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在南京,3名南京楼市从业者的买房史

01


人生,存在“知情人陷阱”的现象。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行业的从业者,往往会陷入一个“我知道你们不知道的内幕,从而影响了我自己的决策”的想法中,并且,往往最终失算。


举一个例子,南京江北新区的华润国际社区,2015年时,开发商自己也并不看好它,虽然“国际社区”,但定位并不高,“功能”性明显。以至于华润自己很多员工不屑一顾,即便江北新区头衔下来,也不在意,他们跟我咬耳朵表示:其实楼盘如何如何刚需。其实江北新区并没有多少实际资金投入云云。


“其实”说明了知悉内幕。


他们都是知情人。但因为“知情”,比买房人更知道内幕,为了让这种“知情”起到作用,于是就选择了“你们买,聪明如我者偏不买”


华润开盘是1.4万,现在二手成交价3.7万一平。当然,这些都是事后复盘。而当初特别懂内情的那帮人,买了绿城汤山桃花源、碧桂园湖光山色这些“美好物”。


实际上,对南京楼市信息最敏感、知情最多的是南京大大小的媒体。


在南京,有一项领域是全国第一,即房产媒体数量。传统媒体的一个记者或一个编辑或辞职,花几万几十万就能弄个某平台的“南京站”,然后成为南京根红苗正的一个“房产媒体”。


在上海,大大小小的房产媒体有40多家,上次聚会,觥筹交错,大家都说,竞争真激烈啊——我冷哼一声,在南京,房产媒体有200多家。相当于上海+杭州+苏州+无锡+武汉+成都+重庆等的总和。


并且,每周几家的速度增长。因为听说,又有业内人士拿了几个XX平台“南京站”


但,房产媒体从业者虽多,内幕消息虽多,但买房的意识、技巧与能力,却很不好说。


02


A女士,这是南京房媒的资深从业者了。十多年履历,是较大平台的负责人。


有次论坛上认识,后来也交流。她对我很激进的南京房价格局与分析,特别惊讶,记得2016年时,她听我说,南京学区房的重要价值,大吃一惊,什么?拉力琅都5/6万了,总不至于还能涨吧!


有一次,她很生气。


因为,2015年2016年我陆续写了南京教育资源的布局,特别是“格局”“变局”“趋势”“潜力”和“南京小学/初中”系列


她表示,你怎么这么不负责任?


我很谦虚:写得不好。但也都是自己真诚的分析与结论。


她继续生气:对买房人太不负责任了,你要知道,如果他们看了你的文章,买了学区房,房价暴跌之后,你这是害了别人啊,你知不知道严重后果!


我很无辜:我只是提供自己的思索观点。买不买,开关在他们自己手里


她语气缓和:唉,你是刚入行,什么都不懂。作为媒体,良心很重要!现在这个世道,谁买房就是在缴智商税,你知道不。


我反倒吃了一惊:你们不是自己经常在外面表示,现在正好是买房的“机会窗口”吗?


她嫣然一笑:哎那是商业好不好。我能在地产广告商面前说,现在不能买房吗?


她义正辞严:要有点职业操守好不好


我默然。


她是很真诚的媒体从业者,身体力行。从2016年开始,她卖掉了一套房,到了10月,南京调控开始,确实出现了一波“速冻”行情,她丢了一个“调控”的新闻给我。


意思是让我看到了她的卖房“前瞻性”


2017年,不时的,她丢给我一些更多新闻链接,哪里哪里房价暴跌,哪里哪里学区房不行了,哪里哪里炒房客哭了。


我继续默然。拍了张购房合同给她,表示自己刚买了套房。


她叹息,年轻人。


我其实是很纳闷的,作为房产媒体,接触那么多的房企、政策消息、买房人,不是对城市、板块价值和供需关系了如指掌,不是应该特别能买房且买对房且能通过房产赚钱吗?


