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你知道安徽老省會安慶的由來嗎?

安慶,別號“宜城”,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稱。2017年,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將迎來城市的盛大節日——800年華誕。我們不禁要問:800年前為什麼要建安慶城?建城之前,它是什麼樣子?新建的安慶城池是怎樣的規模?800年間,安慶城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東晉郭璞:此地宜城

你知道安徽老省會安慶的由來嗎?

安慶建城之前,這地方叫盛唐山,山的三邊環水,南是長江,西是石門湖,東邊的水就更大了,除了周邊的菱湖、蓮湖,還有更遠些的石塘湖、菜子湖等。夏天若發大水,長江與湖泊連成一體,就有“海”的意味了,城西有鎮名“海口”。從空中俯瞰盛唐山,它是大龍山前伸的一條手臂,手臂前端的手背,從集賢關一直向南,伸到江岸渡口宜城渡。

東晉之時,有一位叫郭璞的人,一路巡遊到了盛唐山。郭璞是大學問家,更是精陰陽通曆算的風水大師。他的風水看得很“大”,不僅看宅基,還看城基。那天天氣特別好,郭璞從登雲坡一路爬上來,放眼南望,江天一色,水茫茫,雲淡淡,心胸也格外開闊。於是郭璞把手朝立的地方一指,對同行者說了四個字:“此地宜城!”意思很明白,他腳下的盛唐山,更適合建一座城!而這句話,也讓安慶有了“宜城”的別稱。

郭璞說“此地宜城”,是在318年至420年之間,當時誰也沒有把它當真。800年後,1217年,安慶知府黃幹從史書中翻到了這句話,眼睛一亮,決定把它變為現實。

1217年,也就是南宋嘉定十年,安慶已經是府了,這個府不在安慶,而在百餘里外的潛山。潛山早為古皖國,安徽簡稱“皖”,也由此而來。

安慶這個名字,並不是古來就有的。北宋初年時,它的全稱是舒州同安郡團練,後來升為防禦。團練和防禦都是管理地方軍事的設置,對外相稱,把後邊的綴語給省了,就叫舒州同安郡。北宋政和元年(1115),同安郡防禦升級為軍,名字也改為“德慶”,稱為舒州德慶軍。軍在北宋時期,是4類州級行政區之一,其中管轄縣區的稱為“州”,相對發達的城市便設“府”,重要經濟產地另設“監”,“軍”則設在軍事要地和邊界地區。32年後,南宋紹興十七年,廣東康州改設為府,取名也為德慶。兩個地名不能重複,而府的設置,又比軍略大一點,於是舒州德慶軍只好拱手相讓。

那改什麼名呢?地方賢達建議,取舊名同安之“安”與德慶之“慶”,組合新名“安慶”。寓意也很好,平安吉慶,至少討一個口彩。於是,“安慶”一名正式啟用。這一年,是公元1147年。

此後不久,有一位重要人物出任安慶軍節度使,他就是後來的宋寧宗趙擴。1195年,趙擴即位。做了皇帝的趙擴,心裡一高興,想到了他的發祥地安慶。於是,一紙令下,安慶的設置,便由“軍”升為了“府”。

安慶府在潛山很好,為什麼要搬到安慶?府治搬遷,工程浩大,又勞民,又傷財,做得好便罷,做得不好,頂頭上司罵,老百姓也罵。但黃幹無所畏懼,因為他是心中裝著百姓安危的好官。史書記載,當時戰事吃緊,金人已經打到河南光州一帶,如果繼續往南,安慶府就有淪陷可能。因此,民心惶惶。作為地方最高長官,黃幹心急如焚,唯一對策,就是以退為攻,另選新址建城。

“朱氏門人”:先斬後奏

黃幹是朱熹的高徒。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後中國最傑出的儒學大師。朱熹對黃幹寄予厚愛,並把二女兒許他為妻。自然,黃幹也沒有辜負老師的一片心意,他做出的成績,最後載於二十五史之一的《宋史》。作為“朱氏門人”入選《宋史》的黃幹,內容之一,就是築安慶新城。

你知道安徽老省會安慶的由來嗎?

黃幹為什麼要選盛唐山築安慶城?因為盛唐山與潛山相隔不遠,且地理位置獨特。順皖河而下,向南抵至入江口,河東岸便是盛唐山。史書概括:“北負大龍山,東阻湖,西限河,南瞰大江。”進可攻,退可守,真正兵敗,長江還是一條逃生之路。

黃幹到盛唐山進行了詳實考察,最終圈定以盛唐山為中心,向北,向東,向西,利用起伏丘陵地勢,依山而建城牆。為什麼要這樣做?可以借山體的斜度與高度,或在外側壘砌城牆,或山頂加築城牆,達到省時、省工、省料的目的。

