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9 五套民國文獻“鎖定”一位日照工藝學家——留住前崮子村那一抹民國記憶(下篇)


零散信息考證許衍灼履歷

五套民國文獻“鎖定”一位日照工藝學家——留住前崮子村那一抹民國記憶(下篇)

 專業工業校長海曲許君鐵巖以所著中國工藝沿革史略索序 

山東國民黨元老滕縣人陳名豫為許衍灼《中國工藝沿革史略》撰寫序言,在這篇陳名豫的序言中,“專業工業校長海曲許君鐵巖以所著中國工藝沿革史略索序”,這句話中,他提到了當時許衍灼的職務:專業工業校長。

《山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一覽》

之前,我們只知許衍灼從日本回國後,前期主要在濟南,但一直沒查到具體差事,今從《中國工藝沿革史略》裡獲知其做過專業工業校長。通過資料查詢,這個“專業工業校”即為民國時期的山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是民國期間山東僅有的一所單科性的高等工業專科學校。該校從1912年成立至1926年夏合併於省立山東大學。2016年經過多方打探,我們獲得了《民國十年山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一覽》的資料,這是現在的山東大學源流之一,內附有在校生名錄和畢業同學錄,書中有明確標註,民國十年時,校長:日照許衍灼。

  這確證了許衍灼曾任職于山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而且從《中國工藝沿革史略》的出版時間1917年和這本民國十年(1921年)學校一覽的時間節點來看,他在1917年—1921年在這個學校任職。

《山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一覽》標註校長日照許衍灼

從這本書裡,我們還看到莒縣城關孔廣訓和日照金家溝金惟濱也在該校和許衍灼共事過;民國時期,還先後有兩位知名日照人也幹過省專門學校的校長,一位是山東公立商業專門學校的校長丁惟椽,一位是山東省法政專門學校校長丁惟汾。

  上篇提到,許衍灼所著《菊說》被上海新學會社一年內連續翻刻兩版,說明上海新學會社非常看重許衍灼的學問,那麼,上海新學會社會不會還出版過許衍灼的其他著作?通過檢索,這個猜想果然成真!

五套民國文獻“鎖定”一位日照工藝學家——留住前崮子村那一抹民國記憶(下篇)

《中國工業史要》

1923年12月,上海新學會社還出版過許衍灼的一套《中國工業史要》(全2冊4卷)。但可惜的是,目前全國範圍內已找不出全本的《中國工業史要》。這套書在當時的中國非常轟動,而且影響深遠,甚至到了2015年,中國第六屆工業遺產會議嘉賓系列報告裡還多次提到了許衍灼的這套書。


五套民國文獻“鎖定”一位日照工藝學家——留住前崮子村那一抹民國記憶(下篇)

《考工餘錄》

據資料顯示,許衍灼在民國十四年曾編輯出版過一套《考工餘錄》,共十卷,全套四冊。2018年10月,日照市圖書館一工作人員得知有人藏有這套《考工餘錄》並有意出售,但報價卻高的離譜。後此書被一外地人收走。從賣家展示的幾個圖樣裡蒐集到幾句信息:“林序”中“餘與許子鐵巖,年同庚,少同遊……”雖不完整,卻讓人心顫:這些年日照市圖書館專業人員一直沒能確定許衍灼生年,這條信息極有可能是一個轉機:將來若還能遇到這套書,從這個“年同庚(年齡相同)”的作序者的身份上,或能揭開這一謎底。

五套文獻還原一位日照民國人物

  在歷時11年找到這些書後,2019年12月9日記者和日照市圖書館尋訪小組通過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關部門聯繫到海曲許家19世、前崮子村退休教師許家源先生,和他一起對所有線索進行了梳理。

  許衍灼,海曲許氏18世,生於1880年左右,卒於1944年左右;字鐵巖,號笑雲居士;日照北京路街道前崮子村人;早期中國同盟會會員,近代知名工藝學家;1905年山東師範學堂肄業,同年考入日本宏學院,1905年底加入中國同盟會,是民國初期日照縣五個留學生之一。

  回國後,許衍灼先後任山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校長、山東工業試驗所所長、省教育廳和實業廳諮議等職;後在青島開辦工廠,在抗戰期間與日本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育有兩女一子,兩女定居青島,其子未成年早逝,歸葬於老家前崮子村。

  精於治學,許衍灼先後編輯出版了《中國工藝沿革史略》(1917年)、《菊說》(1922年)、《中國工業史要》(1923年)和《考工餘錄》(1925年)等書。

尋 訪 手 記

  前崮子村位於日照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路街道,現代路與大連路交會處,北鄰營子河。近十年來,前崮子村隨著“城鎮化”概念的不斷深入,世代生活於鄉間陌上的前崮子村村民的生活正發生著巨大變遷,新一屆村幹部發展思路明確:發展新產業,以工興村。這和100多年前生於斯長於斯的許衍灼思路是一樣的:工業強村、興國!現代路的打通、大連路工業園的入駐,將給前崮子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對於文化工作者來說,對城郊村文化、社會變遷和進步的關注要勝過對其城鎮化的關注。城郊村文化,體現的應該是一個城郊村的文明和精神,是區別於整體城市文化的特色文化。以歷史文化名人為例,名人是一處鄉村文化的積澱,既能反映出這個城郊村的文化在某一時期的底蘊有多深,又能反映出這一城郊村的開化水平有多高,他是一個城郊村在某一時期文化精髓的縮影。

  以民國時期的前崮子村為例,該村看似普通尋常,但細細研究後發現,民國時期的前崮子村風聲水起,好不熱鬧!清末民初,日照縣留學國外的有五位,前崮子村就佔了三位。前崮子村在這一時期人才輩出,除了本文的主人公許衍灼外,還有留美賓西法尼亞大學政治碩士、後被調回總統府任職的山西榷運局局長許翥世,留日東京師範學堂畢業的許任世,山東省臨時省議會議員許衍妎,山東教育會會長、山東五四運動領袖許名世,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黨組副書記許衍梁等。與蔣家王朝丁家黨不同,許家這些人大部分沒有交集,從其專業與職業來看,大都是獨立闖天涯。一個解放前僅有400多人的村子,居然出了十幾位國內國際名人,這種比例非常罕見!也說明前崮子村當時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家風、村風積極向上,愛國熱情空前高漲。

  從學術的角度考究歷史文化名人,是日照市圖書館文化尋訪小組的一種責任,在某種程度上也還原了歷史的真實。挖掘名人文化資源,並充分開發利用,對於提升前崮子村形象,促進前崮子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這也是日照市圖書館文化尋訪小組深入追蹤前崮子村許衍灼的直接目的。設法保留或者讓昨天文化能夠在城鎮化大環境下有生存之地,留住那一抹不能忘卻的城郊村文化記憶,堅守與傳承滋養著我們精神世界的鄉土文化,更是文化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