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吴三桂如果不和康熙谈判划江而治,一鼓作气攻打到京城,历史会有什么改变?

波仔谈历史


如果当时吴三桂没有和康熙划江而治,一鼓作气打过长江,进取中原,目标就是往北京打,那么康熙危矣,很可能清朝在康熙手上就灭亡了,运气好些也只能维持成为一个地方性政权。

要说到三藩之乱我们就要从三藩之乱的过程说起。

三藩之乱爆发的原因

吴三桂自山海关大战之后归附了清廷,从此为清廷所驱使,从北方一直打到了南方,一路上攻城拔寨,战功卓著。在集权统治模式下,分权总是会出现大规模叛乱,如汉初封的同姓王、晋朝八王之乱、明朝“靖难之役”,都是因为分封的藩王权力过大所致。拥有兵权的藩王的存在对于皇权来说本身就是威胁。吴三桂对清廷的威胁在顺治时期还没有浮出水面,主要是清廷还需要吴三桂继续征讨南明,以稳固清廷多全国的统治。到了1661年,吴三桂杀死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南明彻底覆灭,同一年顺治去世,康熙继位。

到了康熙亲政之后,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已呈尾大不掉之势,康熙有意削藩收回权力,只是苦于没有借口一直没有下手。

后来平南王尚可信请求告老还乡,康熙马上同意,但拒绝让他的儿子尚之信承袭平南王的爵位,意思就是要削藩。看到这个情况的吴三桂和耿精忠就试探性地上表康熙表示要告老还乡,请求主动撤藩,康熙同意了,还派人到了三藩的地盘具体落实削藩事宜。本来只是想做做样子,没想到康熙玩了真的。

吴三桂不想丢掉权力,一旦削藩他就真的什么都不是了。跟着他东征西讨多年的将士,到时候生活也没有任何着落,在他帮着满人打江山的过程中,不知道沾了多少汉人的鲜血,为了表示对清朝的效忠,他连明朝最后一个皇帝都是亲手杀死的。

不想失去权力的吴三桂终于反了,而是是真的反了。

战争初期

吴三桂起兵后迅速召集了旧部,他的这些旧部都是百战之兵,跟着他从山海关打到了云南,作战经验丰富且战斗力极为强悍,他们很快就拿下了云贵两省,之后吴三桂计划分兵两路拿下湖南和四川。


对于吴三桂如此快速的动作,康熙确定先取消对平南王和靖南王的削藩工作,稳定这两位藩王好集中精力对付吴三桂;命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军入川,封锁吴三桂的入川路线;任命顺承君王勒尔锦带兵进驻荆州,都统珠满驻岳阳,都统巴尔布驻长的,封锁吴三桂由湖南继续向北发展的路线;委任广西将军孙延龄固守广西,并侧击吴三桂。

这个部署非常地妥当,可以对于吴三桂来说在当时并不是问题。吴三桂很快就打进了湖南,摧毁了康熙安排的湖广防线,占领了整个湖南;福建的耿精忠跟着吴三桂造反,进击江西,孙延龄看形势对吴三桂有利也反叛了清廷。而四川地区的清军也没有防住吴三桂的进攻,被吴三桂军队拿下。

▲战争初期形势图

这个时候陕西吴三桂的老部下王辅臣和关外的察哈尔蒙古也起兵造反,对于康熙来说形势一下子变得不可收拾起来。

如果此时吴三桂带主力北上

如果这个时候吴三桂带主力北上,以北京为目标进入中原地区,那么康熙的政权就非常危险了。此时的吴三桂兵锋正盛,他手上的主力部队是当时全国战斗力最强悍的部队。而当时康熙手上还没有那支军队能与吴三桂的主力抗衡。