新築城池是要報朝廷批准的。此時南宋京城在臨安。於是,連夜寫好奏摺,派人馬不停蹄送往臨安。但此時,金人南侵消息不斷傳來,且離安慶越來越近。而安慶,雖與臨安不遠,但一來一回,沒有十天半個月是不可能的。於是,黃幹當機立斷,不等朝廷批覆,先動手幹起來。先斬後奏與丟失城池,兩者相比,後者的罪責更大。

安慶城正式動工修築,時間是南宋嘉定十年四月,公曆1217年5月中旬。此時安慶的天氣,已經有一些熱,參與築城的民工,基本都是赤膊著上身幹活,這其中,也包括黃幹本人。

黃幹參加築城,是真刀實槍地幹,絕不是繡花枕頭。為什麼?因為黃幹是細心人,他不僅要算計需多少材料,多少工費,還要算計整個工程的進度。時間對於他,是第一位的。黃幹是讀書人,讀書人有讀書人的笨辦法,他將城池工程分為12段,自己帶人先集中修築一段,然後根據費時費工情況,將其餘11段分發給下屬官員。

這些,《宋史·黃幹》中都有記載。

知府築城:九里十三步

黃幹築城用工十分科學,雖說總共動用了2萬兵與民,但真正上工地的,只有5000人左右,每3個月輪一次崗。夏季築城,熱、累,黃幹也不要求強幹,每天安排午休一小時,每月則安排休息6天,雖輪休但不空崗,類似工廠三班倒制。即便秋涼,這種福利還保留有一半。

這期間,最累的當然還是知府黃幹本人:安慶府的大事小事,他必須管;有人到衙門敲鼓打官司,他必須受理;上面來人下面來人,該他出面的還要出面;夏秋兩季,病害易發,還要與僚佐討論防治之策;築城進展如何,出現問題怎麼解決,更少不了他。最關鍵的,再忙再累,也不能鬆懈教育,所以,晚間稍有空閒,還要去書院講論經史。

就這樣,前前後後大幹了8個月,到1218年春節的時候,整個修築基本完工,安慶城自此正式出現在中國版圖之上。新建成的安慶城,南至宜城渡,北至柏子橋,西到萬松山,東到石家塘,有四方之形。地方史籍稱之為“九里十三步”。

必須敬佩知府黃乾的遠大目光,由他規劃出的安慶城市版圖,整整延續了700餘年,到1920年,才有小範圍的改變。

黃幹築好安慶城後不久,便調離安慶。他的後任者,因為局勢動亂,並沒有把府治固定在安慶城。直到南宋景定元年三月(1260)春,沿江制置使馬光祖,才決定啟用新城。之間43年,風風雨雨,安慶城池自然破敗不堪,於是馬光祖又組織人力、財力進行了復築。史書記載,新城“周十三里,高二丈,趾廣七尺,頂半之。”

從史書資料推測,當時的安慶,是依靠長江渡口發展起來的一個小鎮子,或叫盛唐灣,或叫宜城渡,街市不大,但仍有南北縱向和東西橫向各一條街,最繁華處,就是兩條街相交的十字街口。這個十字街口後還有保留,具體位置,就是東西大二郞巷與國貨街,南北四牌樓和大南門街的交匯處。但十字街並不位於盛唐山山頂,而是山頂往北大約百餘米。真正的山頂,在大南門街中段,登雲坡、插燭巷、胭脂巷的交匯處。史載安慶城建於“盛唐灣宜城渡之陰”,指的就是盛唐山的北面,因為日照相對南面較少,所以稱“陰”,反之,則稱為“陽”。

古代建城,最重要的標誌就是城牆,但光有城牆還不行,還必須要有城門。城門並不是一天到晚打開的,而是晨啟暮閉,到晚上就要把城門關起來。有城牆有城門還不行,安全係數太差,外侵之敵架個雲梯,就從城牆上攻進來了。因此,圍著城牆,還必須挖有壕溝相隔,也就是護城河。過河就要架橋,但這橋又不能固定,必須放能落,收能起,方便自如。也有好聽的名字,叫吊橋。所以,安慶城建好之後,進城便有些複雜,要等到規定時間,吊橋放下來,城門打開了,才能進去。如果是特殊時期,可能還要被盤查身份證明什麼的。

規模與設置:鼎盛高峰

安慶最初的城門有幾座呢?6座。東:樅陽門;南:盛唐門;東南:康濟門;西:正觀門;北:集賢門;西北:萬觀門。6座老城門中,壽命最短的是西北萬觀門。萬觀門大致方位,在老四方城與縣門口兩街交界處。過去四方城街,位於老城西北的山頂之上,地形險要。登城樓遠望,西城外的風景,以及遠處長江,盡收眼底。取“萬觀”之名,十分貼切。但元末時,因春夏連年暴雨,造成山體滑坡,城牆也隨之潰塌。而這一階段,安慶城戰事紛亂,守城壓力特別大。因此,守帥餘闕在加築這一段城牆時,出於防守需要,將萬觀門封為死門。

