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一條街道,竟分屬於兩個國家

打開手機地圖,沿著比利時和荷蘭的邊界線尋找,你會發現一處非常混亂的地方,國界線交織在一起。

找準這個地方,用手指將它放大、再放大,呈現在手機屏幕上的是幾十塊支離破碎的國界,有的地方標註比利時,有的地方標註荷蘭,看上去一片散亂。

在這一地區,比利時與荷蘭的地圖像是一塊塊大小不一的拼圖,這裡一塊,那裡一塊,強迫症患者一定想要親自動手,將它們一一排隊列好,再一片片放置整齊,心裡才安生。

一條街道,竟分屬於兩個國家

比利時和荷蘭的邊界線地區飛地分佈


01.

這邊歸我,那邊給你

這個地區總名稱為巴勒,位置在荷蘭境內,包括兩個城鎮,一個叫巴勒納紹(Baarle-Nassau),是荷蘭的市鎮,一個叫巴勒海託赫(Baarle-Hertog)自治市,是比利時的飛地。

一條街道,竟分屬於兩個國家

巴勒海託赫所在位置

實際上,該地區的行政劃分,完全不像前一句介紹得那樣清晰明瞭。比利時飛地並不是一塊完整的領土,而是呈現為22塊分散的土地,在這些比利時飛地之內,又嵌有七塊荷蘭領地,它們被稱作「飛地中的飛地」。

在網絡上,曾經有一組照片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一條街道,竟分屬於兩個國家

大門兩側分掛著比利時與荷蘭國旗,圖片來自Ahvenas

一條街道,竟分屬於兩個國家

國界線將咖啡館分在了兩個國家,圖片來自Flickr

有一張照片中,大門口一側掛著比利時國旗,一側掛著荷蘭國旗;另一張照片中,一家餐館的地面被白色十字符號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邊寫著B,表示比利時地界,一邊寫著NL,表示荷蘭地界。

在這一地區,不少房子橫跨兩個國家的領土,居民在比利時的臥室起床,做早餐便去了荷蘭的廚房。為了方便管理,一般規定,前門在哪個國家的地界,房子就歸屬哪個國家,不過也有居民的房子,連前門都跨了國界,那它歸誰管轄呢?

這就是巴勒地區國界混雜的模樣,這裡的飛地不僅數量繁多,而且每塊都面積狹小,星星點點地排布在地圖上。

有一點倒是非常幸運,比起很多國家因為飛地歸屬爭議而大動干戈,巴勒地區相對要和平一些:它成了兩個國家的旅遊景點,許多遊客慕名到此,拍一張腳跨兩個國家的遊客照,看上去十分歡樂。

為什麼要把一個面積不到一百平方公里的地方,分得這樣雞零狗碎?兩國政府攤攤手錶示,不是我們要這麼幹的,我們也沒辦法。

說起這塊飛地形成的歷史,要追溯到西歐的中世紀了。


02.

歷史的輾轉,巴勒的合分

當荷蘭與比利時這兩個國家都未建立的時候,這塊土地屬於布拉班特公國,該公國的領主是布拉班特公爵(Duke of Brabant)。

1388年,布拉班特公爵為了在戰爭中籌款,打算將土地售賣給納紹家族(House of Nassau),但是並沒有完全兌現。此後兩家又經過多次轉售與買賣,土地變得十分零散,布拉班特公爵佔據了巴勒海託赫,納紹家族擁有了巴勒紹納。當下這兩個地區凌亂的分界狀況都要拜這兩家所賜。

1430年,布拉班特公國沒有了繼承人,該國被勃艮第公國吞併,37年後一齊併入哈布斯堡王朝。

熟悉歐洲歷史的讀者,一定對哈布斯堡家族不陌生,它曾是歐洲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王室,統治西班牙、奧地利等多個國家,今天的荷蘭和比利時都曾是它的領地。

一條街道,竟分屬於兩個國家

哈布斯堡王朝紋章

但即便有大國統治,天下也不是一片太平。

1578年,為了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集權統治,北方七省(包括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東北部等地)對抗王室的漫長戰爭開始了。戰爭前後長達80年,直到1648年《明斯特和約》簽訂後,雙方戰爭才告結束,荷蘭進入了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時期。

