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李辅国、鱼朝恩、仇士良为何遗臭万年?他们与唐朝灭亡有何关系?

综观唐代宦官专政的过程,对比东汉、明两代,唐朝宦官专政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唐朝的宦官专权在历史背景、表现、结果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纵观中国历史,一般宦官专权都出现在每个朝代的中后期,唐朝也不例外,也是在中后期开始出现宦官专权的。和历代宦官专权不同的是,唐朝宦官专权有一个显著的历史背景,那就是安史之乱。诚然,安史之乱前就有高力士掌权,司马光言:“明皇始隳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省决章奏……宦官之祸,始于明皇。”“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高力士不仅参与“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如“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喜运、韦坚、杨慎矜、王金共、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因之而取将相高位。”高力士虽“权倾内外”,还没有达到把持朝政的地步,他还要听从唐玄宗的号令。安史之乱的爆发改变了,唐朝的命运。安史之乱, 是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点。 从此,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天下动荡不安, 政治腐朽黑暗, 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更趋激烈, 这一切给宦官势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机。从此,皇帝不再信任朝臣,转而相信宦官,开始了唐朝真正的宦官专权。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的政局大乱,在叛军攻占潼关后,朝廷出逃长安,玄宗往四川,太子李亨奔灵武。李亨到灵武后在宦官李辅国的劝说下即位是为肃宗。李辅国有拥立大功,深受肃宗信任,视为心腹,赐名护国,中贵人尊之为“五郎”,“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凡“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决”。李辅国既掌兵权,又握相权,是过去没有的.他甚至利用肃宗父子间的矛盾,矫诏迁置太上皇玄宗于西内,流逐了高力士,对皇家本身也产生了威胁。宗即位后, 李辅国因有定策之功,比以前更跋扈。公然对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可见此时宦官开始专权了。究其原因,还得从安使之乱说起,安禄山深受玄宗信赖,但还是背叛了他。安史之乱使得皇帝对权臣、悍将心有余悸。肃宗即位之初,“语及李林甫,欲敕诸将克长安,发其冢,焚骨扬灰。”至德二年,大赦天下,“惟与安禄山同反及李林甫、王金共、杨国忠子孙不在免例。”可见肃宗对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忌恨至极。安禄山克京师,朝臣陈希烈、张均、张土自等纷纷降贼,“百官受安禄山父子官者陈希烈等三百人。”藩将叛乱和朝臣的不忠,加深了皇帝对将相的猜忌。李辅国之后程元振、鱼朝恩、仇士良等相继专权,直至唐末朱温消灭宦官为止。

唐朝的宦官专权的具体表现又是怎样呢?又有何独特之处?从职务上来说,东汉、明的宦官专权主要是通过操纵皇帝的思想行为来达到专权的目的的,而唐朝的宦官则不是这样。唐朝的宦官有具体的官职,枢密使、神策军中尉,其中两枢密使、两神策军中尉和称“四贵”。在肃宗、代宗时,虽有李元振、鱼朝恩等掌管禁军,“然犹未得常主兵也。”就是说,宦官掌管禁军还未成为定制。肃宗时也象高力士那样,取得了执掌机要的权力,“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代宗“永泰中人掌枢密用事。”首先专掌枢密的是大宦官董秀,从此阉寺掌枢密成为定制。到宪宗元和初立了枢密使一职,规定仍由宦官担任。这个时期的权阉,已能执掌机要事务,操纵朝政了。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均掌管过禁军,但是他们均因恃权骄恣失宠被杀,此后宦官不在掌管禁军。直至建中四年,泾原乱兵入京,德宗出逃,文臣白志贞率领的神策军各自逃散,德宗无军护卫,“唯窦文场、霍仙鸣率诸宦者左右从行”,事后德宗深忌勋臣、宿将,“禁旅文场、仙鸣分统焉。”至此禁军统帅权经过动荡再次回到宦官手中。“贞元十二年六月,特立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以帅禁军,乃以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仙鸣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右神威军使张尚进为右神策中护军,内谒者监焦希望为左神策中护军,自文场等始也。”宦官统领禁军遂成定制,直至唐末。宦官两中尉与两枢密使号称“权阉四贵”,是唐朝中后期中枢机构中的重要成员,内枢密使充当君主之喉舌,神策中尉则是宦官专权的实力资本,两者内外相连,共同参与中枢决策,左右朝政。

