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當AI可以通過你的好友定義你,那麼你還是你嗎?

智能推薦無處不在的現在,廣告商可以針對你的用戶畫像精準地投放廣告,我們的興趣、我們使用的物品都會落入廣告商的引導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人都患上了隱私焦慮症,不想要被人探知自己的用戶畫像,想要在網絡上隱藏自己。在以往,不說、不轉、不點贊,這種舉措可以隱藏我們在網絡上的足跡。但是隨著技術的進展,我們點擊了什麼網站、瀏覽了什麼微博、看了什麼小說,都能被捕捉到,在大數據的彙總之下都能描繪出你的用戶畫像。

當AI可以通過你的好友定義你,那麼你還是你嗎?

我們無法在網絡上完全自己抹去自己的痕跡,所以即使我們什麼都不幹,我們的好友圈也能定義出我們的用戶畫像。最近在《自然》雜誌中,來自佛蒙特大學的數據科學家們公佈了一項研究結果,在社交軟件上不用調查用戶數據,只需要查看用戶關聯的好友的數據,就能夠精準地預測用戶的個人社交行為了。這意味著即使你現在刪號退網,躲到深山裡,機器仍然能通過你過往的好友列表精確地得出你的用戶畫像。當你重新聯通網絡的時候,針對你興趣的廣告也將再次向你湧來。

當AI可以通過你的好友定義你,那麼你還是你嗎?

在研究中,研究人員收集了一萬三千多個推特賬號,這些賬號分別擁有約200位好友。在列表中找出互動頻率最高的9位並進行分組,將用戶好友的行為數據以時間位線索進行分析。而通過好友的常用詞彙,基本可以得知該賬號主人的興趣範圍了。研究人員表示,很多專注於某一方面的人,其在社交網絡上的用詞量上只有幾百個。只要在興趣範圍內的詞彙中引入個人行為變化,再與時間序列上的文本生成的算法相結合,就能通過這個人在社交網絡的人際關係來,預測這個人在社交網絡上的行為了。

當可參考的好友數量越多,這種預測將會越精確。但當數量超過150人時,預測的精確度反而會下降,因為過多的好友意味著互動率和關聯性的低下,興趣圈子可能也不再同一個,互相之間的映射關係會非常的弱。

當AI可以通過你的好友定義你,那麼你還是你嗎?

這一研究雖然展示了AI的進步,但是這一研究也表明了信息圈層的存在。通過算法推薦符合用戶興趣的信息給用戶,最終導致用戶只能看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對另外的東西則無從得知,進而造成這個人對這個世界缺乏整體性的認知和理解。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人的知識儲備其實很大程度來源於所謂的碎片化信息,比如你偶然看見的科普文章、電視上收看到專業性節目等,這些東西是我們平時不會專門去搜索的,但是偶然看到也會記下來的東西。而在算法完全掌控推薦信息流的時代,我們則不會看到這些碎片化的知識,我們能看見的只剩下別人想讓我們看見的東西了。甚至更進一步來說,掌控信息的推薦,也意味著掌控了那個人的所思所想。

而且這項研究還表明出了另一個觀點,就是人之於信息的選擇,很大程度不是根據興趣,而是根據社交關係。社交關係構築成信息圈層,長期浸泡在某一圈層的人,除了會失去獲取別的圈層信息的機會,也會失去接受其他圈層信息的能力。

這項研究還隱藏著一個巨大的問題,當這種通過社交技術發掘用戶畫像的技術完善,那麼個人隱私的最後一片淨土——被遺忘權,也沒有了存在的意義。

當AI可以通過你的好友定義你,那麼你還是你嗎?

所謂的被遺忘權,即指註銷賬號、刪除一切個人信息之後,這些個人隱私能徹底被遺忘。這項權利甚至已經被寫進了歐盟的GDPR之中。但是當這項技術成熟,廣告商根本不需要去發掘那些被你刪除的信息,只需要對你曾經的好友進行分析,那麼你在社交網絡上的行為就將會被掌握。

那個時候,互聯網上再沒有隱私可言。

當AI可以通過你的好友定義你,那麼你還是你嗎?

最後再來談談一個問題吧。你的好友、愛人或者親人的行為數據反映出來的你的畫像,真的是你嗎?比如,加入一個陌生的行業之後,和同事的交流的都是工作的問題而不是你的興趣,但是通過數據歸納之後,你的愛好就將會是你的工作。當然這種定位是不精確的,但是無妨,信息流的控制者可以不斷地給你推送與你工作相關的內容,久而久之你就會陷入這些內容形成的信息圈層之中。那個時候你的愛好將不會是你原本的愛好,而是你用戶畫像反映出來的愛好。可能以後在互聯網中活動的我們不再會是真正的我們,而是由一組組數據組成的用戶畫像,我們看的東西被限制了,行為自然也受到限制了。

當AI可以通過你的好友定義你,那麼你還是你嗎?

還有一點,在數字化生活和AI的共同作用下,"我"將會在網絡上形成副本並被分割成無數份,散落在與我們產生聯繫的一切事物與人身上,任何人都可以從任何東西之上挖掘出碎片,得出了我們的"我",甚至去塑造"我"。

面對這種可能性,我們沒辦法定義它的好壞,但是讓法律法規走在技術的前頭絕對是不錯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