事实上,2017年、2018年乃至于2019年,南京房价经历了半年速冻之后,迅速回暖,房价整体稳而趋上,二手房均价从2017年初2.4万/㎡,到了现在的3万/㎡。


很多优先级高的新城区板块,学区房板块,涨幅远超平均。特别是学区房,几乎全部翻倍。


一些妖孽的学区房小区,甚至涨了两倍的都有。


A女士特别难受,因为踏空。


我发给她,在2017年初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有这张表:

在南京,3名南京楼市从业者的买房史

还有关于南京教育资源供需关系的这一段话:

在南京,3名南京楼市从业者的买房史

当然,A女士也用自己生动的案例提醒我:媒体只是媒体,信息流的一个传播环节。其实媒体对事情本身的性质、倾向、发展趋势与本质,是不尽然了解的,只负责传播。


甚至,房媒从业者经常因为了解多反而影响了购房决策。


03


老B,老B早年在传统媒体,后来自己做了几个XX平台南京站。


早年的文字相当不错,也很老辣,算是业内前辈。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他的内幕消息滔滔不绝。


譬如,某家房企的某某要被干掉了。我好奇的问,为什么?


因为他动了老大的女人。


譬如,某家媒体平时阅读量50,后来房企投广告,他们刷到了15000阅读量。老B愤怒不平,妈的,他们家刷这么多


他继续生气:我就特别要求下属,你们要真诚对待甲方,刷阅读量,要一点一点的刷,哪能一下子刷15000……真的,刷5000就够了,毕竟我们平时阅读量也就3、400,做人还是要真诚。


“像我这么忠厚老实的,现在不多了。”最后,他总结。

在南京,3名南京楼市从业者的买房史

老B的内幕消息太多了。以至于他有精神洁癖,也有选择综合症。2017年、2018年一直在挑选房子,我跟他说,闭着眼摇个限价房得了,讲究那么多干嘛呢。反正,这些限价房都是套利的,怎么都赚。


老B摇摇手,你不懂。


他一点一点透露消息给我,哦那家啊,他们准备怎么怎么减配。这家啊,哦,他们这个这个会减配。


限价房就是限质房,这种房子怎么住人?


老B的话,没错。的确,限价就是一道红线,既然售价涨不了,那肯定是“降成本”,2017年之后的房子,品质不但不升级,反而降低。交付也是买家秀卖家秀


举一个例子,江宁一家豪宅著称的别墅最近交付,现场极辣眼。准确的说,交付现场,都看吐了。


老B显然看清了“限价房”。


所以,他执着的在挑选既限价又品质尚可的楼盘。老实说,几十次限价房摇号,他只参与摇过几次,虽然人脉关系过硬,但运气委实欠佳。


到最后,实在摇不到。他去江北买了一个精装别墅,品质的确过关。


但能随时买到且品质过关的,就是不涨。


换句话,即便投资,老B也是买了自己喜欢的房,而不是大家都喜欢的房。这不是投资的核心要义。


身为房产媒体的资深从业者,数家平台的老板,内幕消息的集大成者,老B的房产投资观,跑输大盘。


其实他还不如手下的小林,人家闷头闷脑的贯彻:只要有限价房,就都去摇;摇不到,继续摇;摇到了,就卖房。


04


小C,小C刚来南京,两年左右,是一枚标准的“房产小编”


整个南京到处飞奔,哪里有开盘,哪里就有她身影。众所周知,南京的楼盘开盘一般都是工作日晚上或周末,尤其周末居多。所以,基本上很少有休息时间。然而,她也不抱怨。


毕竟,“我要留在南京,现在得苦钱。”她写文章很刻苦。


但她所在的平台阅读量不怎么高,一般也就一两千的样子。她急死了。经常问我问题,怎么提升阅读量,怎么做社群,怎么写出牛逼的高质量的文章,以至于她做梦都幻想自己写出10万+,然后,收集一下同事的羡慕眼光。


她说,那时,我一定会表现得很谦虚


两年了,她也没敲出一篇10万+,也就没有表现“谦虚”的机会。事实上,连5000、1万都极困难。


她每天都极沮丧,第二天再振奋起来。


最被打击的是,她的文章经常被骂,比如“小编瞎写”、“小编什么都不懂”、“小编又错别字”,搞得她都有些神经错乱。泪汪汪的。


问我,怎么办。


我只是跟她说,你去买套房吧。她很郁闷,现在南京房价这么贵,房子能买吗?买哪里呀?我钱不多,怎么买?