▲如果吴三桂北上假象进军路线

虽然满清八旗军曾经是战斗力最强的存在,但是在入关后八旗子弟便很快沉迷于骄奢淫逸之中,到了三藩之乱的时候也成了摆设的存在。实际上平定三藩的主要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绿营兵。不过在这个时候绿营兵还没成气候,也就是说,如果吴三桂主力跨过长江,直驱中原,康熙当时手上没有一支军队可以挡住吴三桂的攻势。

在北边来说除了察哈尔蒙古,还有新疆地区的准噶尔和北部的俄罗斯也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他们也随时可能会加入对清廷的战争当中。

吴三桂进入到中原地区后,康熙也只能与吴三桂展开中原地区的决战,这一战康熙胜算很小,毕竟军队战斗力与当时的吴三桂主力部队相比差距较大。失去中原后,康熙肯定保不住北京,只能退守关外,则中原将为吴三桂尽取。

康熙退到关外后,就看吴三桂接下来的发展了,可以说这个时候吴三桂做主中原的话,南部的尚之信和耿精忠有可能会成为他的眼中钉,三藩内部很可能爆发反水之战,台湾的郑氏也会不时地出来搅局。同时吴三桂除了要对付关外的康熙,还要对付强大的准噶尔部,战争会持续很长时间,平定这些割据势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康熙运气好的话还能够维持关外的地方割据政权,如果运气不好,则被吴三桂反击到了关外,那么清朝就基本在康熙手上就灭亡了。

史上的真实演变

在历史事实中,吴三桂打到长江边上就打算与康熙划江而治,其实是个重大的战略失误。这一举动直接使吴三桂丧失了战争主动权。在吴三桂没有主动北上的情况下康熙很快就平定了北方的王辅臣和察哈尔蒙古,随后靖南王耿精忠和台湾的郑氏打了起来,耿精忠往北边打,郑氏就夺取了耿精忠的老巢福建,耿精忠就不得不从撤军回援福建,清军也就跟着一路南下,顺利地拿下了耿精忠和后来反叛的尚之信。

当全国只剩下吴三桂一支叛军的时候,康熙从容不迫地调集全国的资源不断围攻吴三桂势力,经过湖南地区多年的鏖战,吴三桂的精锐部队基本消耗殆尽,康熙的军队则是越打越多,越打越强,最终消灭了吴三桂的反叛势力。

因此综合以上来说,如果吴三桂当时没有想和康熙划江而治,带领主力北上,那么至少康熙会被打回关外,成为地方性政权,运气不好的话清朝就亡在了康熙手上,吴三桂的反叛就成功了。


老威观史


存在即合理,历史是由少数的决定性选择和无数的必然性、偶然性选择综合作用的结果。

吴三桂的“反清复明”也好, “反清复汉”也罢,乃至“反清建周”亦可,八年间为什么会从一朝风云起到一时波浪平?就是因为在重要的关口所做的决定性选择出现了战略性失误。



形势判断: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

康熙帝在亲政未久,就开始布局削藩。

他自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在绝大多数大臣反对却乾纲独断作出撤藩决定时,信心十足地强调:“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这个逻辑十分强大!事实却是,不撤藩三藩不会反,先发制人不若后发制人。如果不是被逼,谁也不愿意在临近暮年的时候去干造反这样风险巨大的事业。最佳的选择无疑是稍等几年,待到第一代藩王老死,再轻松从容地收拾第二代。

年青的康熙皇帝曾经天真的以为,撤藩不过是几道圣旨和几个军事部署的事情。

事实证明,没有几个人会甘心等死,更何况是手握重兵、久经沙场的封藩之王。

于是,三藩反了,天下动荡。

在三藩之乱的第一阶段,吴三桂出云贵、据湖南,广东、福建的尚、耿二藩响应,反清事业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大好形势,比当年李定国 “两蹶名王”之时还要好得多。



一个机遇

康熙皇帝的乾纲独断送给吴三桂一个扭转乾坤的机会。可以说,这是吴三桂跌宕起伏的人生中遇到的最好的机会,虽然这个战略机遇来得有点晚。

吴三桂可谓是明末清初的“命运之子”:成就了别人,却把罪名留给了自己。

吴三桂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机遇和三次重大转折:

