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安徽黄梅戏,河南的豫剧,观众最热爱的是豫剧,还是黄梅戏?

万则红


戏曲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浓郁的地域文化。无论是哪一种戏曲,都有浓重的,在那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起因,所以呢,自然是本地人与更加喜欢自己的地方戏,所以它叫做地方戏,按照这样的基础理论,那自然是安徽广大的观众更喜欢黄梅戏,而河南更广大的观众更加青睐,豫剧,不过呢,也有个别的特殊情况。你比如说两省交界的亳州有一个花戏楼,楼上唱的可能就是黄梅戏➕豫剧,因为亳州位于豫皖交界。甚至当地的观众听豫剧的更多一些,因为他们距离河南开封,郑州的距离,相对而言比距离安徽省会更近。


张明的幸福灯塔


听戏不多,但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喜欢南腔的往往也能接受北调,彼此相互。隔壁老两口是浙江无锡一带的,夏天的时候偶尔喜欢把自己家门打开,总能听到他们在听越剧沪剧这样的娃娃戏(多数女扮男装的戏我们叫它娃娃戏)。但是有一天我听到他们在听豫剧,我当时很诧异,之后,还不止一次听他们家放河南台的金牌栏目梨花村擂台赛。

我的父母北方人,也是老戏迷。从小时候家里各种颜色的老唱片就很多,有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还有厚一点大一些的黑胶唱片。其中,有河南的豫剧抬花轿,穆桂英挂帅,越调诸葛亮吊孝等河南地方剧种,也有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等,还有越剧红楼梦、追鱼,以及评剧小二黑结婚等。虽然电唱机已经没有了,又买了很多的VCD戏剧光盘。但这些老的胶片一直没有丢弃,成了压箱底的老古董。

也不知何时起,每到周六的晚上,父母就会坐在电视机前焦急的等待河南卫视《梨花村》戏曲晚会的开播,欣赏专业的名家唱段或是关注的看戏曲打擂。即使他们出去溜达很远,也一定会在梨花村节目前赶回家中去收看。很多戏曲都是重复来重复去的,他们依然孜孜不倦的听着戏,梨花村节目一听就听了近二十年。听戏已经成了父母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和他们的精神食粮。而我们这些儿女们即使有自己喜欢的节目,也从不打断他们,看着他们听戏。

而我们是听流行音乐长大的,现在已奔五的年龄。虽然在父母面前耳闻目睹他们听戏这么久了,却也没喜欢上听戏,也一直都不明白父母为啥这么喜爱戏曲。

说起流行音乐,我们这代人也一直停留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比如港台的明星,我能说出一箩筐,比如齐秦、罗大佑、童安格、李宗盛、苏芮、王杰……,还有内地的张行、张蔷、程琳、孙悦、刘欢、孙楠、刀郎……等等,他们的歌曲我至今也经常在听。直到有一天听着00后的孩子们说起一些歌坛的一些新星,我压根一个都不认识,而他们的歌曲有不少吐字不清油腔怪调的,我也不容易接受。当然,现在很多的网络歌曲以及民族风一类的歌曲还是不错的,也很喜欢。

似乎有些跑题了,从戏曲又说到了流行歌曲。对于戏曲我还是外行。但不难发现,我们所喜欢的流行音乐,对于我们的父辈们来说却也不太喜欢,甚至有的很难接受。这说明了,每一代的人相互之间的文化艺术生活和审美的方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的,也有着时代的烙印。

(太晚了有些疲惫影响了思绪,待整理)


大碗茶大锅盖


作为一个河南人,从小就听豫剧,没办法,小时候每当麦忙季节,村里就会请戏剧班子来唱大戏,再后来就是梨园春,冬天人们都闲下来了,家家户户都看梨园春,现在虽说很少听豫剧,但是还能唱上两句,花木兰选段,朝阳沟选段,穆桂英挂帅,卷席筒(小仓娃),拉荆笆等等。黄梅戏也很喜欢,不过听的比较少。豫剧黄梅戏都是民间文化,别分高低,喜欢就好


种花家的胖哒


说说我的看法。

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都是影响力很大的地方剧种,也曾涌现出很多名家,如黄梅戏的严凤英、马兰,豫剧的常香玉、牛得草等。两个剧种在央视戏曲节目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说到哪个更受欢迎,我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看待:

1:在各自区域内自己的剧种更受欢迎

不言而喻,黄梅戏在安徽境内肯定是最受热爱,豫剧在河南省内最受热爱。豫、皖两省都有众多的地方剧团,甚至一个县、市内不止一个。另有很多培训戏校,可见本剧种在当地的火爆。

2:豫剧比黄梅戏行当齐全

豫剧相比黄梅戏行当更齐全,生旦净丑各有领军人物,反观黄梅戏似乎还停留在“小生+小旦”、“有旦吃饱饭”的地方小戏模式,生行处于从属,净行几乎为空白。

3:豫剧有更多的剧目

如上所言,黄梅戏由于行当不全,自然也就没有豫剧上演的剧目众多。比如“包公戏”,黄梅戏既没有出众的演员,也没有出彩的剧目。更全面的豫剧自然能吸引更多不同欣赏习惯的观众。

