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宅家这么久,小肚腩越长越大,Genebox基因宝这里有几个甩掉小肚腩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摸着肚子上的肥肉,我再次开始思考,我什么时候才能克服“腩”题呢······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在我的减肥生涯中,减肚子这件事,已经耗费了我人生中八九成的耐心。尤其是天气回暖,看着朋友圈里那些晒马甲线、晒腹肌的,简直是羡慕嫉妒恨。


我就纳了闷儿了,“凭啥我不能拥有?”


甚至我的朋友,也一脸疑惑,“看着你也不胖啊,咋这小肚腩这么明显呢?”好吧我承认,这是——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说来也奇怪,同样的减肥操作,我的朋友们可以比较容易地瘦下来,而我,小肚腩依旧顽强地挺立,对我不离不弃。


那怎样可以攻克“小肚腩”呢?秉承着“用科学排列生活”的基因宝,带你开启新一期的“走近科学”,解决这一难题!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一、关于小肚腩


首先小肚腩在体态各异的人身上,会出现不一样的身材。


如果只是小肚腩“表现突出”,但整体并不胖甚至偏瘦,那该怎么形容自己呢?医学研究者们称这种身材为“苹果型身材”、“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或者“内脏型肥胖”。


相反,如果四肢、臀部都比较丰腴,则可以称为“梨型身材”或者“周围性肥胖”。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宝宝们请对号入座!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二、肚腩可怕在哪?


不要小看脂肪分布位置的小小差异,从美观角度看,健康均匀的身材对于异性非常有吸引力,许多男性甚至毫不讳言自己钟爱“丰乳肥臀”——而松垮的肚腩只会令人想到衰老和油腻。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从健康角度来看也是如此,研究认为腹型肥胖是比肥胖本身更为可怕的健康杀手。这类肥胖者在未来发生心脏病2型糖尿病癌症

中风的几率都更高。


来自美国癌症协会的大规模人群跟踪调查甚至认为腹型肥胖者即使BMI指数并不超标,其未来的死亡风险也是非腹型肥胖者的2倍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三、肚腩与遗传


一个人的身材毫无疑问与遗传基因有很大关联——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怎么减都减不下来,还有些人哪里都瘦,就是肚子大。


当然,许多老外拥有惊人的臀部,这也是与他们的基因有关的。


2015年,《行为遗传学》杂志发表了一项中国人群的双胞胎研究,一个人的肥胖程度与遗传密切相关,其遗传度高达70%,而腰围腰臀比也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度,分别达到了53%48%


并且,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年轻时,遗传因素对于身材的影响更为重要,而随着年龄的增加,

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所起的作用则越来越大。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四、中年“腩”题


人到中年时,腹型肥胖是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从1993年到2009年的17年间,成年人腹型肥胖的患病率从18.6%增长至37.4%。也就是说,平均每3个成年人,就有一个“大腹便便”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上面这张图标展示了中国城市居民的腰围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这些来自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数据表明从18岁到50岁期间,人们的腰围是如何“与日俱增”的。


需要说明的是,40~49岁时,人们的腰围平均值已经达到或接近男性85cm、女性80cm的“腹型肥胖前期”的红线标准。


2019年,著名科学杂志《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则更好地展示了我们是如何沦为大腹便便的中年人的。


这项研究通过C14标记法追踪甘油三酯在脂肪细胞中的“储存年限”,从而分析人体的脂肪细胞“储存”和“消耗”甘油三酯的速率。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人体的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主要是“白色脂肪组织”,负责储存身体富余的能量。


当饮食中的热量超过身体需要时,这些热量会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起来,等到人体处于热量不足时再利用它们提供能量。如此一来,白色脂肪组织中的甘油三酯就处于“储存”和“消耗”的动态平衡中。


不过,这项研究发现,随着研究对象年龄的增加,他们脂肪组织“清除”甘油三酯的能力也逐渐减弱。


这就意味着,中年后,人体脂肪组织这一“储存”和“消耗”的动态过程逐渐失去平衡。


失去平衡的脂肪细胞仍然源源不断地“储存”能量,却不能以同等速率将其“消耗”出去,这就导致了脂肪堆积。在长达13年的追踪过程里,研究对象们平均增重了20%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过去人们还有一个误区,认为脂肪细胞只在婴幼儿时期分裂,而在成年后保持数目恒定。不过这项研究发现并不是这样。


随着年龄增加,脂肪细胞的数目也在增加,而且新生的脂肪细胞体积较小,对脂肪的“储存”远远多于“消耗”,于是这些脂肪细胞也会更快地“胀大”。这可实在是太糟糕了!


