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中國傳統村落——田家壩

田家壩是花坪鎮的一個村,位於花坪鎮東部,距鎮政府15千米。東與巴東縣界相接,南與岔口槽村、天鵝村接壤,西與沈家荒村毗鄰,北與黑溪壩村相連。該村得名,是因為該村境內有形成於清朝中葉的田家壩老街,也正因為此老街,2013年8月,該村入列湖北省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中国传统村落——田家坝

田家壩老街東臨大槽,南臨趙家槽,西靠麻坑,北連碎草壩。這條老街的歷史可算得是很悠久了。早前,這裡雖是巴鹽古道的必經地,但人煙稀少。清雍正年間,朝廷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土司制度,朝廷派官員管理原土司管轄範圍,被稱為流官。在改土歸流的大勢下,原居住於巴東境內的一部分田氏家族,攜家帶口,涉過建始巴東兩縣的界河野三河,從巴東來到建始境內,來到一個山槽。這個槽地比一般的槽地寬闊,且地勢平坦,是一個狹長的平壩,壩中有小河,壩邊山上森林茂密,一條大道從壩中穿過。田氏族人見這裡山環水繞,又人煙稀少,山林、荒田可以任由自己圈佔,是定居的好地方;且壩中那條大道——“巴鹽古道”,更使頭腦靈活的田氏族人敏感地發現了此地隱藏的商機。大家一商量,不再前行,就在這裡落了腳。

田氏人家齊心合力,在山上砍來竹木,在古鹽道兩旁搭起茅棚,形成短短的對合街道。和遷徙到建始的一般人家不同,田氏人家雖也開墾荒地,種植水稻、玉米、洋芋、紅薯;雖也搭起豬牛圈,養豬養牛養羊;雖也搭起雞舍鴨棚,養雞養鴨:但這些都是為了經營商鋪,是經商所需。他們開客棧,開騾馬店,招待來往客商,來往客商在他們開的店鋪裡歇息、住宿。漸漸地,這裡就形成了一個小小集鎮。

時間不長,田氏家族發現,光靠開客棧,是不能發大財的。頭腦靈活、善抓商機的田姓族人,走遍了周邊地區,準確瞭解周邊情況。該地位於建始、巴東兩縣交界處,又有古鹽道,地理位置特殊。周邊盛產生漆,山中生長各種藥材,挖藥人多,木匠、篾匠等手工匠人也多,尤其是篾貨遠近聞名,但卻沒有渠道將這些特產運出去。瞭解了這些特點,除了繼續開客棧、騾馬店之外,田氏族人又做起了其它的生意:向挖藥人收購藥材,集中起來,賣給外地藥材經銷商;將當地的生漆集中收購,再賣給外地客商;組織篾貨(竹器),集中銷往外地。同時,從外地客商手中大量購進當地所需生活用品,開起雜貨鋪,賣給當地人。生意越來越紅火,家族也越來越興旺,到這裡的田姓人家都日漸發跡,其中有八家最富裕,被稱為田氏八大戶。

見生意越來越好,田氏八大戶相約,推倒了原來蓋的茅棚,大興土木,在古鹽道兩旁建起了一至三層的木樓,開客棧,建商鋪,形成了裡把路長的街道。山裡集鎮,並不是天天都是集日,根據當地鄉俗,分為熱場、冷場,熱場就是趕場買賣的日子。每逢熱場(集日),附近十里八鄉的都到這裡趕場,賣生漆,賣藥材,賣篾貨,賣野味,賣五穀雜糧……買日用雜貨;外地客商也在此選購自己中意的特產。買的賣的,裡把路長的小街上,商賈雲集,人頭攢動,川流不息;吆喝聲、討價還價聲、生意成交的笑聲,此起彼伏。這一里把路長的小街,就成為了建始、巴東兩地重要的藥材、生漆、竹器集散地。即使不是集日,冷場的日子,小街上也很熱鬧,旅館裡住著來自外地的大客商,騾馬店裡住著小商小販,澡堂子、戲園子、歌妓房、鴉片館,人進人出,三教九流的都有。此街於是聞名巴東、建始和巴鹽古道,成為建始縣南鄉的重要集鎮,在道光七年(1827)的《施南府志》上,建始全縣市集共有十五個,田家壩就是建始南鄉七大市集之一。因為是田家人在這個壩中修起的小街,所以遠近的人都叫這個壩子為“田家壩”。

田家壩不僅因鄉村集市而聞名,也因在土地革命時期的特殊地位、特殊貢獻而享譽周邊。田家壩曾是川湘鄂邊區工農革命軍根據地之一,也是著名的中共建始縣委領導的建始縣1931年春季暴動總指揮田見龍故里。

田見龍(1889—1933),派名田明揚,字虞亭,號見龍,湘鄂邊區早期革命者,工農武裝領導人之一。於宜昌湖北省立六中畢業後入伍,任辛亥革命將領藍天蔚的參軍,後又投奔湘人唐生智,因才幹出眾,被唐生智指定參與鐵路工程的設計與監督施工。後又回到家鄉,開設“華利公司”,收購生漆等土特產品,與宜昌、武漢、上海等中外客商進行土特山貨交易,生意興隆,經濟實力日漸雄厚。