宦官专权改变了唐朝中后期的统治状况,政事皇帝和大臣做不了主,而是有宦官说了算。其具体表现为:(一)处理国事。肃宗时,李辅国权势日盛,自府州县三司的审讯案件都有他最后裁决。李辅国身兼数十职,外朝官如:判元行军司马、兵部尚书、中书令等;内廷官如太子家令殿中监等;使职如闲厩、五坊、宫苑、营田、栽接、监、陇右群牧、京畿铸钱、长春宫等使。由此可知,宦官权势急剧膨胀之大。

(二)进退宰臣。一方面,宦官对阿谀逢迎他们的人,极力保举其为宰相。如宦官李辅国举元载为宰相;就连唐朝的诗人元稹也是交结宦官才为宰相的。另一方面,宦官对所不满的宰相就极力排斥,甚至不择手段地进行暗杀。如文宗时,宰相李石辅政与仇士良不和,仇士良深忌之,派人暗杀李石。

(三)废立皇帝。这是唐朝宦官专权的最突出表现。唐后期皇帝的废立,生杀权力被宦官所掌握。如顺宗在位仅一年,因为触犯了宦官们的利益,宦官们便逼迫顺宗退位,而立太子为帝,是为宪宗。“宪宗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春正月,庚子,内常侍陈弘志杀害宪宗于中和殿。接着,大宦官梁守谦等立太子为帝,此即穆宗。穆宗在位四年后去世,太子即位,是为敬宗。敬宗宝历元年十二月辛丑,宦官刘克明等弑帝于更衣室。乙巳,宦官拥立文宗即位。文宗在“甘露之变”后受到宦官监视,曾自叹不如周赧王和汉献帝。文宗死后,朝臣欲立太子为帝,宦官们却矫诏立颖王为皇太弟,助其即位(是为武宗),并杀掉了太子。僖宗时,宦官田令孜“益自肆,禁制天子,不得有所主断。帝以其专,语左右则流涕。”昭宗乾宁二年十一月六日,宦官刘季述“矫诏以皇太子监国,遂废昭宗”,“夺传国宝授太子”。“季述手持银木过,于上前以木过画地数上罪状,云:‘某时某事,你不从我言,其罪一也。……’”把皇帝当作罪犯来看待。对皇帝的生杀废立是唐朝宦官专权所独有的一个特点。

宦官专权危害百姓,祸害社会。宦官巧立名目大兴宫市、巧取豪夺。宦官依仗权势,常常以百钱的代价来买人家价值数千的货物,又巧立名目,向人勒索。白居易诗《卖炭翁》揭露宫市之弊:“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上牛头充炭值”。这是对宦官横征暴敛,勒索农民的 真实写照。此外还有五坊小使,以给宫中捕鸟为名,到处敲诈。一些宦官还以往来宣传主命为名夺路,沿路抢劫,危害百姓。

宦官专权也加深了藩镇割据。大历十年,代宗派中贵人马承倩宣劳李宝臣。马临行前,李宝臣送缣百匹,以表敬意。可马却嫌礼轻,当面将缣扔出道中,并当众贱侮宝臣,引起李宝臣部属的极大愤慨。结果李宝臣与田承俊和好共同叛唐。到了唐末,由于藩镇在镇压黄巢起义中不断壮大,宦官为了继续把持朝政,还和藩镇相勾结,不断发动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苦难。

可见,安史之乱是宦官权势发展的转折点,宦官的权力从内廷向外朝延伸,掌握禁军,把持朝政,形成宦官专权。“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之未有之变也。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所谓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势已成,虽有英主察相,亦无如之何矣。”唐朝的宦官专权加深了唐朝中后期混乱的局面,也加深了广大百姓的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