第一次,是甲申之变、山海关之战。吴三桂本有机会参与到明清之际逐鹿之中,最终却选择了联清攻顺,引清军入关,成为大清入主中原的“带路党”,背负终身的汉奸骂名由此而生。

第二次,是世镇云南与永历存亡。顺治十七年四月,吴三桂经深思熟虑后上奏著名的“三患二难疏”,选择了紧跟看起来年青有为的顺治皇帝,主动要求进缅擒拿永历帝,以求世镇云南。但是让吴三桂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过程从提议、决策到执行花了近两年时间,结果中间年纪轻轻的顺治帝下岗了。否则,估计吴三桂不会积极去抓去杀永历帝,留着永历政权和势力,肯定对吴三桂更为有利。历史再一次跟吴三桂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第三次,是三藩反清、兴明讨虏。吴三桂几成“吴半壁”,却出现战略失误,心存划江而治的幻想,等待观望,错失良机,并最终走向灭亡。

两大优势

第一个优势,清朝统治基础未稳,不得人心。

清初,清朝统治者施行暴政,不得人心,天下“苦清久矣”。当吴三桂举起“兴明讨虏”旗帜,自然四方响应,形成巨大声势。这是三藩反清初期取得大好形势的重要原因。



第二个优势,三藩整体实力较强,兵强马壮。

此时,三藩手下兵马还是久经战阵的强军。而八旗军队进入中原花花世界后,战斗力下降明显。同时,清朝还面临来自准噶尔和沙俄的军事压力。如果此时吴三桂敢于跨过长江,直指京师,清朝的统治根基必成动摇之势。

三个劣势

第一个劣势,白首举事不能持久。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起兵造反的时候,吴三桂已经61岁,而康熙帝还不满20岁。时间是决定这一场战争的关键因素,速战速决对吴三桂有利,打持久战对康熙帝有利。

第二个劣势,声誉不佳难以服众。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随后又转战南北,最后还灭了南明永历政权,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这也意味着他背负着汉人的血债。在名号不正的情况下,吴三桂唯有立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大功,才有可能挽回不佳的声誉。

第三个劣势,队友捣蛋合力弱化。

吴三桂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手下军队,而其他响应者和可能的合作者在形势不利时可能会被分化瓦解,甚至出现内部纷争。

这三个劣势,都需要一战而决出大势,一战而定天下,才能化劣势为优势。



战略失误:江山是打出来的,而不是谈出来的,也不是等出来的

吴三桂出云贵、占据湖南以后,不思进取,等待观望,心存划江而治的幻想,导致大好局面丧失。

《清吏稿 • 吴三桂传》记载:

三桂初起兵,其下或言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或言直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运道;或言宜出巴蜀,据关中,塞殽、函自固。三桂皆不能用。

吴三桂在战略上没有采纳上策即全力北伐,是反清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之所以战略决策失误,主要原因在于:吴三桂起兵反清时年岁已高、雄心不再,却不知,正是因为这一点,吴军没有打持久战的条件,全力北伐才是最佳选择;没有一个好的团队,文臣武将无法影响吴三桂的决策。

因此,吴三桂如果不和康熙谈判划江而治,一鼓作气攻打到京城,历史肯定会朝着有利于吴三桂的方向发展,吴三桂反清成功还是很有希望的。

江山是打出来的,而不是谈出来的,也不是等出来的。

吴三桂不能抓住这一反清初始阶段有利的战略机遇,上中下三策“皆不能用”,就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优势逐渐失去,劣势日益突出,最终在对手的步步紧逼和队友的纷纷捣蛋中走向灭亡。

