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胰岛素使用备忘录,请收藏!


胰岛素

胰岛素使用备忘录,请收藏!


胰岛是散在分布于胰腺腺泡间的细胞群,总重量为1g,仅占胰腺体积的2%。胰岛素是由胰岛 β 细胞分泌,正常人每天约分泌 25~50 单位,分泌呈脉冲式,有24小时的节律,在早晨开始升高,午后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凌晨为低谷。一日三餐后出现糖高峰,相应刺激胰岛素分泌高峰,此时血浆胰岛素水平是空腹时的 5~10 倍。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直接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可以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对人的生长和维持正常代谢是不可缺少的。

糖尿病的类型

胰岛素使用备忘录,请收藏!


Ⅰ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常完全缺乏或严重缺乏,患者病情愈重,其胰岛功能愈差,分泌的胰岛素愈少。

胰岛素使用备忘录,请收藏!


Ⅱ型糖尿病早期表现为β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延迟,第一时相或早相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缺失,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导致餐后血糖升高以及下一餐前低血糖。


随着病情的进展,β细胞功能进一步恶化,可能还包括β细胞数量的减少,表现为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常用胰岛素制剂有哪些?


胰岛素是目前应用时间最长、使用经验最丰富、降血糖最有效的药物,常用剂型及作用特点为:

胰岛素使用备忘录,请收藏!

使用胰岛素治疗时,血糖控制目标是什么?


(1)对于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无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在无低血糖前提下,可将血糖控制目标控制在空腹血糖 4.4~6.0 mmol/L,餐后血糖 < 8.0 mmol/L,HbA1c < 6.5%;


(2)对于低血糖高危人群、高龄、肝肾功能不全、预期寿命较短、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实行宽松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 8~10 mmol/L,餐后血糖 8~12 mmol/L,HbA1c < 7.5% 甚至 8.0% 或更高。

如何规范地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的给药原则为“早用、少用、贴近人的生理状态用”;依据餐量、血糖量、服药量而个体化给药,初始剂量要小,后根据反应渐加剂量。同时,注意避免长期应用高剂量口服磺酰脲类药物,减轻对 β 细胞的过度刺激。

1、要了解胰岛素的含量


一般每瓶10ml,大多数每1ml含有40IU,但也有每1ml含100IU。

2、要学会使用不同的注射器


用于胰岛素的注射器有2种,一种为1ml的普通注射器其刻度为“ml”,注射者要根据所使用的胰岛素的含量进行换算。另一种注射器是胰岛素岛专用的(叫“BD”针),其刻度是“IU”,是按每1ml含40IU的胰岛素制作的,注射者不用再进行换算,比较方便。“BD”针的针头较短而细,患者疼感轻,但不适合注射每1ml含100单位的胰岛素。

3、要了解胰岛素效应


胰岛素的作用都用大号字体标明,速效胰岛素用“R”或“S”标志,中效胰岛素用“L”或“N”标志,长效胰岛素用“U”标志。

4、要合理掌握注射的时间


一般注射胰岛素后15-30分钟就餐较为合适,但注射的时间可调整,如餐前血糖高,注射和就餐的间隔要长一点;餐前血糖低但还没有低血糖,注射后宜尽快吃饭。

5、要掌握注射方法


注射时用乙醇棉球清洁注射部位,等皮肤干燥后,用一只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捏起约3cm,另一只手将筒活塞推注到底,然后放松提起的皮肤,将针头从注射处拔出,不要摩擦注射部位。

6、要注意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以双上臂外侧、腹部外侧、大腿外侧及臀部最为适宜,每次注射时变换一下注射部位,两次注射点要间隔2cm以上,以确保胰岛素稳定吸收。

7、其他注意事项


血糖高时可选在腹部注射,注射得稍微深一些,适当延长进餐的时间间隔;注射后要马上就餐,可选择腹部注射,注射得深一点;注射后不能按时就餐,选择上臂或臀部,注射得浅一些;注射时血糖正常,可选任何注射部位注射,正常进餐;注射时血糖偏低,选择上臂或臀部,注射得浅一点,注射后宜尽快进餐。

Q:糖尿病患者万一发生了低血糖怎么办?


轻中度低血糖的患者常先出现虚汗、心慌、心跳加快、头晕,颤抖(尤其是双手)、饥饿,下肢或全身无力。有的人还有紧张、焦虑、恐惧、脸色苍白、怕冷、头痛、血压升高;同时出现视力障碍、复视、听力减退、嗜睡、突然的性格改变(有时被误认为精神病);严重低血糖者则失去定向力、语言含糊、昏迷,如昏迷连续6小时以上可造成不可逆性脑组织损伤,甚至死亡。


低血糖发生后紧急自救,宜立即喝糖水或吃糖、巧克力、甜食等含糖量大的食品,如自己不能自救可由亲友帮忙喂糖水或食物,轻中度的低血糖一般在进食后15分钟缓解,如不缓解可再吃上述食物并及时医院静注葡萄糖注射液。



知识扩展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指静脉血中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 (50mg/dl)。其诱因是:


①胰岛素使用不当、剂量过大或应用混合胰岛素的短、长效之比不当,注射部位和深部不当;


②胰岛功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出现血糖不稳定;


③糖尿病肾病;


④运动过度或饮酒;


⑤口服降糖药,尤其是格列本脲,在肾功能减退或老年人中易发生;


⑥进食量减少或不及时进食。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魏理 / 广东省药学会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增城院区 沈渠深

【药盾公益】官方公众号(PSMChina)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