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莆田:和风拂煦满眼春 在“乡村振兴”中感受文明气象

 近年来,莆田市致力于保护古村落、美丽乡村的建设,一批又一批乡村美、百姓富、可持续的美丽乡村相继涌现。它们以“美”为根基,孕育经济之花,以文化为载体,积极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体系,助力乡村振兴,谱写文明新气象。

张洋村的23张田园“蓝图”

莆田:和风拂煦满眼春 在“乡村振兴”中感受文明气象

涵江区新县镇张洋村村民在村中水坝上休闲纳凉。 范将 摄

“没想到,当初我找人制作的23张规划蓝图,现在慢慢地在这里变成了田园实景。”13日,站在村里新修的滨河绿道上,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张洋村村民范明曙开心地说,“包括脚下的这条滨河绿道,也从蓝图变成了实景!” 张洋村支部书记范美龙说:“范明曙的23张PS图,是田园式张洋的最早蓝图。”

范明曙原是一家知名企业莆田分公司的人事专员。长年累月的城市生活,愈发勾起他对回归家乡的向往。2015年,美丽乡村建设正在莆田如火如荼推进。一次偶然的出差机会,让范明曙在返程途中毅然决定要回乡看一看。“当时同行的同事正好有航拍机,我想用镜头记录下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那日,这股强烈的愿望催促着范明曙加快了回家的脚步。

范明曙和他的同事拍下了张洋村巍然屹立的田螺山、蜿蜒流淌的湘溪、硕果累累的枇杷树、静默不语的古桥梁,还有田间劳作的乡亲……然后,他从数十张照片里挑选出23张,又自费2000元请人将照片制作成自己对“田园式”家乡的理想“蓝图”。

在范明曙的“蓝图”里,田螺山有了“名字”,湘溪边有了绿道,古桥换了新颜,村民们在广场上跳舞,田间稻谷结满了穗子……“这不只是我梦中的家园,也是每一个张洋村人心中的桃花源。”范明曙的23张“蓝图”引起了在外同乡的心灵共鸣。于是,他们决定为实现梦中的家园“做一点事”。

他们多次回到家乡,和镇、村干部探讨乡村建设方案,同时,发动在外乡亲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去年,张洋村成为2017中欧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的试点村,并将与上海交通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结对建设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范明曙从公司辞了职,专职当起了“田园式”张洋建设的志愿者。

“这是我一周来第六次回来了。”范明曙说,如今,环湘溪绿道有了,乡亲们跳舞的广场建好了,张洋村田园综合体规划也有了更专业的蓝图,他想亲自参与和见证,心中的桃花源一点一点实现。

乡村振兴“美丽经济”大放异彩

莆田:和风拂煦满眼春 在“乡村振兴”中感受文明气象

村庄绿化景色新

美丽乡村建设的显著成效,使得湄洲岛的旅游生态正在发生质的改变,催生一波波“美丽经济”。 林细妹是莲池村的村民,她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如今生意兴隆。她说,以前游客来湄洲岛只是朝拜妈祖,没有其他游玩项目,形不成旅游辐射效应,大多渔民生活贫困;现在岛上变美了,游客都愿意“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海边踏浪,路边散步,还可以到各村庄进行乡村休闲游,这边真正成为一个旅游度假景区,渔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湄洲岛利用湄洲岛文化底蕴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共建美丽乡村活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重点打造“一村一品一景一街”,发挥宫下村,港楼村、后巷村的示范带头作用,全力提升村庄内部环境,优化旅游服务功能,把卫生环境、旅游环境、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形成了宫下朝宫街、后巷宝澜路、莲池滨海路、高朱梅花路等家庭民宿示范街,实现村美和民富的比翼双飞。

其中,莲池村滨海路的旅游风情商业街上,全街共有“湄洲人家”特色民宿68家,休闲吧10家,文化主题屋11家,文创商店12家,海上休闲垂钓平台1个,海鲜大排档21家。在这里先后举办过沙滩音乐节、风筝节、美食节等活动,有效促进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良好的旅游口碑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走进湄洲岛。据统计,仅2018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湄洲岛各景点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9.2万人次,同比增长73.76%;全岛实现旅游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68.7%。

“美丽乡村,共建共享”,在建设美丽家园中,湄洲岛始终坚持群众视角,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管委会制定出台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群众利用民房从事旅游经营,既解决了就业和增收问题,又让他们更加讲究环境卫生和文化修养,成为扮靓乡村的有力推手和示范种子。同时,培育文化细胞,鼓励支持每个村建立文艺队伍,开辟文化中心或文化广场,注重寓教于乐,奏响“做妈祖故乡文明人”的美妙旋律。岛上还建立了由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参与的妈祖义工志愿服务队,通过妈祖义工志愿活动,营造人人参与共建美丽乡村活动的氛围,推动共建活动深入开展。

济川,静待花开

济川,如这名字一般,令人有山花烂漫的联想。这个村,在2014年3月、12月接连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12月入选首批“福建省最美休闲乡村”,它是莆田市唯一一个获此三项殊荣的村。

在济川村内,自明以来的成片建筑占60%以上,建筑整体保存完好。该村常住人口7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为老年人。济川影剧院每天晚上放映莆仙戏,座无虚席。

这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早晨有鸡鸣、炊烟,暮色降临,有萤火虫相伴,俨然世外桃源。“在刚刚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那两三年,我一天能接待四五拨客人,有时候十几辆旅游车过来,家里碗不够,左邻右舍来凑。”村民林光华语中略带骄傲。但大概从2016年开始,这里渐渐没有人气了。村部旁边的那家农家乐,曾经开得很热闹,前两年关门了。林光华说:“我认为是因为这里的景点还不够吸引人,仙游菜溪有个‘飞来石’,我们这里也有一块类似的石头,如果能够开发,应该会让旅游再起色。”

村民对家乡发展有着热切愿望,实际上这两年,济川村在默默修炼“内功”,静待花开。

2015年,村里引进山东农林开发公司,打造1500亩樱花基地。“明年预计开花30%,后年就可看到满山的樱花了。”党支部书记林健华说。

2017年,按照《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景观面貌改善提升技术标准》,济川村对村部旁枪楼、拾德堂、云潭明代古厝、林宇茂故居、林连伯故居(粮仓)等6幢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精细化的修缮。

值得一提的是,在仙游县纪委的指导下,去年村里还开始建设廉政文化广场。

开发休闲农业是济川人的愿望。溪的两岸,种植黄花菜,打造一个亦花亦菜的乡村图景,无需农药,任其自然生长。“现在都提‘一村一韵’,这些是我们小时候见过的,花小钱可以提升景观,创收的项目,希望也能做起来。”前任村主任林庆说表示。(莆田文明网综合福建日报/湄洲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