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素有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之赞誉,石刻佛像,四川省自贡大佛寺

荣县大佛寺景区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荣县城区大佛街大佛寺一号,以其隽美而享誉神州,素有"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之民间赞誉,为世界第二大石刻佛像。1956年大佛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待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川南旅游线上著名的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

素有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之赞誉,石刻佛像,四川省自贡大佛寺


唐代名开化寺,后称大佛禅寺。宋代重修后规模很大,寺门抵今溪岸。据清乾隆黄大本编《荣县志》裁:"大佛山在城东一里,唐人刻大佛,与山齐,架殿十层,高四十七丈,阔十五丈。今佛像巍然,而筵楹横竖,久没于荒烟蔓草之中。"而清末蜀中名士赵熙编《荣县志》载称,荣县大佛系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僧人淳德募修,元佑七年(1092)成。但究竟何时所刻目前尚无定论。

素有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之赞誉,石刻佛像,四川省自贡大佛寺


明末清初寺庙毁于兵火,清嘉庆年间重建。以后时有修缮和扩建,因受地形限制,寺庙只能依山就势;缩退山门,以大佛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展开,主要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达摩殿、罗汉堂、藏经楼、方丈室、禅房等殿堂组成。山下远望禅林,古刹错落有致。清末民初,寺内香火极为旺盛,邻近州县的善男信女,或上朝峨眉山,或下朝宝顶,必经荣县朝大佛。解放前后,年久失修,寺庙有所损毁。"文革"结束后,国家拨专款全面维修寺庙,广植树木。

素有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之赞誉,石刻佛像,四川省自贡大佛寺


1980年7月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荣县大佛石窟作为唐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素有乐山大佛雄,荣县大佛美之赞誉,石刻佛像,四川省自贡大佛寺


大佛寺,主要由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达摩殿、罗汉殿、藏经楼、禅房、方丈室等组成。1988年重建的大佛护身楼,是仿木仿古重檐歇山式建筑,既保护了大佛,又具游览价值,逐层登楼近瞻佛容慈颜,从上到下尽观大佛伟岸雄姿,鸟瞰荣城风貌,眺望远山近峦。山下远望禅林,古刹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体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雁,大佛好似端坐在大雁背上,佛寺一体,殊为壮观。寺内主要景点还有:大肚弥勒(俗称笑罗汉)、达摩渡江石刻(位于殿西崖壁上刻有一高达5米的达摩像,手持念珠、禅杖,脚踏苇叶,立于汹涌波涛之中,其造型为世所罕见)、啸台游赏(大佛后半山间有一"啸台"古迹,传说是晋代著名隐士孙登长啸处)、放翁诗魂、松荫枕石、白云深处,荣州碑园、瑶圃休闲等人文景观。

大佛摩崖造像;寺院内最为著名的大佛摩崖造像,刻于唐代,据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大佛山在城东一里,唐人刻大佛,与山齐"。北宋元丰八年(1085)至元佑七年(1092),僧淳德募修,历时八年,对大佛进行过大规模的装修,佛像全身施彩贴金,直至清末民初,仍是"金像巍巍"。大佛依山崖凿成,刻在高约40米、宽约16米、深14米的敞口敞顶大龛内,头与山巅齐平,通高36.67米,头长8.74米,肩宽12.67米,体宽14.6米,膝高12米,脚宽3.5米,就高度而言,仅次于乐山大佛,号称四川第二大佛,是全国第二大石刻佛像,世界第三大石刻佛像。该佛像造型优美,比例匀称,和服袒胸,双足踏在座前的两朵仰覆的莲花之上,善跏趺(又为端坐)在金刚座上,坐南面北,气势雄伟,是一尊摩崖石刻佛装弥勒造像,俗称荣县大佛。大佛头饰螺髻,脸面略方而丰腴,双眉间有白毫,鼻高唇厚,两耳方长,双手平放膝上,右手抚膝,左手手心向上,掌中有摩尼珠。大佛的头顶上方有一道石条卷拱护罩,上刻"大开觉路"四字;崖顶上还有砖阁一座,远看像在戴在大佛头顶上的宝冠。大佛前有阁楼遮盖,以使佛身免遭风雨浸蚀,阁楼也是大佛寺的主体建筑,把大佛从肩部以下遮得严严实实。因此,虽然要入寺内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给瞻仰者带来不便,但却保护了大佛佛体不受外来的破坏,至今保存完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