站在这个反清决胜的重要关口,历史改变取决于战略的选择。

渡江北伐,直指京师,是要成决胜之势,队友和民众才会团结一心。

直下金陵,占据江浙,是要抢精华之地,断绝清朝可能的钱粮支援。

如此,方可将吴三桂白首举事、名声不佳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乃至胜势。



有一些论者常常把吴三桂汉奸、弑帝的坏名声作为一大失败的原因。名号不正、声誉不佳固然是劣势,却不是吴三桂反清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还是战略失误。

事实上,明清更替之际,明朝官员将领投降清朝,从来没有什么因为大义千里投奔的事情,也甚少有什么主动弃暗投明的事例,投降绝大少数发生在事到临头、兵临城下或者战败被俘。

这虽是题外话,但“三藩之乱”同样适用。

就是说,你需要占而据之,那个地方那里的人才有可能主动或者被动支持你。

比如,要想经济文化发达的江浙地区支持吴三桂而不是清朝,吴三桂就需要统治江浙。

总之,“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反清也不是“请客吃饭”。


花开时节思春秋


吴三桂如果不和康熙谈判划江而治,一鼓作气攻打京城,历史上会有什么改变?

说到吴三桂因为康熙下令的撤藩,俩个人掰开了,终于在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后,开始了战争的序幕!吴三桂打着“讨清复明”的旗号,得到了很多人马的响应,很快由云南,过贵州,进入湖南!

另外两个藩王也纷纷响应,还有广西的孙延龄,陕西的王辅臣……面对声势浩大的挑战,康熙当时又有兵马去了台湾,确实是分身无术!

吴三桂的兵马势如破竹,攻到了湖南衡州,也就是今天的衡阳市,举步不前了。就是想跟康熙谈判!划江而治!如果一鼓作气打到京城,历史会改变吗?这个真的不好说!

为什么呢?



一,一路战争,几乎掏空了吴三桂的家底!

自从吴三桂封为平西王后,一直在筹备粮草,积蓄银两!

可是,自云南发兵,打过贵州,进入湖南,平西王多年积蓄的家底已经开支得七七八八了!如果继续打下去,钱从何来?粮从何来?!

而康熙的人马也陷入了分身无术的尴尬!

但是,面对吴三桂提的谈判,康熙直接拒绝了!于是双方都是乘机稍息,马上准备下一场大规模的厮杀!

所以说,吴三桂接下来一鼓作气攻下京城,其实已经没有那个实力和能力!

因为,战争的爆发,直接开启了金钱的慱弈!

一路打仗,耗掉了吴三桂多年的积蓄!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吴三桂都要补充!才是战争停下来的主要原因!



二,吴三桂的真面目露出来了,再打“讨清复明”的旗号,没有人相信他了!只有曾经的士兵还在追随他,再打下去,仅仅是吴三桂的人马被康熙的人马吊打!

之所以吴三桂一喊讨清复明,还有那么多人支持他,毕竟他的一方诸候!还有很多人没有忘记大明朝!

可是,吴三桂面对跟康熙谈判划江而治,没有想到康熙直接拒绝了!

僵持之下,双方都在喘气都在调整都在谋划下一步!

等不及的吴三桂,在衡阳建立了大周政权!那些跟着他的将士们看到了吴三桂的真正嘴脸,十足的挂羊头卖狗肉!原来响应他的人马纷纷离开了!于是,仅仅是吴三桂手上那一点人手,很快被康熙的人马吊打!



由此可见:单单是吴三桂手中的人马,哪里是康熙的对手!所以,吴三桂的人马已经没有接下去攻打京城的实力和能力了!


