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安徽黃梅戲,河南的豫劇,觀眾最熱愛的是豫劇,還是黃梅戲?

萬則紅


戲曲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濃郁的地域文化。無論是哪一種戲曲,都有濃重的,在那塊土地上生長起來的起因,所以呢,自然是本地人與更加喜歡自己的地方戲,所以它叫做地方戲,按照這樣的基礎理論,那自然是安徽廣大的觀眾更喜歡黃梅戲,而河南更廣大的觀眾更加青睞,豫劇,不過呢,也有個別的特殊情況。你比如說兩省交界的亳州有一個花戲樓,樓上唱的可能就是黃梅戲➕豫劇,因為亳州位於豫皖交界。甚至當地的觀眾聽豫劇的更多一些,因為他們距離河南開封,鄭州的距離,相對而言比距離安徽省會更近。


張明的幸福燈塔


聽戲不多,但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喜歡南腔的往往也能接受北調,彼此相互。隔壁老兩口是浙江無錫一帶的,夏天的時候偶爾喜歡把自己家門打開,總能聽到他們在聽越劇滬劇這樣的娃娃戲(多數女扮男裝的戲我們叫它娃娃戲)。但是有一天我聽到他們在聽豫劇,我當時很詫異,之後,還不止一次聽他們家放河南臺的金牌欄目梨花村擂臺賽。

我的父母北方人,也是老戲迷。從小時候家裡各種顏色的老唱片就很多,有紅色的藍色的綠色的,還有厚一點大一些的黑膠唱片。其中,有河南的豫劇抬花轎,穆桂英掛帥,越調諸葛亮弔孝等河南地方劇種,也有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等,還有越劇紅樓夢、追魚,以及評劇小二黑結婚等。雖然電唱機已經沒有了,又買了很多的VCD戲劇光盤。但這些老的膠片一直沒有丟棄,成了壓箱底的老古董。

也不知何時起,每到週六的晚上,父母就會坐在電視機前焦急的等待河南衛視《梨花村》戲曲晚會的開播,欣賞專業的名家唱段或是關注的看戲曲打擂。即使他們出去溜達很遠,也一定會在梨花村節目前趕回家中去收看。很多戲曲都是重複來重複去的,他們依然孜孜不倦的聽著戲,梨花村節目一聽就聽了近二十年。聽戲已經成了父母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和他們的精神食糧。而我們這些兒女們即使有自己喜歡的節目,也從不打斷他們,看著他們聽戲。

而我們是聽流行音樂長大的,現在已奔五的年齡。雖然在父母面前耳聞目睹他們聽戲這麼久了,卻也沒喜歡上聽戲,也一直都不明白父母為啥這麼喜愛戲曲。

說起流行音樂,我們這代人也一直停留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比如港臺的明星,我能說出一籮筐,比如齊秦、羅大佑、童安格、李宗盛、蘇芮、王傑……,還有內地的張行、張薔、程琳、孫悅、劉歡、孫楠、刀郎……等等,他們的歌曲我至今也經常在聽。直到有一天聽著00後的孩子們說起一些歌壇的一些新星,我壓根一個都不認識,而他們的歌曲有不少吐字不清油腔怪調的,我也不容易接受。當然,現在很多的網絡歌曲以及民族風一類的歌曲還是不錯的,也很喜歡。

似乎有些跑題了,從戲曲又說到了流行歌曲。對於戲曲我還是外行。但不難發現,我們所喜歡的流行音樂,對於我們的父輩們來說卻也不太喜歡,甚至有的很難接受。這說明了,每一代的人相互之間的文化藝術生活和審美的方式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異的,也有著時代的烙印。

(太晚了有些疲憊影響了思緒,待整理)


大碗茶大鍋蓋


作為一個河南人,從小就聽豫劇,沒辦法,小時候每當麥忙季節,村裡就會請戲劇班子來唱大戲,再後來就是梨園春,冬天人們都閒下來了,家家戶戶都看梨園春,現在雖說很少聽豫劇,但是還能唱上兩句,花木蘭選段,朝陽溝選段,穆桂英掛帥,卷席筒(小倉娃),拉荊笆等等。黃梅戲也很喜歡,不過聽的比較少。豫劇黃梅戲都是民間文化,別分高低,喜歡就好


