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吳三桂歸順李自成,滿清軍隊是否就難以入關甚至統一華夏?

浪漫主義詩人張柄


首先要明白,清朝入主中原看似偶然,當真正瞭解完那段歷史之前發生的事,就會發現其實清朝入關是必然的結果。


在清軍入關之前(指1644年),還有過五次入關(一說六次)。其中第一次和第五次對明朝造成了最大的威脅。我們就簡單說一下吧!

首先清軍想往關內走有很多路,當時皇太極已經征服了成吉思汗的嫡系,也就是當時蒙古諸部名義上的汗王,最強大的察哈爾部林丹汗,雖然明朝每年給林丹汗提供600萬兩白銀,其結果最後也不過是打水漂罷了,林丹汗之子歸獻傳國玉璽於皇太極也標誌著蒙古帝國徹底走下歷史的舞臺。


所以就只蒙古以南數千裡的戰略線,清軍可以在隨便一個地方選擇入關。

①1629年皇太極率後金十萬大軍繞過山海關由喜峰口進入關內,攻破長城線上的大安口、龍井關、遵化、良鄉、固安、香河、永平、順義、遷安、灤州,後金軍一路向西,各地駐守明軍望風而逃,後金大軍直逼圍攻北京城。袁崇煥率兵支援北京,其中耐人尋味的是袁崇煥強行遣散各地勤王部隊,使得後金輕而易舉的突破薊州防線一路殺到北京城下,更搞笑的是在京師危機的情況下,袁崇煥竟然率軍故意繞行,很晚才抵達北京。為此崇禎心裡小九九就出來了,也正好中了皇太極離間計,其結果就是袁崇煥被崇禎千刀萬剮,分而食之!


②1634年皇太極兵分四路,從大同、宣化一帶主攻方向,分別破關口而入,一路勢如破竹,部分明軍象徵性抵抗後便棄城而逃!

③1636年阿濟格等率軍攻入內地,清軍連攻破12座城,56場戰役全部大獲全勝。

④1638年多爾袞、嶽拖率軍入關,“轉掠二千里”。主要戰鬥發生在河北邢臺、山東高陽、濟南。大肆燒殺搶掠,俘獲人口牲畜46萬,繳獲兵械不計其數。隨後大搖大擺的又回到關外!沿途守軍躲城避戰,不幹露面,任由清軍肆意挑釁!


⑤1642皇太極便任命貝勒阿巴泰(努爾哈赤第七子)為大將軍,與圖格爾格等率兵沿大淩河西進,攻佔明境。一直攻到兗州東部,接連攻陷河間、順德、兗州三府,又攻陷18州、67縣,殺明皇宗室魯王朱衣珮,獲平民36萬餘口;收降一州五縣。之後阿巴泰率軍由此北上,經天津奔涿州。清軍運送所劫物資的車隊長達30餘里。各種車馬物質陸續從盧溝橋上渡河,十多天還沒渡完。明各地而來的所有勤王的軍隊,無一敢出戰阻截。清軍再一次大搖大擺的安然出北古口。

在後金到皇太極初期,後金最致命的弱點就是人口問題,因為在明憲宗時期的成化犁庭事件,基本被明軍屠族。即使努爾哈赤創建的八旗驍勇善戰,有著“清軍不過萬,過萬不可敵”的說法,但只能速戰速決,隨打隨走,不能長時間控制,不能打大規模的消耗戰,後來隨著清軍日益壯大,又建立了二十四旗(滿,漢,蒙),皇太極時期大規模裝備火器,滿八旗以騎兵率先衝鋒,漢八旗提供火力壓制,蒙八旗負責支援,迂迴和探路。這一靈活的作戰體系使皇太極時期的清軍實力十分強大。

在清軍1644年之前的五次入關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清軍已經有了問鼎天下之勢。遼東戰事就是一個無底洞,明朝源源不斷的往裡面砸銀子,反而越剿越盛,皇太極又進行了封建化,加強了生產力的發展,權利絕對集中,軍事實力再一次提高。之後的清軍完全成為了中原的最大的勁敵!