媚之夭夭


无论是推翻清庭,还是划江而治,这两种结果都不可能。

一是因为吴三桂的汉奸牌子太过响亮,他是主动摇着尾巴找上门的狗,引清军入关,做急先锋攻城掠地屠戮自已的同胞,又杀掉朱由榔全家,手中没有明王朝后裔当幌子做号召,无法产生向心力。虽然有相当多的明王朝遗民内心里反对清庭,但两相比较,更恨吴三桂。一如我们今天恨汉奸叛徒胜过外寇,恨家贼胜过外鬼,这是民族感情和人的天性使然。

二是清庭釆用剿抚并用的方针,全国大部分已经安定。吴三桂丧失了最佳机会,同样的事情,此时做与彼时做结果大不一样,甚至是此时是而彼时非。

三是吴原为一镇守边关的军事将领,并无眼观全局经略天下的政治才能和志向,只想做割据一方、为所欲为的草头王,手下多是当兵吃粮追求个人富贵的享乐之徒,就连对其称臣共同起亊的另两王也是各怀鬼胎。既无共同的理想,也无高明的谋臣。

四是吴三桂此时已老,有老年人最易发生的过度小心保守的心理,不敢乘兵锋正盛直逼长江的大好时机,一鼓做气直下京畿,而是停滞不前,谋求百分百把握和绝对安全,殊不知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安全的造反和叛变。

五是吴三桂的对手是康熙皇帝,这大家都清楚,不再啰嗦。




武丁仗剑决云霓


基本不可能。不过不妨试想一下。

首先,吴三桂如果反清成功,即使不考虑民族因素,满清入关不到50年就王朝崩塌,那在宏观评价上基本坐实了秦、隋这种过渡王朝的定位,康熙等同于胡亥、杨广这种事实上的亡国之君,主流舆论对他们的评价和汉献帝、唐昭宗、明烈宗这种长期稳固王朝的末代君主是完全不一样,估计也可能都懒得提。

之前的模板都是现成的,大周的史官必然把康熙从继位开始的每一口呼吸都写成是错的,你继位是故意让你爹染上天花弑父夺位的,忠奸不分等等。

而整个满清王朝的评价也会相当之低,甚至可能创下中国传统史学对一个统一王朝的评价下限,乃至官方层面不承认它是正统。

另外,和朱元璋那次不一样,大明的法统并不完全依靠“驱逐鞑虏”这个大义,八八本人也有足够的自信去承接元的天命,因此对蒙元没有什么过分的贬低。而你周太祖前半生干的那些事太扯淡了,明清的法统哪个他都接不起,吴周建立唯一的合法性和贴金点就是“驱逐鞑虏”这件事,不把满清骂出屎整个吴周的合法性都立不起来,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系统性地总结、分析、抨击满清的那堆弊政那都是吴周的政治任务。

总结来说就是可能就没有清朝这一说了。不过吴三桂也没有那个能力,划江而治是说的好听点,其实是实力不行只能据守长江以南罢了。




穿棉背心的新青年


公元1673年三月,以平南王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为引线,引发了是否撤藩的激烈争论。

最后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七月,吴三桂假装请旨撤藩,康熙帝同意。

公元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提出反清复明,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出散布檄文。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亦反。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丢失,一时间清帝国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反叛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


此时形势对吴三桂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吴三桂放弃与康熙谈判划江而治的幻想,按照李自成进攻北京推翻明朝的线路,从陕西经过山西直捣北京,还是非常有可能一鼓作气攻克北京推翻清朝的,至少有可能把清朝赶回长城以北。

所谓成者王侯败者寇,如果吴三桂造反成功,推翻清朝,那吴三桂可以彻底洗白汉奸的名声,成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英雄。虽然吴三桂引狼入室勾引清军入关屠杀了几千万同胞,甚至吴三桂屠杀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全家几百人,彻底灭亡了自己的祖国明朝。

但这都不是事,如果吴三桂推翻清朝,他就是反清复明驱除鞑虏的民族英雄,是吴周王朝的开国皇帝,无论他以前多么罪恶滔天。

可惜吴三桂已经60多岁,已经没有年轻人一鼓作气的锐气,变得非常保守,居然幻想与清朝划江而治,失去了一鼓作气北伐推翻清朝的良机。

事实上,吴三桂集团的军事实力还是不错的,吴三桂造反清朝并没有众叛亲离死于非命,而是寿终正寝。即使公元1678年吴三桂病死以后,吴三桂集团并没有因为群龙无首而立即崩溃,仍然坚持了三年多时间才彻底失败。


