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莆田:和風拂煦滿眼春 在“鄉村振興”中感受文明氣象

 近年來,莆田市致力於保護古村落、美麗鄉村的建設,一批又一批鄉村美、百姓富、可持續的美麗鄉村相繼湧現。它們以“美”為根基,孕育經濟之花,以文化為載體,積極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體系,助力鄉村振興,譜寫文明新氣象。

張洋村的23張田園“藍圖”

莆田:和風拂煦滿眼春 在“鄉村振興”中感受文明氣象

涵江區新縣鎮張洋村村民在村中水壩上休閒納涼。 範將 攝

“沒想到,當初我找人制作的23張規劃藍圖,現在慢慢地在這裡變成了田園實景。”13日,站在村裡新修的濱河綠道上,莆田市涵江區新縣鎮張洋村村民範明曙開心地說,“包括腳下的這條濱河綠道,也從藍圖變成了實景!” 張洋村支部書記範美龍說:“範明曙的23張PS圖,是田園式張洋的最早藍圖。”

範明曙原是一家知名企業莆田分公司的人事專員。長年累月的城市生活,愈發勾起他對迴歸家鄉的嚮往。2015年,美麗鄉村建設正在莆田如火如荼推進。一次偶然的出差機會,讓範明曙在返程途中毅然決定要回鄉看一看。“當時同行的同事正好有航拍機,我想用鏡頭記錄下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那日,這股強烈的願望催促著範明曙加快了回家的腳步。

範明曙和他的同事拍下了張洋村巍然屹立的田螺山、蜿蜒流淌的湘溪、碩果累累的枇杷樹、靜默不語的古橋樑,還有田間勞作的鄉親……然後,他從數十張照片裡挑選出23張,又自費2000元請人將照片製作成自己對“田園式”家鄉的理想“藍圖”。

在範明曙的“藍圖”裡,田螺山有了“名字”,湘溪邊有了綠道,古橋換了新顏,村民們在廣場上跳舞,田間稻穀結滿了穗子……“這不只是我夢中的家園,也是每一個張洋村人心中的桃花源。”範明曙的23張“藍圖”引起了在外同鄉的心靈共鳴。於是,他們決定為實現夢中的家園“做一點事”。

他們多次回到家鄉,和鎮、村幹部探討鄉村建設方案,同時,發動在外鄉親參與到家鄉建設中來。去年,張洋村成為2017中歐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的試點村,並將與上海交通大學和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結對建設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範明曙從公司辭了職,專職當起了“田園式”張洋建設的志願者。

“這是我一週來第六次回來了。”範明曙說,如今,環湘溪綠道有了,鄉親們跳舞的廣場建好了,張洋村田園綜合體規劃也有了更專業的藍圖,他想親自參與和見證,心中的桃花源一點一點實現。

鄉村振興“美麗經濟”大放異彩

莆田:和風拂煦滿眼春 在“鄉村振興”中感受文明氣象

村莊綠化景色新

美麗鄉村建設的顯著成效,使得湄洲島的旅遊生態正在發生質的改變,催生一波波“美麗經濟”。 林細妹是蓮池村的村民,她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民宿,如今生意興隆。她說,以前遊客來湄洲島只是朝拜媽祖,沒有其他遊玩項目,形不成旅遊輻射效應,大多漁民生活貧困;現在島上變美了,遊客都願意“慢下來留下來住下來”,海邊踏浪,路邊散步,還可以到各村莊進行鄉村休閒遊,這邊真正成為一個旅遊度假景區,漁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湄洲島利用湄洲島文化底蘊厚、旅遊資源豐富的優勢,將共建美麗鄉村活動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重點打造“一村一品一景一街”,發揮宮下村,港樓村、後巷村的示範帶頭作用,全力提升村莊內部環境,優化旅遊服務功能,把衛生環境、旅遊環境、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形成了宮下朝宮街、後巷寶瀾路、蓮池濱海路、高朱梅花路等家庭民宿示範街,實現村美和民富的比翼雙飛。

其中,蓮池村濱海路的旅遊風情商業街上,全街共有“湄洲人家”特色民宿68家,休閒吧10家,文化主題屋11家,文創商店12家,海上休閒垂釣平臺1個,海鮮大排檔21家。在這裡先後舉辦過沙灘音樂節、風箏節、美食節等活動,有效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良好的旅遊口碑也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走進湄洲島。據統計,僅2018年春節黃金週期間湄洲島各景點共接待境內外遊客39.2萬人次,同比增長73.76%;全島實現旅遊收入2.55億元,同比增長高達68.7%。

“美麗鄉村,共建共享”,在建設美麗家園中,湄洲島始終堅持群眾視角,宣傳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夯實美麗鄉村建設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管委會制定出臺扶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政策,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鼓勵群眾利用民房從事旅遊經營,既解決了就業和增收問題,又讓他們更加講究環境衛生和文化修養,成為扮靚鄉村的有力推手和示範種子。同時,培育文化細胞,鼓勵支持每個村建立文藝隊伍,開闢文化中心或文化廣場,注重寓教於樂,奏響“做媽祖故鄉文明人”的美妙旋律。島上還建立了由不同行業,不同人群參與的媽祖義工志願服務隊,通過媽祖義工志願活動,營造人人參與共建美麗鄉村活動的氛圍,推動共建活動深入開展。

濟川,靜待花開

濟川,如這名字一般,令人有山花爛漫的聯想。這個村,在2014年3月、12月接連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2015年12月入選首批“福建省最美休閒鄉村”,它是莆田市唯一一個獲此三項殊榮的村。

在濟川村內,自明以來的成片建築佔60%以上,建築整體保存完好。該村常住人口700多人,其中絕大部分為老年人。濟川影劇院每天晚上放映莆仙戲,座無虛席。

這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早晨有雞鳴、炊煙,暮色降臨,有螢火蟲相伴,儼然世外桃源。“在剛剛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那兩三年,我一天能接待四五撥客人,有時候十幾輛旅遊車過來,家裡碗不夠,左鄰右舍來湊。”村民林光華語中略帶驕傲。但大概從2016年開始,這裡漸漸沒有人氣了。村部旁邊的那家農家樂,曾經開得很熱鬧,前兩年關門了。林光華說:“我認為是因為這裡的景點還不夠吸引人,仙遊菜溪有個‘飛來石’,我們這裡也有一塊類似的石頭,如果能夠開發,應該會讓旅遊再起色。”

村民對家鄉發展有著熱切願望,實際上這兩年,濟川村在默默修煉“內功”,靜待花開。

2015年,村裡引進山東農林開發公司,打造1500畝櫻花基地。“明年預計開花30%,後年就可看到滿山的櫻花了。”黨支部書記林健華說。

2017年,按照《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景觀面貌改善提升技術標準》,濟川村對村部旁槍樓、拾德堂、雲潭明代古厝、林宇茂故居、林連伯故居(糧倉)等6幢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建築進行精細化的修繕。

值得一提的是,在仙遊縣紀委的指導下,去年村裡還開始建設廉政文化廣場。

開發休閒農業是濟川人的願望。溪的兩岸,種植黃花菜,打造一個亦花亦菜的鄉村圖景,無需農藥,任其自然生長。“現在都提‘一村一韻’,這些是我們小時候見過的,花小錢可以提升景觀,創收的項目,希望也能做起來。”前任村主任林慶說表示。(莆田文明網綜合福建日報/湄洲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