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15世纪到18世纪,伴随着世界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等运动的开启,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在欧洲各国起兴并最终得到确立。这些国家在全新政经制度的加持和全球贸易的刺激下,很快就摆脱了原先老旧滞后的发展方式,换上了新的“发动机”,从此综合国力以惊人的速度快速上升。

在短短两三百年间,他们就从落后封闭的封建领主国家一跃成为走在世界前列的海洋帝国。从此,这些国家不仅拥有了巨额的财富资源和先进的军队武器,同时还拥有着地缘辽阔、遍及五大洲的殖民地区和辐射全球的影响力。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圈地运动

但是,纵观这些国家轰轰烈烈的海外扩张和此起彼伏的发展竞争历史,有一点常常被我们疏忽——那就是在“土地财权”观念意识的变化之下,一系列对国家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的“圈地运动”。

可以说,正是由于圈地运动,引发了欧洲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变革。

实质上,圈地运动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市场为导向的土地确权运动。它打破并推翻了欧洲自中世纪以来传统大庄园土地所有制的藩篱,将具有共有性质的土地经过人为方式界定为排他性的私人财产,从而使散乱的条田整合为一,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最终使得佃农从封建领主旁剥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注入到土地制度当中,从而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农业革命。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圈地运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圈地运动”实则为欧洲各国的快速扩张和加速变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产权意识基础。

而在这场浩浩汤汤的“土地确权”运动中,英格兰圈地运动始终是我们解读欧洲近代史绕不开的、必须详细考察的、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英格兰圈地运动出发,全面系统地立体了解圈地运动的来龙去脉。不过在这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圈地运动之前的土地制度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又是如何失效、被圈地取而代之的?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圈地运动

一、敞田制的衰敝和圈地制的萌发

在圈地运动之前,英格兰等欧洲国家实行的是以传统庄园为依托的土地制度——“敞田制”。

这种土地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在休耕时向全体村民开放,作为可供使用的公共牧场;在耕作时用草垄简单分割,农民共同劳作。它具有以下特征:

  • 第一,耕作的耕地不是集中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不同地块的条田上。
  • 第二,采用轮耕制,所耕土地每年都会变动,人随“地”动,土地不确属于一个人。
  • 第三,村民在土地上可以共同放牧,耕地具有共有性质。
  • 第四,制度由庄园法庭负责执行实施,不对庄园以外的人开放。

由此可以看出,敞田制的核心是“佃户轮耕劳作、公共使用,不对外开放”。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欧洲,这种基于自给自足农业制度,满足了相对稳定的社会需求,能极大程度地为封建领主留住人口,从而发展自然经济,同时更能有效维护封建庄园制,对巩固封建领主权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随着16世纪资本主义的兴起“产权意识”的萌发,市场经济发展快速,一些农民迫切希望摆脱土地的束缚,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加上封建时期形成的“习惯地租”在国家通货膨胀的影响下使得佃农不堪重负,他们渐渐地也不满足于原有的土地生产效率和生产方式,需要一种新的耕作模式。

在此背景下,土地交换与整合成为了农民提升生产效率,发展经济的直接手段。圈地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敞田制下的庄园场景图

什么是圈地?简单来说,就是农民将分散的条田集中起来,宣示圈地者对这块土地的权力。圈地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耕作“区域固定,收益私有”。

刚开始,圈地运动大多数是个人行为,土地只是简单交换、划分清楚就可以了。但随着人们对圈地行为接受度和整合农田带来的收益增加,

圈地便从“个例”走向了“集体”

渐渐地,佃农也不再是完全依附于领主而存在的个体了,他们与领主成为了租赁关系而不再是从属关系,他们成为了“公簿农”,也就是持有土地权利证书的佃农——他们能够自由迁徙,能够到有就业机会的地方选择职业,甚至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领主。甚至很多领主也会自发整合佃农的土地,借此来扩大收益。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如在1548年,沃顿庄园法庭档案中就记载了一项领主与若干佃农通过达成协议的方式交换土地的案件。农场主亨利·朗圈占了若干佃农所持有的条田一共14英亩,作为交换,领主亨利给了这些佃农分别位于两处、总面积同样为14英亩的土地。

随着这场运动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佃农开始联合起来,所用的圈地手段也从简单的草垄界定变成了篱笆分隔,圈地方式也从简单交换演变成集体协商,从而照顾到所有佃户。不仅如此,甚至在一些庄园内,只要程序合理费用适当,庄园法庭也会默许这种圈地行为。如在1590年索尔福德庄园地图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农民整合条田的情景。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敞田制下的条形田地

可以说,圈地运动改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从共同占有的耕作方式,转变成为个体农民大规模占有并私有化土地的方式,从而使得集约化、社会化的、占主导地位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成为了可能。

但是,此时的圈地运动还处于萌发状态,村民佃农圈地行为大多数是自发组织,英格兰各地的圈地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圈地运动要想蓬勃发展,就不得不依靠强大的阶层力量予以支撑。

那到底是哪种阶层力量使得圈地运动成为一场遍及英格兰全国甚至欧洲的运动呢?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英国农民

二、大农-乡绅阶层使得圈地运动更加普遍深入

正如前文所讲,在租赁关系成为佃农与领主之间的主导关系后,佃农也有了离开封建领主、自主选择耕作田地的机会。而通过世代累积、有着较大片土地的大农-乡绅阶层,更是市场的激励下,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将这些自由农户收入麾下,从而增加农场劳动力。