厚德载物49847


历史是很有可能改变的。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造反。一时天下震动,由于满清刚刚统一全国,政权还不稳固,响应吴三桂号召的遍地开花,如福建靖南王、台湾的郑经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的蔡禄等先后揭起叛旗,影响最广之时,波及十一个省。

当吴三桂攻入湖南,饮马长江之时,他却在此时想起了和多尔衮的约定,想与康熙和谈,南北划江而治,于是裹足不前、犹豫不决,白白浪费了三个多月的时机,反观康熙,直接拒绝和谈,利用这段时间积极地调兵遣将,反击吴三桂。倘若吴三桂目标明确,一鼓作气,直入河南、河北京畿重地,掀起北方地区的抗清浪潮,将陕西、四川及河南、河北的反清势力统一起来,直逼京师,不给满清反应的机会,那么康熙很可能只得退回关外,中国历史将会改写,吴三桂将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况且,吴三桂反叛之时,满清的八旗军早已不复当年关外铁血,在中原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已变得畏首畏尾,毫无斗志。

奈何吴三桂并无明确的政治目标和为政举措,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自己却又自称周王,导致心系前明的各地将领与他离心离德;他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反清浪潮,却又任由他们各自为战,致使康熙分而治之、逐一击破,最终落得个抄家灭族,遗恨千古。




寻真探秘


是据守长江而不是划江而治。吴三桂是康熙十二年起兵,初期顺利是因为清初对南方的控制不稳固,康熙十五年耿精忠和尚之信即又降清,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称帝时实际上大势已去。防御尚且不足,何谈进攻。

吴三桂这个人身上,十分的复杂,对他的评价的人大多是负面的,因为他的经历,他的做法,实在是颠覆了很多人的观念。人性,他是很脆弱的,人最控制不了的就是自己的情绪,情感。如果明朝没有灭亡,吴三桂也一定被受好评,孝子啊等称号都会被大家夸赞。没办法明朝忘了,吴三桂必须的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选择一个。

吴三桂决定反叛之后,所有进云南的信件,衙役,只能进不能出,所以朝廷完全得不到吴三桂的消息,吴三桂顺势拿下了湖南,江西,还有福建,广东。这南方的半壁江山都拿到手了,再加上南方普遍的比北方富裕,吴三桂的势力瞬间膨胀,可以这样说,吴三桂能够调动的部队能有四十万。

这里的四十万军队呢,其实是有很大的水分的,其中三十万,都是追随他的,如果不追随他,他就无法调动了当然追随他的人都会打小算盘,这样一来,他的实力就不会太大。打仗也像做生意,陕西提督王辅臣,他就在徘徊着,他不知道到底是跟康熙还是跟吴三桂,所以一直观望。不过最后还是跟了康熙,吴三桂的造反起义的声势浩大,其实越是这样,越显得外强中干,底气不足,他造反的名号是什么呢?“反清复明”真是好笑呀,又是叛徒又是降臣,又想称帝。

没办法,吴三桂,一个复杂的人物。


口水杂谈


绝无可能因为吴三桂只控制云贵两省战争打的是兵马钱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吴三桂手下也就七八万人马刚开始能饮马长江是因为手下老兵居多作战经验丰富,随着战争的进程老兵逐渐消耗又要从云贵征集新兵。云贵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清朝属于蛮夷之地人口稀少。再者渡江需要大量战船和战备物质,加上康熙又调整了战略方针沿长江布防更不会划江而治。甘肃的王辅臣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有强有力的外援。


孤独de偷心贼


两个人的历史都该灭亡,因为一股清鲜的社会进步力量已经从广州开始慢延变革,此变革必然从广州向全国推进最终改变整个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