺有云:"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縣衙打板子,城外聽得見。"詩人雨後賦詩,所寫的正是這種入山不見城、入城不見山的小城風光。

從古城的變遷看歷史,原來上饒還有個曾用名叫廣信府

弋陽,原來是不叫弋陽,而是叫葛陽。東漢建安十五年,也就是210年,"孫權析餘汗縣東境建葛陽縣"。後來,因葛陽縣印丟失,隋開皇十二年(592年),"縣治由赭亭遷弋水之北",改名為弋陽縣。這也說明,縣印、印章是多麼的重要!

從古城的變遷看歷史,原來上饒還有個曾用名叫廣信府

弋陽縣的旭光鄉,原來可不是一個鄉,而是一個名叫寶峰的縣。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建寶峰縣,縣城就在現旭光鄉的鐵砂街。當然,設縣的時間不長,景祜二年(1035年)撤縣設鄉。也就是說,寶峰縣的存在只有41年。

從古城的變遷看歷史,原來上饒還有個曾用名叫廣信府

現在的萬年縣大源鄉,原來也不是一個鄉,而是一個縣級建制的"荷溪"古城。明正德五年(1510年),同知張禧在荷溪築城,防禦王浩八起義軍進攻。正德七年(1512年),總制陳金奏建荷溪巡檢所,這是一個縣才有的機構。正德八年,巡檢所遷至萬年縣城。

從古城的變遷看歷史,原來上饒還有個曾用名叫廣信府

現在的鄱陽謝家灘英家,原來是一個古城池,叫英布城。《讀史方輿紀要》載:"英布城,在府西北五十里,漢初吳芮築以居布。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布敗於淮南,走渡江,為長沙哀王所誘,至鄱陽,鄱陽人殺之於茲鄉,蓋即此地雲"。

從古城的變遷看歷史,原來上饒還有個曾用名叫廣信府

上面所說的上饒境內六個古城的變遷,只是上饒歷史沿革變遷的很小一部分。隨著研究的深入,還會發現更多古城變遷的情況。古城的變遷是極其寶貴的饒信文化歷史資料,它反映了這個地方聚落的起源及其演變,還可以說明許多歷史問題,對當時上饒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的研究頗有助益。

從古城的變遷看歷史,原來上饒還有個曾用名叫廣信府

上饒的地域文化是多元融合:雅文化與俗文化、市民文化與精英文化、本地文化與外埠文化、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等在這裡交融發展,而這些古城的變遷,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