李自成,雖然號稱百萬大軍,實則拖家帶口,老弱病殘皆是。李自成佔據京師後,剛開始軍紀嚴明,可不久就原形畢露,直接把當年“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拋到九霄雲外去了,京師的富饒讓李自成垂涎三尺,士兵得罪了老百姓,而“追餉”又得罪了所有官紳士族。

其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社會主體還掌握在這些人手裡,李自成入關後沒有像朱元璋那樣迅速脫離自己的階級,反而肆意妄為,居功自傲完全是被簡單的勝利衝昏了頭腦。



更讓人感到好笑的是,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霸佔了當時時任遼東總兵手握數萬關寧鐵騎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這還不算,把吳三桂父親虐待至死,抄了吳三桂家族世代積累的家產,撅了吳三桂家族的祖墳。本來因為有家人在京為質的吳三桂還左右搖擺不定,這下沒有了後顧之憂,直接放棄聯李抗清的策略,投靠多爾袞,在山海關與李自成決戰,關寧鐵騎雖然驍勇善戰但李自成軍隊人數眾多,慢慢的從持平狀態變成了吳三桂方弱勢,關鍵時刻,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連夜急行軍趕到,如下山猛虎,李自成部大敗,退回京師,李自成火速稱帝,建立大順,第二天就帶著大量珠寶美女南逃了!
事實證明,如果沒有吳三桂獻上山海關這個捷徑,清軍入主中原也是必然,只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明朝二百多年都沒有解決蒙古問題反而屢次被欺凌,後金卻在到清初的短短數十年時期就征服了漠南蒙古徹底解決了蒙古問題,而後來驍勇善戰的八旗騎兵入關後又迅速腐化,戰鬥力急劇下降,這一點不能不值得我們深思!

如有誤筆,煩請斧正!


明月清風閣


李自成和劉邦、朱元璋一樣,都屬於草根階層。劉邦和朱元璋能打下天下,並能坐穩天下,原因是一樣的。劉邦說的很清楚,“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朱元璋雖然沒說,但他的成功主要是用了李善長、劉伯溫、徐達和常遇春。



都是草根,劉邦和朱元璋能逆襲成功,按理說李自成也可以成功。那為什麼李自成沒有成功呢?

李自成手下武將不少,雖然沒有韓信、徐達、常遇春那麼厲害,但打仗還算行,包括李自成自己打仗也不弱。李自成缺的是文臣。李巖的到來,李自成非常高興,非常器重,可是隨著李巖地位和聲望的提高,李自成擔心李巖取而代之,殺了李巖。沒有文人的輔佐,李自成根本不知道怎麼經營天下,他的失敗是必然的。正如老百姓說的,李自成不是真龍天子,他缺乏真龍天子所具備的品質。



吳三桂是個投機分子,他看重的是自身利益,不是做人氣節。在這裡,我們假設吳三桂沒有看準,投靠了李自成。李自成代表的是農民的利益,農民跟著打天下行,他們沒有文化,不知道怎麼治理天下,治理天下要靠有文化有經驗的士紳。

李自成排擠士紳,吳三桂作為士紳階層的一員,不會有好的結果。吳三桂要麼被李自成殺掉,要麼投降清朝。吳三桂是個投機分子,被殺掉的可能性小,投降清朝的可能性大。



歷史還會迴歸,吳三桂仍然要引清兵入關,滅掉李自成,問鼎中原。

時間會有所延後,但不會延遲太久。李自成的農民軍要享受勝利果實,要殺大戶,農民與士紳的矛盾會很快激化,內部一亂,清兵入關機會就來了。

李自成草根逆襲失敗是必然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似乎也是必然的,大清問鼎中原也是必然的。歷史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大清成為中原王朝似乎是歷史的宿命。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並沒有。

吳三桂的作用只是決定了歷史進程能不能加快或者變慢幾年,並不能完全決定誰主沉浮。

1644年的清軍,光八旗軍的數量,就有12-13萬,其中滿八旗有7萬多,蒙古八旗3萬左右,漢八旗2.5萬左右。除此之外,還有蒙古軍隊3-5萬的輔助部隊。加上一些後補兵,總兵力能達到近20萬。看起來人數好像不是特別多,但12萬八旗個個都是驍勇善戰的軍兵,是當時關內部隊單兵作戰都比不上的。



再看李自成的軍隊,雖然有三十多萬,但是主力大部在陝西,駐紮在北京的軍隊也就是10萬多點。這十萬大軍在進入北京之後,軍紀迅速敗壞,軍心浮動太過厲害,士兵基本上沒有什麼戰意。而且李自成的軍隊大多都是這兩三年內新加入的新兵,戰鬥力和吳三桂的三萬關寧老兵比還差出不少,更不用說跟勢大力強的清軍對比了。


再就是吳三桂,吳三桂確實很厲害,手底下也都是精兵能將,但就是人數太少。真正能打的只有三萬不到,跟大順和大清哪一方相比,都是不值一提的弱勢方,所以吳三桂降清,就是加快了清軍入關的步伐。降順,就是減慢了清軍入關的步伐。

因為清軍入關並不是一定要走山海關的,居庸關、大同、喜峰口都是清軍可以入關的選項。一旦清軍發現大順戰鬥力不行,他就會站住根據地,然後步步蠶食,在沒有南方的經濟和人口支持的情況下,大順最後必然被大清吞掉。