種花家的胖噠


說說我的看法。

安徽黃梅戲,河南豫劇,都是影響力很大的地方劇種,也曾湧現出很多名家,如黃梅戲的嚴鳳英、馬蘭,豫劇的常香玉、牛得草等。兩個劇種在央視戲曲節目中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說到哪個更受歡迎,我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看待:

1:在各自區域內自己的劇種更受歡迎

不言而喻,黃梅戲在安徽境內肯定是最受熱愛,豫劇在河南省內最受熱愛。豫、皖兩省都有眾多的地方劇團,甚至一個縣、市內不止一個。另有很多培訓戲校,可見本劇種在當地的火爆。

2:豫劇比黃梅戲行當齊全

豫劇相比黃梅戲行當更齊全,生旦淨醜各有領軍人物,反觀黃梅戲似乎還停留在“小生+小旦”、“有旦吃飽飯”的地方小戲模式,生行處於從屬,淨行幾乎為空白。

3:豫劇有更多的劇目

如上所言,黃梅戲由於行當不全,自然也就沒有豫劇上演的劇目眾多。比如“包公戲”,黃梅戲既沒有出眾的演員,也沒有出彩的劇目。更全面的豫劇自然能吸引更多不同欣賞習慣的觀眾。

4:行當不全名家自然也少

豫劇不僅有常香玉、馬金鳳等旦角大師,其他如牛得草、金不換等名醜,李斯忠的黑頭、劉忠河的紅臉,都具有相當的藝術成就。黃梅戲能被全國戲迷知道的名家似乎遠沒有豫劇多。王少舫之後的男演員能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幾乎沒有了。

5:推廣上豫劇更有力度

人口多於安徽的河南,有著很深的豫劇情節,分散到各地後把豫劇也帶到了全國。另外,河南衛視也有很紅火的豫劇欄目,有意識的向外推廣豫劇著力打造中原文化。安徽在這方面弱於河南,基本上滿足於自娛自樂。

對比來講,在全國範圍內,應該是豫劇地位高於黃梅戲。現在的豫劇已然是京劇之外最大劇種了,評戲、梆子、越劇、黃梅戲等稍遜。

明揚51,個人淺見,歡迎指正,期待關注。






明揚51


如果從名字上看,豫劇好像只是河南戲劇劇種,黃梅戲倒是沒有冠以徽劇之稱。但是豫劇之所以冠之以豫劇,是說豫劇紮根河南,以河南為中心,向外輻射範圍特別大,包括河北南部、山東西部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山西西南部、湖北北部以及陝西東部,這些地方許多縣都有豫劇團,並且很有群眾基礎,也出了相當一些豫劇方面的劇目和人才,比如馬金鳳、崔蘭田等都是山東的,這裡不再一一羅列。而黃梅戲正好不是這樣,範圍沒有豫劇廣,並且名家劇目也沒有豫劇多。如此一說高下立見,不過個人喜歡黃梅戲,不喜勿噴。


平淡人生htywhj


上述網友清一色地說,豫劇比黃梅戲影響大,這是事實。

一是從覆蓋面上說,沒有豫劇廣。黃梅發源於湖北一兩個小縣,後流傳於皖南。而豫劇發源於魯西南與豫東,流傳於魯西、皖北(這裡唱的不是黃梅戲,而唱的是豫劇。其實,黃梅戲地盤頂多佔安徽之一半)、冀南、晉西北、卾西北及河南90%以上地區。另外,散居於其他地方的上述地方之人及移民(僅陝西就有800萬人),其觀眾多達2:5億以上(官方公佈3億左右)。

