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秦朝名將蒙恬的“功”與“過”

讀到《史記蒙恬列傳》,時常被蒙恬的事蹟所震撼,今天對蒙恬的歷史功過作一番論說,探究其對秦帝國的歷史貢獻,分析其歷史的侷限性,還原其歷史定位。

秦朝名將蒙恬的“功”與“過”

蒙恬之功

一是抗擊匈奴,守衛邊疆

匈奴是戰國時期興起於大漠以南的陰山與河套一帶的一個多部落國家,他們善於騎射,能征善戰。蒙恬鎮守漠北,先後與匈奴單于頭曼有兩次大的交戰。

第一次是公元前215 年,秦朝三十萬大軍與匈奴軍交戰,秦軍勢如破竹,匈奴損兵折將數萬人,蒙恬率軍勝利收復了河套以南之地。

第二次是公元前 214 年,蒙恬率領大軍渡過黃河,在黃河以北與頭曼的十萬鐵騎展開了惡戰,最後以大勝而結束了戰鬥。《匈奴列傳》雲:匈奴單于“頭曼不 勝秦,北徙”。

秦朝名將蒙恬的“功”與“過”

經過這兩次大的戰役,匈奴被蒙恬的軍隊徹底打敗了,他們向大漠以北遁去。秦朝北方疆域擴展到了黃河北岸、陰山南麓一帶。在這片區域,蒙恬建立了 44 縣,又從內地遷徙 3 萬戶到這裡,一邊開墾荒田,一邊防守邊關。

蒙恬這種徙民實邊、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從客觀上促進了古代內蒙古地區農業 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開發,促進了當地農業經濟的 發展。從此,蒙恬的威名遠傳塞北,秦嬴政對他更加寵信。

秦朝名將蒙恬的“功”與“過”

二是修築萬里長城,保障了北方安定

漢人賈誼高度評價了蒙恬抗擊匈 奴,守衛邊疆的戰功,“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 弓而報怨。”。

著名史學家白壽彝《中國通史》說:“長城修築後,雖未能阻攔 匈奴貴族的南下,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還是起過一定的防衛作用。同時長城本身作為偉大的建築工程遺留後世,則是我國勞動人民富於智慧和獨創性的見證。”

筆者贊同白先生的觀點。在冷兵器時代,蒙恬修築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防止了匈奴南下,使大河南北廣大地區的人民擺脫了兵禍的災難,從而促進了這些邊遠地區文化的發展。

秦朝名將蒙恬的“功”與“過”

三是修築直道,加強交流

蒙恬又派大隊人馬修築了從都城咸陽到 九原的寬闊直道。當年蒙恬 修築的直道,南起雲陽(今陝西省淳化縣北),北抵九原(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全長“千八百里”,約合今 700 餘公里。這條道路的築成,不僅對維護誕生伊始的秦帝國的宏偉大廈和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而且在此後相當長時間內,在促進國家穩定、中原內地與北方少數民族地區以及陝甘寧諸省區之間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方面均起著積極的作用。

蒙恬為了保衛秦朝的安寧,他抗擊匈奴、修築長城、修築直道,鎮守邊關十多年。他忠心耿耿,殫思竭慮,苦心經營,建立了輝煌的功業。

秦朝名將蒙恬的“功”與“過”

蒙恬之過

一、蒙恬解剖自己的過失為“絕地脈”

“絕地脈”說是在當時情境下一種無可奈何的自責。身為大將的蒙恬,祖孫三代 為秦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特別是蒙恬自己,為了 帝國的安寧,為了始皇千秋大業的傳承,十多年來 風餐露宿,堅守邊關,他不甘心就這樣死去;他明知道使者帶來的詔書是假的,朝中一定發生了大事,但他束手無策,。

秦朝名將蒙恬的“功”與“過”

二、司馬遷評價蒙恬的過失為“不強諫”

司馬遷認為,秦朝剛剛統一天下,人心尚未安定,百廢待興,而蒙恬身為秦嬴政寵信的名將,卻不盡力諫始皇,輔佐皇帝賑救百姓的急難,協助致力安定百 姓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的心意,大規模地修築長城、直道,這些繁重的修築工程,給當時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所以司馬遷認為蒙恬兄弟遭到殺身之禍,是罪有應得的,與挖斷地脈毫無關係。

筆者認為,司馬遷對蒙恬“不強諫”的批評,未免有點強人所難。秦嬴政身居高位又非常專 斷,敢於向他進諫的人幾乎沒有。長子扶蘇是他寵愛的嫡長子,卻因為勸諫而被疏遠,以至貶到邊關做了蒙恬的監軍,更何況作為人臣的蒙恬。

秦朝名將蒙恬的“功”與“過”

其次, 蒙恬是一位大將,他鎮守塞北十多年,為秦王朝守衛邊疆是他的主要職責,而勸諫始皇行仁政應該是丞相李斯、大臣蒙毅等人的職責。

綜合分析對比蒙恬的功過,蒙恬是秦王朝的功臣、忠臣,他為人光明磊落、胸襟坦蕩,他為秦朝建立的功業遠遠大於他的過失,他罪不至死,他的死,是宮廷政治鬥爭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