1921年,田見龍在田家壩成立“自治局”,提出“打到貪官汙吏”的口號,聲譽日高。1923年,又掌管了縣團防大隊,在任大隊長時,提議成立了恩建巴三縣聯防團,共御川東土匪,田見龍任聯防團長。

1926年冬天,田見龍在建始籍早期共產黨員聶維楨的宣傳啟發下,積極參與國民黨左派建始縣黨部籌建工作,並擔任縣黨部委員兼花坪區黨部書記,並在花坪建立了田家壩、唐坪、花坪三個區分部,在田家壩組織了第一個農會。為了在田家壩迅速組織起農民協會,田見龍親自書寫“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汙吏,剷除土豪劣紳”等醒目標語,在田家壩街上到處張貼。每逢熱場,田見龍就手執三角旗,拿著一本書,在街頭演講,宣傳革命道理。他結合農民的處境和社會現實,講得生動、通俗易懂。趕場的民眾認為他講的都是新鮮事,是老百姓的事,每次見到田見龍來演講,民眾就紛紛圍過去,聽他演講,聽完演講之後都紛紛要求加入農會。1927年6月,田家壩第一個農民協會就建立起來了。

田家壩農協會在上壩田家祠堂成立,農協會組織佃農,開展減息鬥爭,號召廣大農民發展生產和反抗地主貪汙捐稅的鬥爭。並組織遊行示威活動,遊行隊伍高喊“實行減租減息”、“廢除一切苛捐雜稅”等口號,沿途對民眾進行宣傳,遊行隊伍甚至還到達了羅三灣、唐坪等地。

1930年,田見龍到武漢、上海等地尋找黨組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1年春,田見龍回建始,與中共建始縣委書記聶維禎、組織部長聶維堯秘密商定了組織縣城武裝暴動、除掉反動縣長李劍安、成立建始縣蘇維埃政府的意見。田見龍以聯防團的名義,不斷擴充武裝。3月中旬,發起武裝暴動,殺死了反動縣長李劍安,縣城遂由聶維禎、田見龍所掌握的武裝所佔領。

經過歷史歲月的積澱,現在的田家壩老街,還保存有傳統木質建築,東街現存老房4棟,每棟三開間,開間4.6米,進深8.2米,由堂屋、左右耳房、正廳構成,樑架為穿鬥式木結構;西街現存老房3棟,開間、進深、格局與東街相同。用青石鋪就的、寬3.5米的古街道也保存完好。現存老街總長66米,寬21.3米,佔地面積1405.8平方米。在棟棟新樓的映襯下,老房高挑的封火牆、封火牆上的滄桑漆畫、斑駁剝離的牆土、年深發黑的板壁、斑駁的吊樓支柱、雕刻在神龕上的隱約可見的“居家處世忍為本,治業修身勤為先”的楹聯,無不在向人們訴說著這老街的悠長的歷史歲月。

除了殘存的老街外,因最早到這裡定居的田氏家族為土家族,該地村民中還保留著許多土家族的生活習俗。

每逢有貴客臨門,主人都要煨罐罐茶招待客人,罐罐茶是招待客人的最恭敬方式;陽春三月插秧,主人要整栽秧酒,招待幫忙的鄰里吃“栽秧託”;五黃六月薅草,主人要整薅草酒,要請人打薅草鑼鼓給勞作的人助興鼓勁;誰家有老人去世,親朋好友、鄰里鄉親要用打喪鼓、鬧靈歌、撒憂禍等特殊弔唁方式來悼念逝者、安慰喪家。

農曆三月初三要殺雄雞祭祀“青苗土地”,祈求苗稼健壯;四月初八要嫁毛蟲,在兩張紅紙條上書寫“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到山上去,永世不歸家”,然後交叉貼在自家牆壁之上,祈求沒有蟲害;四月十八要過“牛王節”,殺豬、宰羊,打餈粑,準備盛宴佳餚,在牛王廟燒香,焚紙,燃放鞭炮,虔誠祭拜牛神;五月初五頭端午,要插艾蒿,喝雄黃酒;五月十三要過“磨刀節”,拜祭“武聖關公”;六月初六要曬龍袍,以紀念遇難的土王覃垕;七月十二至七月十五過月半節,要接出嫁的女兒回孃家過節,晚上要祭祖封包冥袱,表達對先人的思念。

現在,田家壩除了田姓之外,還有譚姓等諸多姓氏,漢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畲族混居。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產生活習俗,大家和睦相處,尊重各自的習俗,呈現了民族團結、民族融合的新氣象。而曾經是川湘鄂邊區工農革命軍根據地之一的革命歷史,也讓田家壩人倍感自豪,革命傳統在這裡代代傳承。在今天的深入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邁步小康社會的時代大潮中,田家壩人更是以新的面貌、新的熱情、新的幹勁投身於其中,古老的集鎮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正因為田家壩老街形成時間早,擁有較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資源,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所以入選了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目,成為全國著名的、享受中央財政支持的、予以保護的古村落。

(資料蒐集:田德順 鄭州華 撰寫:邱曉平)(編輯李小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