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數據與催收之殤:當盾牌融化之後,矛笑了

我國高層說,數據是生產要素。


數據與催收之殤:當盾牌融化之後,矛笑了

在消費金融領域,這個生產要素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多數消費金融業務是通過互聯網展開的,為什麼機構願意把錢借給那些在網絡上的陌生人?因為機構有數量、維度足夠多的數據建立模型、控制風險,同時也有很多第三方風控機構去輔助它們。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緊張的氣氛瀰漫在消費金融整個產業鏈上,除了老生常談的暴力催收被嚴打外,涉及數據爬蟲的風控產業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


1月3日,兩方力量在同盾科技的職場上演了一場大戲,其中的細節過於敏感,不便闡述,但可以預見的是:持續半年多的數據風波已經讓這家杭州獨角獸企業傷筋動骨,同時受到影響的一定也有同盾服務的那些客戶——銀行、保險和持牌消費金融、非持牌金融科技公司們。


同盾是個例,但牽一髮而動全身,同盾和它的友商們這一個又一個的個例,形成了現象,兔死狐悲物的情緒瀰漫在消費金融行業,對於數據一詞,大家默契的噤若寒蟬。


大數據風控,是識別、抵禦風險的重要防線,那沒有了數據的“大——風控”呢?在1月11日舉辦的第五屆消費金融高層論壇上,很多人表達了對數據問題的觀點。


捷信消費金融董事長翁德雷·弗裡德里奇表示:中國在大數據領域其實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這可以讓徵信機構的建設變的更好,比如要求所有的貸款供應商都向徵信機構去提供的數據;個人信息保護是非常重要的議題,但是現在關於大數據管理條例方面依然是有一些灰色地帶和不明確的地方。


信也科技聯席CEO章峰則擔心對數據隱私的嚴打產生過猶不及的效果。他介紹到:我在2015年的時候感覺中國在消費者隱私、權益保護上相比於是比較落後、不足的,現在我擔心會有一些問題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大數據風控是正面的事情,怎麼樣處理好跟消費者權益、隱私保護之間的平衡(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章峰還就利率上限、催收及數據問題指出:用市場的機制提升效率才能夠讓利給消費者,需要建設更好的徵信體系,而不是一下子把大數據徵信卡、定價卡死了,(卡死了之後)得到的結果就是能夠看到我們第四季度的風險是有明顯上升的,產生的結果就是我們和同行都在收貸。


大數據不是一個新名詞,但它是一個年輕的事物,在它成為"生產要素"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放就亂的野蠻生長,或許現在正在經歷一管就死。我們都知道無論是哪個極端,都不利於這個"生產要素"的發展。


數據與催收之殤:當盾牌融化之後,矛笑了

相對於數據問題,催收問題更加敏感,因為數據爬蟲可能是遊走在黑惡邊緣的事物,但暴力催收是赤裸裸的黑惡。金融業離不開它,但是不愛它,因為它就像一個夜壺一樣,必不可少卻永遠登不上臺面,不過,近期各地對催收行業的嚴厲打擊,也讓很多三方、從業者發出了他們焦慮的聲音。


比如某知名專家在會上提問到:"催收行業是不是有被汙名化的風險?所謂的軟暴力,既然已經軟了,又為什麼能稱之為暴力?"相比於專家,從業者的聲音更加急迫,有機構指出了使用法律催收中的無可奈何。


盛銀消費金融王劍指出,利用法律手段完成催收,無論是仲裁還是法律訴訟都比較困難,或者說現在整個法律的體系還不支持我們的線上小額分散貸款的體系。可能有些法院一年手裡多少多少筆案子,這麼大量的案子拿到法院裡來他都無法受理,仲裁拿到法院執行的時候是脫節的,面臨很多問題。


某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高管馬良(化名)也對法催之難深有體會,他表示:其所在公司積極的推動法院互聯網審案的改革,不過在這項改革中遇到了問題,高院和他的基層人民法院有一個系統接口的問題,高院又不同意(接入或合作?小編不懂技術,讀者聯繫語境自行理解),低層法院又嫌案子多、費用低,缺乏動力。


通過法律手段解決不了,各方只能鍛鍊內功,以常規的催收手段控制風險,更有機構為了和黑惡劃清界限,採取了自建催收的方式,比如馬良所在的機構。


馬良表示,催收對於小額分散的消費金融最具挑戰性,因為我們的客單價平均只有2700元,在25家消費金融公司裡是最小的一家,催收就變成巨大的問題了,因為(用戶)的地域非常廣泛,除了港澳臺全國的所有城市都囊括了,帶來最大的問題是信用環境建設的一個問題,掃黑除惡很好我們也贊成,但保護金融機構債權的利益也不能忽視。


馬良列舉了一些極端案例:有一些專職的客戶就不想還錢,他們有一個觀點,我憑本事借到錢我為什麼要還錢,一旦不想還錢直接給市長寫信說:我不想還錢了,請你們解決。我們就給他進行協調,最後說那這樣吧,你每個月還一百塊錢,利息全免,這就說明一個問題,第二個方面,在某些平臺上面,就已經形成了這種團伙,教逾期借款人怎麼去打官司,怎麼去投訴來解決不還錢的問題。這對我們的從業環境和整個中國的信用體系是一個巨大的傷害,也說明了在中國這種情況下面,這個契約精神已經發生了鉅變。


數據與催收之殤:當盾牌融化之後,矛笑了

同樣採取自建催收團隊的信也科技,也對信用環境的變化有著比較深的體會,尤其是對專職鼓動、投訴各方面機構、反催收聯盟崛起的當下。他舉了一個例子:有個客戶鬧的比較兇,我們給了他一筆幾百塊錢的京東卡,這個客戶立刻跑到論壇上發了一個詳細的攻略,因為這個客戶是到聚投訴這個平臺上去投訴,本來是個個例,一發了攻略以後我們在聚投訴上的投訴量增加了50%。掃黑除惡,打擊暴力催收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我覺得要關注一個平衡,不能汙名化、一刀切。


讀懂新金融認為:


1、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就如本系列文章中的討論的消費金融,消費金融好的方面是會促進年輕人消費,拉動內需,不好方面一定是加重了消費者的生活負擔,難道有不好的地方,我們就要否定好的地方嗎?均衡,存乎萬物之間,自然也存於數據爬蟲和催收之間。


2、 消滅問題的方式,絕不是簡單的禁止問題發生,因為問題被禁止後一定不會消失,只能是轉移到看不到的地方,問題只有打開正門去解決它。但是,數據與催收的問題的正門還不成熟——如果央行、百行徵信足夠強大,哪有這麼多數據爬蟲的事,如果法律催收足夠成熟,就算把那些民間催收全部拍死在沙灘上,又有誰會為它們喊冤叫屈?


此處想到了《武狀元蘇乞兒》中周星馳對皇帝說的那句話:丐幫有多少弟子不是我決定的,而是你決定的。


3、 多聽聽從業機構的聲音,雖然他們的聲音不可避免的會夾雜著過重的私利,但作為這個市場的參與者,他們的有私利的聲音也不乏參考價值。


4、老賴就是金融行業的黑惡,也要掃除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