樅陽門並不是安慶城的正東門,應該是城東南門。“樅”是一條水,在安慶的東邊,《清史稿》載,桐城“孔城河與東南長河、白兔河俱入練潭河,至樅陽入江。”這裡的“陽”,應作樅水之“南”理解。樅陽門以此而名。樅陽門在城東,靠江。順長江往西走,不遠就是康濟門。安慶城向南的城門有兩座,康濟門是其一,按其位置,為東南之門。因為不是正南門,所以在民間,都把它稱為小南門。康濟門“江國風清”城額為乾隆皇帝親題。

老城真正的正南門,也就是大南門,因位於盛唐山陽,取名盛唐門。但後來嫌名字不氣派,就把它改了,叫“鎮海門”。安慶最初的西門,位於玉琳路中段,進城門後的大街,叫西門內正大街。西門是它的小名,它的大名,叫正觀門。過去,周邊六邑來安慶府,多走皖河水路,大新橋碼頭下岸,徑直一條路,最後由正觀門進城。

安慶的北門叫集賢門,位於北正街中段。北門叫集賢門,是陸路進安慶的主要城門,出城向北,過去是古驛道,由此不改向,可以直達京城。

曾國藩克復安慶後,也對安慶城池做了一定改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蘇家巷北頭老城牆處起,向西南方向至江岸,又添築了一道月城。月城一北一南分別開有二門,北為玉虹門,南為金保門。至此,安慶共有7大城門。

作為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古城池,安慶的規模與設置,也達到它歷史上的鼎盛高峰。

兩段古城牆:殘損記憶

安慶城池拆除,起於20世紀初。

清光緒末年,曾國藩的女婿聶緝槼任安徽巡撫,應城西商家要求,在金保門南端城牆開了個門,取名“同安”。由金保門與同安門出耳城,一通往前街,一通往後街,至今格局未變,只是城門不再。

民國後,1920年代,安慶大規模興建公共設施,菱湖公園就是其一。菱湖公園西,又創辦有安徽法政專門學校(後為安徽大學)。此時,700餘年老城牆,無疑是阻隔城內外交流的障礙。由此,在社會各界呼籲下,市政在城牆東北段新闢豁口,呼之為菱湖門,又稱建設門。因位置在東,比樅陽門小,故民間喊作小東門。建設門進城,通往錫麟街的小街,也由此名小東門街。

1930年,安慶作為安徽老省城,迎來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體育盛會,這就是由皖、贛、湘、鄂及武漢市聯辦的第四屆華中運動會。為辦好盛會,安徽省政府在城東森林公園東新建安徽省立公共體育場。又自石家塘至森林公園,突擊修建了一條路,取“華中運動會”之意,叫華中路。華中路向西抵至老城牆,破豁口與石家塘連成一體。再往西,南折,與孝肅路相連。這個豁口,民間稱之為小柵子。

小柵子是相對大柵子而言的。大柵子,位於小柵子與樅陽門之間。在清道光《懷寧縣誌》城郭街衢圖上,大柵子為水關,有門洞,無城樓。顧名思義,此處為城池排水之口。安慶位於丘陵,老城牆多依山而建,唯一平緩低凹處,就是水關一帶。因此城區積水,多由此排向城外,流入菱湖。1929年秋,安慶開通至高河客車,汽車總站設在樅陽門外。依老城牆修建公路,為安合路。由此,市政城內新闢新市路,於水關處破城牆,與城外安合路進行對接。破城牆處,修有門樓,呼之為大柵子。隨時代發展,大柵子後來居上,成為老城向外的主要通道。

老城真正北向豁口,破於1930年代初。當時雙井街已基本形成,街西是黃家操場(省公共體育場),街東是六邑聯立中學,城牆之外,則是省立安徽大學。一牆之隔,多有不便。於是,就有了自發的破城行動。因是民間行為,此豁口無法與大、小柵子相比。到1947年,市政再次翻修雙井街,工程南自孝肅路起,包括局東街、雙井街、財政街,最後破老城牆,與安合路連接。

你知道安徽老省會安慶的由來嗎?

破城與毀城,本質不同,前者只是尋找一條通道,而後者,則是毀滅性拆除。解放之後,1950年代初,毀城是作為一場運動來進行的。先是拆除城樓,城東城西,老城門新城門,都不留情面拆得乾乾淨淨。城樓拆了之後,又開始拆除城牆,整段整段,大規模地拆除。拆下的古城磚,或拿去蓋了房子,或敲碎後做了鋪路石。1980年代末老城改造,殘存的一些老城牆,又被“改造”到不留任何痕跡。

值得欣慰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安慶還保留有一新一舊兩段古城牆。一段在玉虹街,一段為安慶監獄的後圍牆。雖是殘影,但有總比沒有強,至少還可以從中體會800年“城”的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