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原來都是中國的卻為何成了俄國領土你知道嗎?

有過中學學歷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清朝康熙年間,中國與沙俄之間發生過一次不大不小的戰爭。


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原來都是中國的卻為何成了俄國領土你知道嗎?

尼布楚條約中的中俄疆域


這就是雅克薩之戰。

回顧戰爭過程:

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俄羅斯流民哈巴羅夫說服雅庫斯克長官率70沙俄士兵進抵黑龍江,搶佔當地達斡爾人城寨——雅克薩。

當地人民奮起抵抗遭到俄軍無情鎮壓。

次年,俄軍增至200多人,繼續沿黑龍江向下遊入侵至赫哲人城寨——烏扎拉。

俄軍士兵在城寨內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地民眾死傷數千人。


公元1652年,順治九年,寧古塔章京海寶率兵兩千餘人前來圍剿。由於雙方軍備相差較大——清軍以大刀長矛對陣沙俄的火炮和火槍。

戰果則是:殺敵不足10人,打傷數十人,而己方損失數百人,最終撤退,海寶以"戰不利"之罪被處死。

哈巴羅夫也因有死傷,需要休整,被迫退回雅庫斯克。


1658年,順治十五年,沙爾虎達率二百鳥槍手和兩千餘步兵,乘戰船出擊,與沙俄軍隊激戰於松花江,俄軍首領斯捷潘諾夫被擊斃,俄軍死傷百餘人後撤退。


1660年,順治十七年,寧古塔防禦主將級別從章京提升至寧古塔將軍,並肅清黑龍江區域內大部分俄軍勢力——僅餘上游的雅克薩和尼布楚等地。


由於,俄軍在當地,開發耕地,糧食基本自給自足;又有當地人(車臣汗國,就是今天的車臣共和國,當時歸中國)與其交易日常用品,使其生存無憂。

而中國軍隊在當地沒有駐軍,如果遠征過去,俄軍則會主動撤退,等到中國軍隊退回,他們再回來。

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原來都是中國的卻為何成了俄國領土你知道嗎?

雅克薩之戰中的中國軍民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公元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

康熙在勒令車臣禁止與俄軍交易後,親往盛京與寧古塔將軍薩克蘇問詢俄軍情況後。勒令俄軍士兵限期退出雅克薩等地,無果後,於當年四月,發兵三千餘人,攜鳥槍、火炮、藤牌等兵械,由將軍薩克蘇和副都統彭春、郎臺率軍前往討伐。

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原來都是中國的卻為何成了俄國領土你知道嗎?

康熙

俄軍首領托爾布津自恃城堡堅固,有兵四百餘人,火炮數門,對清軍的通牒置若罔聞。

清軍集中列炮於城北,一陣齊射後,雅克薩城牆崩塌,俄軍也傷亡慘重,這時,俄軍首領托爾布津搖尾乞降。

經商議後,薩克蘇等人,允許俄軍棄械後,撤往尼布楚。

薩克蘇率軍撤回璦琿並在璦琿築城、戍衛。

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原來都是中國的卻為何成了俄國領土你知道嗎?

清軍監督投降的俄軍

公元1685年,康熙二十五年,俄軍八百餘人再次入侵雅克薩,並重新修築城牆。

薩克蘇再度發去最後通牒,托爾布津自恃這次兵多,所以,仍然不予理睬。

當年七月二十四日,薩克蘇兵圍雅克薩,圍城炮轟,托爾布津當場陣亡,由其副手懷敦接替指揮。

薩克蘇判斷俄軍抵抗頑強,可能有援軍,所以,派清軍在三面陸地掘壕以據,並在江面設炮兵,過往船隻一律轟擊。

一直打到八月二十五日,沙俄女王葉卡捷琳娜一世,主動提出"議和"。

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原來都是中國的卻為何成了俄國領土你知道嗎?

葉卡捷琳娜

康熙皇帝接受後,命薩克蘇放出被圍在雅克薩城內的僅存的六十六名俄軍士兵。

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原來都是中國的卻為何成了俄國領土你知道嗎?

雅克薩之戰進軍示意圖

之後,兩國締結《尼布楚條約》

條約規定:

1、兩國互不接受逃亡者。

2、邊民不得越境,有越境者可根據本國法律處死。

3、雙方有"文票"者(護照)可以進行邊境貿易。

4、雅克薩屬於中國領土,永久摧毀雅克薩城。

5、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裡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於北岸。

此條約一直到清末,中俄重新簽訂《北京條約》後,作廢,之後的中俄邊境就是現在的邊境線。

這裡就要強調一下,這第5條了,有了這條的存在,說明了滿清政府主動放棄包括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在內的數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打贏了雅克薩之戰的情況下,還要主動割地呢?而且一下就是將近一半的領土。

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原來都是中國的卻為何成了俄國領土你知道嗎?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原因在於:

1、西伯利亞和貝加爾湖地區,對於當時的滿清政府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由於交通不便,且氣候惡劣,基本沒有駐防軍隊。

2、當地地廣人稀,對於當時的滿清政府價值不大。

3、當時,蒙古葛爾丹正在蠢蠢欲動,康熙為了能夠儘早的抽出精力集中力量對付葛爾丹,所以對《尼布楚條約》中劃定的疆域範圍,只要東北不失,就都能接受。


因此,《尼布楚條約》是我們在戰勝的情況下籤訂的"割地條約"。


康熙皇帝,也因此,被從"千古一帝"的候選人名單中被摘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