五、化解“腩”题?


既然知道了肚腩产生的原因,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开发出一些药物来提升脂肪利用的效率呢?


很遗憾,目前还没有什么药物能够加速脂肪的消耗。


所以想要减掉肚腩,就只有从源头入手,减少饮食中的热量摄入,使“储存”到脂肪细胞的甘油三酯少于“消耗”掉的。


也就是说,想要消灭小肚腩,最重要的还是“管住嘴”啊!


当然“迈开腿”也是有用的,不过需要记住的是,内脏脂肪是非常顽强的,没有哪种运动可以轻而易举地减掉肚子。


只有通过长期的有氧训练,再配上严格的饮食计划,使全身的体脂率下降到一定水平后,肚子才能逐渐减小。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六、我该警惕了吗?


说了大半天腹型肥胖,但究竟自己是不是迈入了“大腹便便”的行列了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照照镜子,看看镜子里的身材自己是否能够满意。


当然,这不准确,有很大的主观性。比如有些模特们明明已经骨瘦如柴,却还是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而另一些人则可以对自己蜜汁自信,即使已经有将军肚也可以选择性忽略。


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客观指标来衡量一个人的肥胖程度。


下面列出几种最常用的指标:BMI

体脂率腰围和腰臀比


现在,不妨来对照一下这些指标,看看自己是否已经亮起了肥胖的红灯呢?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1.BMI


目前,最常用来指示一个人胖瘦的指标是BMI(体质指数),其计算方法是体重(kg)÷身高(m)²。


按照WHO标准,BMI≥30时属于肥胖,不过亚洲人群特别是中国人群的整体身材与欧美人士存在较大差异,BMI在≥28时即出现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风险的大幅增加,因此中国目前将BMI≥24定义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不过,BMI并不是一个很精确的指标。它不能反映身体的脂肪含量是多还是少,也无法反映脂肪分布于何处。对于那些因为长期运动而肌肉发达但体脂率低的人士,BMI甚至还会将这些人“误报”为肥胖。


2.体脂率


另一个常用的指标是“体脂率”。顾名思义,体脂率是只身体中脂肪占身体总质量的比值。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目前,健身房和许多家用体脂秤都会给出体脂率的结果,甚至会分析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的比例。


不过这类基于生物电阻抗法的体脂率测量并不准确,体内水分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其结果的高低,因此喝水、出汗、水肿等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想要准确知道人体各部位的脂肪分布情况,最准确的方法是“双能X射线吸收法”。


这种检测需要用X射线对人体进行透视,并通过记录两种X射线能量被不同组织吸收后衰减的不同程度来计算各种组织的含量。不过显然,这种检测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并且也不适合在生活场景中使用。


3.腰围和腰臀比


如果用软尺在腰部水平围绕一圈,那么所得长度就是人们常说的腰围。腰围是用来判断腹型肥胖的重要指标。


根据201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428-2013),腹型肥胖的判断标准如下。

那些轻松甩掉“小肚腩”的人,都用了什么办法?

仅仅用腰围的绝对值不能反映腰和臀的相对大小,因此用来判断腹型肥胖并不完全准确。


也有一些研究将“腰臀比(WHR)”作为判断指标之一。腰臀比是腰围除以臀围的比值,非常容易计算。


显然,腰越细、臀越肥,腰臀比也就越小(据说女性的腰臀比为0.7时对男性最具吸引力)。健康的腰臀比是男性≤0.9,女性≤0.8。


关于我们:

Genebox基因宝

是中国领先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品牌,

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准确、有用、便捷的

个人基因检测产品和服务。

让基因融入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