二是從劇團與演員數量上說。黃梅戲專業劇團至多七八十家:豫劇團220多家:業餘劇團:黃梅戲一二百家,而豫劇團4000多家。專業演員,黃梅戲不足3000人,豫劇團'1萬多人。特別是,豫劇在全國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新疆生產建沒兵團和臺灣,都有豫劇團,這是任何其他地方劇種所望塵莫及的。

三是從央視播放看,與豫劇比,要少一點。

四是從全國各界名家跨界(反串)演出上說,唱黃梅戲的,據自已統計有四五十人,唱豫刷的百人以上。

五是 從劇種行當(角色)上說,黃梅戲沒有豫劇齊全,唱腔與板式也沒有豫劇多。黃梅戲名家吳瓊,在河南衛視做評委時說,戲曲夠得上博大精深的,除過京劇,再就只有豫劇了。還有,黃梅戲唱起來,更比豫劇簡單、容易一點。

六是從演出劇目上說,黃梅戲頂多一二百部,而豫劇上千部。

七是從拍攝戲劇影視劇上說,黃梅戲不過三五十個,而豫劇上百個。

八是從全國戲劇大獎上說,黃梅戲總共三五部,而豫劇近年就奪得九連冠。入國家精品庫作品,也比豫劇少得多。

九是產生流派與名家上說,黃梅戲不到5家,而豫劇有6大名旦:生角還有唐、劉、李以及女生王派和善調等。尤其是常香玉,不僅是央視推出的全國所有劇種大師的旗幟性代表物,而且是國務院表彰、號召全國文藝界學習的唯一的“人民藝術家)。梅花大獎:黃梅戲不足十人,而豫劇三十多人(包括外省豫劇團演員)。

十是豫劇走向外省與外國,名震中外。豫劇近幾年,先後到歐洲、美洲的十多個國家或地區,以及臺灣等,進行演出數十場,這也是其他地方劇種所沒有的。近二十多牛來,河南的豫劇團隊,先後數十次的到省外慰問演出。河南衛視還先後十多次到京、冀、滬、晉、魯、皖、陝、甘、粵、新,舉辦大型擂臺選拔參賽選手。

十一、豫劇的重要舞臺河南衛視梨園春,成為全國聲像媒體收視率最高的戲曲名牌欄目,連續十多年榮獲全國電視界最高獎項。其主持人(現又為製片人)榮獲全國金話筒和優秀主持人獎:其男主持人關楓,也被全國主持人協會,授予優秀主持人稱號。

十二、出版物承認豫劇是第一大地方劇種。《中國傳統文化100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稱,據文化部及全國文聯、中國劇協統計,第一大地方劇種是豫劇,第二至四名依次為越劇、黃梅戲、評劇。


齊聲喚賢


字典裡說的是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主曲調是湖北黃梅,也說黃梅調!黃梅調是什麼呢?不然,香港邵氏拍的那麼多電影也從來沒有說它是黃梅戲電影啊,也都統稱黃梅調電影!真正的黃梅戲,天仙配作曲是時白林啊,安徽人!!!著名的黃梅戲作曲家,方紹墀更是安慶人啊!更不談不談演員了。好好的唱你們的楚劇,漢劇吧。



MrS²º¹8


作為一個河南人,從小就是聽著豫劇長大的,我聽過京劇、黃梅戲、越劇、越調、秦腔、曲劇和豫劇,到頭來發現最喜歡的還是河南的本土戲:越調、曲劇和豫劇,其中這三個劇種中,最喜歡的還是豫劇。


對於河南人來說,用河南話演唱的豫劇極富有感染力,最容易讓河南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人彷彿身處戲中,讓人有著淋漓酣暢的感覺。


小時候當地電視臺有可以點播戲曲,特別是家裡面老人過生日的時候,老人家屬為表孝心就會在電視臺花點錢點播一部戲曲,戲曲播放時還會滾動字幕,可以讓全縣人民都知道是那個老人過生日,但是對於小時候的我是極其不喜歡這種行為的,因為當時電視能收到的太比較少,點播戲曲會佔用播放電視劇的時間,今天點播了戲曲,那麼本應該今天播放的電視劇就只能往後推延一天。記得小時候一看到有人點播戲曲,整個人頭都大了,因為我想看的電視劇今天看不了了,這也是我小時候不喜歡戲曲特別是豫劇的原因。但是小時候雖然不喜歡豫劇,可還是看了不少豫劇,因為實在是沒什麼電視節目可看。