一條街道,竟分屬於兩個國家

《明斯特和約》簽訂時的發誓儀式

在共和國時期,巴勒紹納被規劃入北尼德蘭,而巴勒海託赫則被收入南尼德蘭(今天的比利時)的版圖,雖處在不同地區,但尚處在同一國家的統治之下。

1795年,法蘭西帝國結束了尼德蘭王朝的統治,在這裡建立王國。但法國人的統治時間並不算長,拿破崙滑鐵盧失敗之後,今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地盤上便建立了荷蘭聯合王國。這一時期,荷蘭與比利時的蜜月持續了15年,巴勒地區的統一也最後持續了15年。

1830年,比利時爆發起義,從荷蘭聯合王國中獨立出來,建立了比利時王國。從此,巴勒紹納與巴勒海託赫正式勞燕分飛,分裂在兩個國家。

但分家之後,荷蘭與比利時這兩個相鄰國的國境線仍有大片模糊的地方。1843年經過多次談判,兩國就很多邊界問題達成了統一協議。但是對於巴勒地區,兩國意見並不統一,荷蘭始終不接受用割讓領土的方式交換飛地,於是領土歸屬問題就被擱置了。

到了1996年,兩國政府再次協商,希望巴勒納紹和巴勒海託赫合併到一起,但是居民的公投結果是:不同意。

於是,兩個國家在這一地區分別設立了政府、警察等一系列行政機關。

這就形成了今天巴勒的整體面貌。大街上隨處掛著兩國國旗,國界家中過,出門便出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03.

「奇特」之下的不便

為了解決生活不便,在這裡生活的約萬名居民中,大部分都擁有荷蘭與比利時雙重國籍,避免了複雜的過界問題。

除此之外,居民用荷蘭語為交流,沒有溝通不暢的問題,人們還可以共享通信設備,郵政也是互通的。奇特的國界還給他們帶來了不少商機,這裡的咖啡館和商店林立,可以容納大批外國遊客。

以上這些都是好處,但說到這一地區居民的不便之處,外地人就不能感同身受了。

比如,巴勒海託赫的市政廳被一條白色的國界線劃開,兩邊分屬兩個國家。當比利時人想要裝修自家市政廳時,不好意思,他們首先需要徵得荷蘭人的同意。

一條街道,竟分屬於兩個國家

被國界線分割的市政廳,圖片來自Great Big Story

令市政廳工作人員頭疼不已的不止這一棟建築的修建,還有整個地區的基建。當他們想要修路的時候,一條筆直的馬路可能要跨越好幾次國境線,這條路下方鋪設的下水管道可能分屬兩個國家,那麼當另一個國家不同意修建的時候,修路工程如何進行呢?

如果兩國都同意,好不容易把路修完,要安路燈的時候,如果道路兩旁居住的是不同國家的居民,那麼照明費用該怎麼攤呢?

說起來,這些問題都不算大,但正是這些瑣碎的小麻煩降低了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繼而延緩了整個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還有一些奇葩的問題,可能讓外人忍俊不禁。

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兩國的中小學校放學時間一致,而學生們經常在放學後聚眾打架,造成了治安問題。市政府想破腦袋,想出的解決方案是「錯峰放學」,錯開兩個國家學校的放學時間。當這群火力旺盛的青少年放學後找不到對方的臉時,拳頭沒有了發洩處,掐架鬥毆問題自然少了。

這是已經協商解決了的問題,但還有一些因兩國法律不同而造成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青少年飲酒。按照荷蘭法律,年滿18歲的成年人才可以買酒,而在比利時,這條年齡限制為16歲,所以比利時酒吧吸引了大批荷蘭小夥子前來買酒暢飲。

混亂的國界線形成了奇特的地理奇觀,居民們已經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他們將不菲的旅遊收入納入囊中時,也將麻煩一齊收下。未來這個地區會繼續維持現狀,還是另有變革,還要看兩國居民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