4:行当不全名家自然也少

豫剧不仅有常香玉、马金凤等旦角大师,其他如牛得草、金不换等名丑,李斯忠的黑头、刘忠河的红脸,都具有相当的艺术成就。黄梅戏能被全国戏迷知道的名家似乎远没有豫剧多。王少舫之后的男演员能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几乎没有了。

5:推广上豫剧更有力度

人口多于安徽的河南,有着很深的豫剧情节,分散到各地后把豫剧也带到了全国。另外,河南卫视也有很红火的豫剧栏目,有意识的向外推广豫剧着力打造中原文化。安徽在这方面弱于河南,基本上满足于自娱自乐。

对比来讲,在全国范围内,应该是豫剧地位高于黄梅戏。现在的豫剧已然是京剧之外最大剧种了,评戏、梆子、越剧、黄梅戏等稍逊。

明扬51,个人浅见,欢迎指正,期待关注。






明扬51


如果从名字上看,豫剧好像只是河南戏剧剧种,黄梅戏倒是没有冠以徽剧之称。但是豫剧之所以冠之以豫剧,是说豫剧扎根河南,以河南为中心,向外辐射范围特别大,包括河北南部、山东西部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西西南部、湖北北部以及陕西东部,这些地方许多县都有豫剧团,并且很有群众基础,也出了相当一些豫剧方面的剧目和人才,比如马金凤、崔兰田等都是山东的,这里不再一一罗列。而黄梅戏正好不是这样,范围没有豫剧广,并且名家剧目也没有豫剧多。如此一说高下立见,不过个人喜欢黄梅戏,不喜勿喷。


平淡人生htywhj


上述网友清一色地说,豫剧比黄梅戏影响大,这是事实。

一是从覆盖面上说,没有豫剧广。黄梅发源于湖北一两个小县,后流传于皖南。而豫剧发源于鲁西南与豫东,流传于鲁西、皖北(这里唱的不是黄梅戏,而唱的是豫剧。其实,黄梅戏地盘顶多占安徽之一半)、冀南、晋西北、卾西北及河南90%以上地区。另外,散居于其他地方的上述地方之人及移民(仅陕西就有800万人),其观众多达2:5亿以上(官方公布3亿左右)。

二是从剧团与演员数量上说。黄梅戏专业剧团至多七八十家:豫剧团220多家:业余剧团:黄梅戏一二百家,而豫剧团4000多家。专业演员,黄梅戏不足3000人,豫剧团'1万多人。特别是,豫剧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新疆生产建没兵团和台湾,都有豫剧团,这是任何其他地方剧种所望尘莫及的。

三是从央视播放看,与豫剧比,要少一点。

四是从全国各界名家跨界(反串)演出上说,唱黄梅戏的,据自已统计有四五十人,唱豫刷的百人以上。

五是 从剧种行当(角色)上说,黄梅戏没有豫剧齐全,唱腔与板式也没有豫剧多。黄梅戏名家吳琼,在河南卫视做评委时说,戏曲够得上博大精深的,除过京剧,再就只有豫剧了。还有,黄梅戏唱起来,更比豫剧简单、容易一点。

六是从演出剧目上说,黄梅戏顶多一二百部,而豫剧上千部。

七是从拍摄戏剧影视剧上说,黄梅戏不过三五十个,而豫剧上百个。

八是从全国戏剧大奖上说,黄梅戏总共三五部,而豫剧近年就夺得九连冠。入国家精品库作品,也比豫剧少得多。

九是产生流派与名家上说,黄梅戏不到5家,而豫剧有6大名旦:生角还有唐、刘、李以及女生王派和善调等。尤其是常香玉,不仅是央视推出的全国所有剧种大师的旗帜性代表物,而且是国务院表彰、号召全国文艺界学习的唯一的“人民艺术家)。梅花大奖:黄梅戏不足十人,而豫剧三十多人(包括外省豫剧团演员)。

十是豫剧走向外省与外国,名震中外。豫剧近几年,先后到欧洲、美洲的十多个国家或地区,以及台湾等,进行演出数十场,这也是其他地方剧种所没有的。近二十多牛来,河南的豫剧团队,先后数十次的到省外慰问演出。河南卫视还先后十多次到京、冀、沪、晋、鲁、皖、陕、甘、粤、新,举办大型擂台选拔参赛选手。

十一、豫剧的重要舞台河南卫视梨园春,成为全国声像媒体收视率最高的戏曲名牌栏目,连续十多年荣获全国电视界最高奖项。其主持人(现又为制片人)荣获全国金话筒和优秀主持人奖:其男主持人关枫,也被全国主持人协会,授予优秀主持人称号。

十二、出版物承认豫剧是第一大地方剧种。《中国传统文化100问》(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称,据文化部及全国文联、中国剧协统计,第一大地方剧种是豫剧,第二至四名依次为越剧、黄梅戏、评剧。