等到了初中的時候,每次回家都是週末,週末也剛好是河南衛視的《武林風》和《梨園春》兩大節目播出的時候,特別是梨園春,當時還是龐曉戈和倪寶鐸兩位老師進行主持,每期都進行著選手比賽,選手比賽中演唱的最多的還是豫劇,比如《花木蘭》、《朝陽溝》、《探陰山》、《大祭樁》、《清風亭》、《穆桂英掛帥》、《花打朝》等等,當然還有曲劇的《卷席筒》、《風雪配》,越調的《收姜維》、《諸葛亮弔孝》、《白奶奶醉酒》、《火焚繡樓》等,都是這些戲曲的著名唱段,聽多了之後當時自己也會哼哼幾句,也對豫劇有了大概的瞭解。


高中時由於學業太忙,對戲曲關注的很少,等到了鄭州讀大學,有一次週末的時候去鄭州人民公園,看到一群大爺大媽,大爺們拉著弦子伴奏,大媽們全身心的投入演唱戲曲,那一瞬間,我才體會到了河南人對豫劇的喜歡,因為它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實實在在的貼近著河南人的生活,用河南話唱出來的豫劇太富有感染力了!


等讀研後遠離家鄉,再也聽不到像在鄭州公園裡那樣大爺大媽們表演的豫劇,雖然也迷了一段時間京劇、黃梅戲,對於我來說,它們雖然聽起來很優美,它們好像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品一樣,只可遠觀,很難讓我這個河南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豫劇與它們比起來雖然似乎有點土,但是它給了我這個身處異鄉的遊子太多心靈上的安慰。


總之,對於我這個河南人來說,我只可能喜歡豫劇,畢竟只有它才能讓我感受到戲曲裡的人間煙火。


河南柚子君


提問者連提問都是錯的,應該稱作湖北黃梅戲。

越劇發源地是浙江嵊州市,越調與越劇有太大的區別,越劇壯大在上海,國內外影響極大。上世紀60年代,上海越劇團冠名中國國家越劇團去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演出,上海人從來說浙江越劇。

黃梅戲發源地是湖北省黃梅縣,黃梅戲的主要曲調是湖北黃梅縣的,黃梅戲流行於鄂贛皖三省毗鄰地區,從安徽安慶再次壯大,唱響全國,所以正確叫法:湖北黃梅戲!

1995年湖北省黃梅縣被中國文化部授予“全國黃梅戲之鄉"(全國唯一),2006年湖北省黃梅縣成功申報黃梅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9年2月,湖北省黃梅縣再次憑藉黃梅戲當選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建議提問者看一下詞典,詞典如下圖所示。




專治棒子病


不管是什麼劇種,聽眾喜歡的只是其中一些膾炙人口的片段而已。

每個劇種都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傳承精華,能夠傳承下來是由太多的戲曲工作者的堅持努力的結果,所以,不要搞這樣的話題以免引發地域爭執。

黃梅戲和豫劇都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都曾經在建國後拍攝成為電影讓全國人民熟悉。比如豫劇中的打金枝,秦香蓮,花木蘭從軍,穆桂英掛帥,大祭樁,紅娘,現代戲朝陽溝,小二黑結婚等等經典又膾炙人口。

黃梅戲有女駙馬,天仙配,雲中落繡鞋,牛郎織女等等好聽好看的劇目在當時的城市農村人人都能夠哼唱兩句。

所以說能夠貼近百姓人心的,才是最好的。觀眾是博愛的,就好像戲曲創作也要博採眾家之長一樣,無論哪個劇種曲目,只要能夠打動觀眾,觀眾就會喜歡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