平时告诉买房人,侃侃而谈,云云。轮到自己买房,如出一辙。


这就是为什么房媒小编和很多中介不懂房子的根本原因。


自己都没买过房,对房产本质、城市板块价值、供需关系和楼盘毫无深知,只是很肤浅的表面理解,也不知道楼盘项目的前世今生,也不知道南京板块的发展历程,比如只是知道一个信息点:河西南佳兆业二手房5.5万。


但没弄明白,2017年佳兆业卖多少,也不知道2016年佳兆业卖多少,现场是怎样的。更不知道河西南林林总总几十种户型,各自分别的得房率、户型优劣、偷面积和功能性。更不用说,在每一个动态时点,其他板块的其他楼盘分别是什么价格,购房优先级又是如何。


如果没有自己参与到买房,与开发商或二手房东,与银行,与担保公司,与中介公司打交道,涉及到真金白银,涉及到自己生活的重大决策,身为媒体小编,根本无法知道其间的纠葛、看房、比较、盘算与心力。


写几个复制粘贴的楼市信息流文字容易,但弄懂地产本质很难。


南京房产编辑虽多,但有几套房交易经历的极少。这就在根本上制约了他们对于楼市的真实敏感性,对于政策本质的洞悉力。


房产小编不买房,还有一个原因。本质上,还是穷。


因为,南京房产媒体编辑的普遍收入都不高。


因为南京高校多,城市吸附力也很强,省内其他高校甚至安徽的高校毕业生来南京较多,招聘一个新人很容易。


况且,如之前所述,南京房媒200多家,地产的业务蛋糕其实很稀薄。90%都没有真实影响力可言,90%的房产媒体阅读量就几十、几百。虽然有的关系较深,广告费较多。


但本质上,这种业务收入属于“人脉关系”的变现,与编辑的文字水平、内容和传播,实在没有关系。


那么, 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的内容工作与业务收入没多大关系,又怎么拿到高收入?


这是非常简单的逻辑。

在南京,3名南京楼市从业者的买房史

不要说干两年,干十年,如果还是这种“业务与内容”的弱联结关系,如果不是内容助推媒体平台传播的硬实力,房媒小编,或其他任何新媒体的编辑,收入跑不赢房价。


小C的问题,就在于(1)没买过房,没有多次房产交易的真实经历;(2)所在的媒体平台,业务源于“人脉关系”,而不是源于原创高质的文章与广泛的真实传播影响力。那么,收入就低,也就制约了买房的能力。


如果小C针对这两点没有突破,她也就这样了。


作为一个外地小女孩,改变命运的,只有婚姻了。不过很可惜,因为收入不高,还特别忙碌,所以很少有拓展人脉、提升视野格局、提高自身精致颜值和装扮的机会。


到现在,小C也没有买房。原来踮踮脚尚能买得起的,现在也够不着了。


她激励自己,多挣钱,多写10万+稿件,总能在南京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我憋住了这句话,其实再不抓紧,仅凭收入(因为上述原因),小C是别指望这些年能买到自己看得上眼的房子了。


05


南京的买房人喜欢问媒体,能不能买?买哪里?怎么买?


其实,房产媒体从业者自己又有多少交易经验呢,却依然回答得不亦乐乎,说出一堆自己都不相信的道理。


A女士这种属于资深从业者,如今买房也只是更好的生活,改善的意义;老B早已过了刚需和改善的阶段,房不房子的,涨多涨少的意义;而小C这种是南京房产媒体的主流,是几乎所有文章、信息的创造者,他们生产南京人每天阅读的楼市政策、消息、楼盘信息和动态。

在南京,3名南京楼市从业者的买房史

他们忙忙碌碌,有时,早饭都没胃口吃,夜晚又经常熬夜憋文章,起居无律,年轻尚轻,却为未来积累了一身毛病。

他们出入售楼处,谈笑风生,他们采访买房人,明眸善睐,夜色降临,拖着一身疲惫,回到老破小、油坊桥、桥北、马群、板桥、能仁里和江宁廉价的小区。


或许,刚写完“重磅!南京豪宅大盘点!”、“突发!重大利好,南京这个板块身价暴涨!”。


人的命运之匙,终究还是在自己手里。


究竟,什么样的赛道,匹配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水平,又能在南京飞多高、飞多远?但我知道,很多南京房地产的从业者,通过假装忙碌来假装思考,从而逃避真正的思考。

就像忙到经常不吃晚饭的小C,倒是经常看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每次翻几页都感觉很有道理,然而,也就仅仅限于“感觉很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