齐声唤贤


字典里说的是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主曲调是湖北黄梅,也说黄梅调!黄梅调是什么呢?不然,香港邵氏拍的那么多电影也从来没有说它是黄梅戏电影啊,也都统称黄梅调电影!真正的黄梅戏,天仙配作曲是时白林啊,安徽人!!!著名的黄梅戏作曲家,方绍墀更是安庆人啊!更不谈不谈演员了。好好的唱你们的楚剧,汉剧吧。



MrS²º¹8


作为一个河南人,从小就是听着豫剧长大的,我听过京剧、黄梅戏、越剧、越调、秦腔、曲剧和豫剧,到头来发现最喜欢的还是河南的本土戏:越调、曲剧和豫剧,其中这三个剧种中,最喜欢的还是豫剧。


对于河南人来说,用河南话演唱的豫剧极富有感染力,最容易让河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人仿佛身处戏中,让人有着淋漓酣畅的感觉。


小时候当地电视台有可以点播戏曲,特别是家里面老人过生日的时候,老人家属为表孝心就会在电视台花点钱点播一部戏曲,戏曲播放时还会滚动字幕,可以让全县人民都知道是那个老人过生日,但是对于小时候的我是极其不喜欢这种行为的,因为当时电视能收到的太比较少,点播戏曲会占用播放电视剧的时间,今天点播了戏曲,那么本应该今天播放的电视剧就只能往后推延一天。记得小时候一看到有人点播戏曲,整个人头都大了,因为我想看的电视剧今天看不了了,这也是我小时候不喜欢戏曲特别是豫剧的原因。但是小时候虽然不喜欢豫剧,可还是看了不少豫剧,因为实在是没什么电视节目可看。

等到了初中的时候,每次回家都是周末,周末也刚好是河南卫视的《武林风》和《梨园春》两大节目播出的时候,特别是梨园春,当时还是庞晓戈和倪宝铎两位老师进行主持,每期都进行着选手比赛,选手比赛中演唱的最多的还是豫剧,比如《花木兰》、《朝阳沟》、《探阴山》、《大祭桩》、《清风亭》、《穆桂英挂帅》、《花打朝》等等,当然还有曲剧的《卷席筒》、《风雪配》,越调的《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白奶奶醉酒》、《火焚绣楼》等,都是这些戏曲的著名唱段,听多了之后当时自己也会哼哼几句,也对豫剧有了大概的了解。


高中时由于学业太忙,对戏曲关注的很少,等到了郑州读大学,有一次周末的时候去郑州人民公园,看到一群大爷大妈,大爷们拉着弦子伴奏,大妈们全身心的投入演唱戏曲,那一瞬间,我才体会到了河南人对豫剧的喜欢,因为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实实在在的贴近着河南人的生活,用河南话唱出来的豫剧太富有感染力了!


等读研后远离家乡,再也听不到像在郑州公园里那样大爷大妈们表演的豫剧,虽然也迷了一段时间京剧、黄梅戏,对于我来说,它们虽然听起来很优美,它们好像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一样,只可远观,很难让我这个河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豫剧与它们比起来虽然似乎有点土,但是它给了我这个身处异乡的游子太多心灵上的安慰。


总之,对于我这个河南人来说,我只可能喜欢豫剧,毕竟只有它才能让我感受到戏曲里的人间烟火。


河南柚子君


提问者连提问都是错的,应该称作湖北黄梅戏。

越剧发源地是浙江嵊州市,越调与越剧有太大的区别,越剧壮大在上海,国内外影响极大。上世纪60年代,上海越剧团冠名中国国家越剧团去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演出,上海人从来说浙江越剧。

黄梅戏发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的主要曲调是湖北黄梅县的,黄梅戏流行于鄂赣皖三省毗邻地区,从安徽安庆再次壮大,唱响全国,所以正确叫法:湖北黄梅戏!

1995年湖北省黄梅县被中国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全国唯一),2006年湖北省黄梅县成功申报黄梅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2月,湖北省黄梅县再次凭借黄梅戏当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建议提问者看一下词典,词典如下图所示。




专治棒子病


不管是什么剧种,听众喜欢的只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片段而已。

每个剧种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精华,能够传承下来是由太多的戏曲工作者的坚持努力的结果,所以,不要搞这样的话题以免引发地域争执。

黄梅戏和豫剧都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都曾经在建国后拍摄成为电影让全国人民熟悉。比如豫剧中的打金枝,秦香莲,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大祭桩,红娘,现代戏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等经典又脍炙人口。

黄梅戏有女驸马,天仙配,云中落绣鞋,牛郎织女等等好听好看的剧目在当时的城市农村人人都能够哼唱两句。

所以说能够贴近百姓人心的,才是最好的。观众是博爱的,就好像戏曲创作也要博采众家之长一样,无论哪个剧种曲目,只要能够打动观众,观众就会喜欢热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