所以不管吳三桂投降誰,大清都會入關,然後統一天下,因為當時所有的君主和多爾袞比,都太遜色了。


火器工坊


吳三桂歸順李自成,滿清統一華夏的進程會被推遲,但絕不會消失。

吳三桂的選擇

李自成攻入皇城以後,崇禎帝上吊自殺,大明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了,此時的吳三桂開始陷入艱難的抉擇,因為他有三條路可以走:一、投靠滿清政府,幫他們打下江山後,自己會獲得榮華富貴,但會成為漢人的千古罪人;二、投靠李自成,抵禦滿洲鐵騎,然後顛覆大明王朝;三、自己獨立成一支軍隊,反清抗李,會使自己成為千古名將,但會使山海關十幾萬將士前後受敵,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李自成)

最終選擇了投靠李自成,因為李自成不僅讓他父親寫信而且也派出親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重用李自成的親信並把山海關的重要職位交於這個親信,自己返回京城去迎接闖王李自成。但還沒有進到城裡就見到自己的家丁從城裡逃出來,說:“李自成把吳三桂的家給抄了,父親被殺,就連愛妾陳圓圓也被霸佔。”吳三桂一聽惱羞成怒立馬返回山海關殺了李自成的親信洩憤,並表明與他決裂,最後就出現了吳三桂投靠滿清的事情了。

(吳三桂與陳圓圓)

但如果吳三桂忍住,繼續投靠李自成會怎麼樣呢?結果也很簡單:

殺父奪妾之仇,我相信是個男人都不可能忍受的,即使表面忍了,內心也是恨不得殺了李自成的。因此吳三桂表面投降,獲得了李自成的信任,利用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把滿清暫時趕跑。然後吳三桂開始殺了李自成吞併他的勢力報仇雪恨最後一統天下,但這個幾率很小,因為李自成的親信肯定不答應,然後爆發內亂自己打起來了。滿清利用這個機會東山再起,坐山觀虎鬥,輕而易舉的取得天下,興許還會少了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

(李自成)

假設吳三桂是個真男人,不計較這些,真心投靠李自成,他們的手下也肯定不和。李自成手中的“百萬大軍”都是農民出生,自幼就收到了官兵的欺壓,怎麼可能會和吳三桂的手下和睦相處,肯定會處處打壓,最後滅了吳三桂。吳三桂也是有軍事才能的,比李自成的烏合之眾是要強上許多,因而沒有了吳三桂,李自成很快就會走向滅亡!

(山海關守軍)

綜合以上兩點,李自成和吳三桂註定是合不來的,無論如何滿清入關一統中華都是必然的,缺的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我是大話歷史君,想看更多歷史故事,可以關注我喲!


淡墨青史


站在當時明朝的立場吳三桂確實是漢奸,但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則這種看法是不對的,首先明朝已腐朽至極;其次李自成雖號稱農民起義,但起義還沒成功,其殘暴腐化的跡象就已顯現;再來滿族已是我五十六個民族的一員,而且滿清入關還為我中華大地帶入一大片土地。


wang284977913


歷史沒有那麼多假設!吳三桂本為極重利益並無君國大義的小人!李自成本為由饑民潰兵匪寇組成的團伙首領!論單兵作戰能力,關寧軍甩李軍一條街,而李軍優勢在於裹挾的人數眾多!李軍入京後拷掠故明官紳,並且姦淫掠奪的行為,受到京畿一帶無論貧富全體民眾的抵制,所謂天命實在於人心!李自成團隊中惟一個能人李巖尚不能容,宋獻策實未嘗獻一策,牛金星因犯罪被革除舉人功名才憤而投闖,最先投降蟎清的也是他!能於馬上取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他們連這個道理都不懂!


被動專家


假如吳三桂集團真心降闖王,像陳永福一樣忠誠於闖王,闖王頭腦清醒冷靜又能很好的解決社會問題,解決農民起義軍的內部矛盾不殺李巖,善待歸降的人,站住腳,統一北方,建立國家,後金會觀望一下,不會馬上對闖王大規模用兵,如果李闖王是朱元璋柴榮或者劉邦劉秀式的政治軍事人物,後金入住中原的可能性很小,也許會兩國並立,就像西漢和匈奴。


沉沉相殷


如果吳三桂真誠和李自成合作,拋開個人恩怨,中國的近代歷史會重寫,說不定吳三桂還會成為皇帝,可惜了,而他反過來領清兵入關,成為了中華民族最大的漢奸,遺臭萬年。


lin104


吳三桂無論歸順誰,都將是滿清入主中原,理由很簡單,農民起義軍有侷限性,格局小視野窄,不是每次的農民起義都是劉邦朱元璋,相反滿清各項制度完備,有使命 有目標 入住中原是早晚的


孤寂懺悔


歷史沒有如果,或者有無數個如果,這是其中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