同时,由于这些“大农-乡绅”阶层经营的农场不再是满足自身生存及消费的需要,而是要为市场提供消费的农牧产品,因此追求高产量、高质量、广渠道就他们最为热衷的事情。于是,对于农场主来说,大量圈地和租赁人口就是最大化利润率的最好方式。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而土地的单位价值在圈占前后的高差距,更加剧了圈地运动的爆发。

例如,1636年在沃里克郡有一块30单位的土地,其中有22单位土地被圈占,其余8单位土地还在敞田中。土地在被圈占前,两部分土地的单位价格相同,为10英镑(因为都是敞田土地),但在土地被圈占后,被圈占的土地价格上升到20英镑,而敞田土地还是为10英镑。

在《莱斯特郡圈地:1485-1607》这本书内,作者记录了该郡各社会阶层圈地的比例,从中我们能看到,在1485年至1550年,乡绅阶层圈占土地的比例最高,达到惊人的58.4%,而世俗领主和教会领主加起来才有29.7%的圈占比例。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1485-1550年莱斯特郡各社会阶层圈地比例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在1551年至1607年,乡绅圈地面积则高达72.5%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1551年-1607年莱斯特郡各社会阶层圈地比例

由此可以看出,大农-乡绅阶层会为了追求利润而圈地,又因为圈地变得更加富有,他们成为了这场运动最坚定的支持者。

由于大农-乡绅阶层在整个的社会地位中较高,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因此圈地运动成为了不可逆性的大趋势。

如在英国议会圈地期间,国内大量的荒地、沼泽地和山区牧地被圈占起来,充分开发利用。如在1801-1815年期间,至少200000英亩的荒地被圈占了出去。在《英国圈地编年史:1500-1914年》一书中,作者沃迪向我们展示了英国每段时期的圈地比例。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英国每年的圈地比例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到1914年时,仍存在的英国公地只剩下4.6%,大量的土地被圈占出去了。由此可见,圈地运动已经成为遍及英格兰全国的土地产权变革运动。

在大农-乡绅阶层的主导推动下,这场运动深刻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关系,从而使得大农场经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具有资本主义大农业经营体制也被建立了起来。

这种经营方式,更加有利于利用已有的土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充分涌动下,使得扩大生产能力、抵御市场风险成为了可能,农业各类资源也得到了更加充分合理的配置。

那么为何后来,圈地运动又被误解成为了“羊吃人”的代名词呢?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三、被人误解的“羊吃人”运动,背后的意义远不止于农业革命

一提起圈地运动,人们总会将其与“羊吃人”联系在一起。这是由于,在进行圈地的大背景下,以大农-乡绅阶层为主的英格兰农民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圈占了大量敞田土地,甚至部分农民的土地,从而建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用来养羊放牧,以攫取巨额利润。

而那些少田甚至无田的小农则在此冲击下,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成为反圈地的基本人群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小农、贫农不得不被迫背井离乡或寄居在大农场主谋生,生活常常难以为继。但是,从整体发展角度来看,圈地运动对支撑整个英国的人口、农业发展、农民的生活质量改善、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圈地运动开创了农业革命的先河。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 首先,来看英国的人口发展方面。
  • 据统计,在1751年,英国人口只有580万,但到1831年已经增长到1330万,增长了130%。如此多的人口,靠什么来养活呢?过去的土地制度已然无法支撑这么多的人口,也很难产出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更难以解决英国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英国农业

    而圈地运动的爆发则恰好满足了以上种种要求。在1750年至1850年这100年间,英国农产品的产量也几乎翻一番。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之下,圈地运动不仅养活了大量的人口,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在1870年,英国农业的粮食产量比1700年高出300%,而农业人口只增长了14%。

  • 再来看农业发展方面和农村生活质量改善方面。
  • 圈地运动突破了土地公共使用权的束缚与限制,使得农民能够自由使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同时,由于原先的粗放型牧场、荒原、荒野、沼泽地等土地也被大量的农民圈占,英国农业用地大量增加大多数荒地被转变成为高质量的农场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农场主为了追逐高额的利润,建立了先进的农业牧场,引进了新品种、新技术,借此提高劳动生产率

    。而禽畜养殖的种类以及数目也得到快速增加,这样做不但有很多的肉蛋奶食物进入市场,还能为农业提供更多的肥料,更能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英国农场

    有数据表明,1700年英国的一英亩土地能养活0.18个人,一个农业生产者能养活1.7个人

    但一百年后,到1800年,一英亩土地能够养活0.26个人,一个农业生产者能养活2.5个人。在农业人口大幅流向城市、增加缓慢的情况下,农民的生活质量更高了。

  • 最后,我们再来看推动英国工业化进程方面。
  • 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层次地改变了农业的土地产权和生产关系、结构、效率,解放了大量农村生产力。这些农村人口流入到城市,满足了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和海外扩张需求,从而促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同时,农业也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国内需求,地租和利润也支持了工业的发展更将“产权”的意识注入到国家发展的各个环节。可以说在英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农业发挥着动力性的作用

    引发欧洲农业革命的“圈地运动”,它的意义远大于“羊吃人”本身

    四、总结

    圈地运动开始于15世纪的后期,结束于19世纪上半叶。纵观圈地运动的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次偶然的土地改革运动,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符合历史潮流发展规律的一次土地产权制度变革,进而带动了整个农业、工业甚至资本主义在欧洲国家的发展。

    需要承认的是,圈地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大量的小农人口不得不背井离乡、到他处谋生,而且这样的问题带有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深层次原因,但是我们不能将圈地运动等同于“羊吃人”本身,它的意义要比单纯的现象问题大得多,甚至直到现在,我们还能感受到圈地运动对国家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仍成为我们研究欧洲历史、解读发展崛起奥秘的一把关键钥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