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戰場上,彈盡糧絕時,為何西方大多會投降,東方大多同歸於盡?

用戶63629189933


這個主要是雙方文化的問題,而且這也不是絕對的。東方軍隊中投降的並不少見,而西方軍隊中同樣有死戰到最後一刻的。

在東方國家中,大多數國家都有很強的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而且很多時候的戰爭都是關係到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於是出現了很多死戰到底的情況。比如面對蒙古軍隊的進攻,南宋的很多人直接選擇了自殺或者做必敗的最後一擊。

而在西方國家中,在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候,其對國家等這些觀念的認同並不是很強。歐洲大陸上曾經遍佈各種小國,很多王公貴族之間不斷征戰,今天是敵人明天就是朋友,而當時很多軍人、騎士等,都是被僱傭去打仗的,因此也沒必要為了一個主人而死戰到底。

到了後來,西方人對國家的認同感也越來越高,但是當時很多底層人民對國家高層並不認同,比如一戰中法軍士兵被像羔羊一樣被軍官送往戰場做無謂的犧牲,就險些導致了兵變,但是這些軍人還是愛國的。

而在二戰中,就不乏死戰到底的西方軍人。比如美軍101師,在巴斯托涅面對德軍優勢兵力的包圍,毅然拼命抵抗,最終堅持到了援軍到來,當然,其中也有戰鬥意志強悍和紀律嚴明的作用。


用戶5770541302


有網友問:戰場上彈盡糧絕時,為何西方大多會投降,東方大多同歸於盡?其實這個說法,首先是不正確的。在西方也有很多打到最後時刻的部隊。在東方也有還沒有打光彈藥,就舉手投降的戰例。

這就好像英國曆史學家艾伯特.西頓所說的那樣:大俄羅斯人的明顯特點是頑固、狡猾、精力充沛。他們所在地區氣候惡劣,土地貧瘠,再加上亞洲人的入侵和韃靼人的統治,可能還大量混入了芬蘭人的血統,所有這些,使這個民族具有自己的特點。大俄羅斯人確實勇敢,不屈不撓,他們通常都很愛國,深深熱愛自己的家鄉。

所有俄國人都難以揣測,脾氣容易產生急劇變化。這種性格反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戰方式上。有時部隊非常頑強地進行殊死的戰鬥,有時則自暴自棄,溜之大吉。

大俄羅斯人比其他東歐和西歐的斯拉夫民族(波蘭人除外)都更有天賦的軍人性格。很難說他們比小亞細亞的土耳其人強,或者比芬蘭人、芬蘭血統瑞典人和德國人劣。這種估計完全基於單個人的特性,而沒有考慮領導、訓練和裝備的作用。

也沒有考慮對蘇聯軍人家庭成員生命的嚴重威脅,更沒有考慮督戰隊手槍所產生的作用。這些督戰隊的手槍可以確保士兵從麻木不仁和低沉的情緒中甦醒過來,並注入驚人的活力和戰鬥力。

能不能戰鬥到最後時刻,完全要看,控制力,組織力,信仰,鼓動能力,還有對家人安全的威脅程度,與是西方軍隊,還是東方軍隊無關。比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在所有戰場,基本上都是一觸即潰,英軍的傷亡基本都在二位數以下。

但是在鎮江,英軍投入了整個第一次鴉片戰爭最大兵力,7000人,但是卻遭到了整個鴉片戰爭最頑強的抵抗和最大傷亡損失。1700名八旗軍與7000英軍血戰,並且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唯一敢於與英軍白刃戰的部隊,此戰,英國傷亡172人,等於整個鴉片戰爭其他戰場,比如虎門,廣州,定海,廈門和吳淞等戰鬥,英軍傷亡的總和。

這是因為,這些八旗軍的家人就在城內,他們必須為了保護家人的安全,戰鬥到最後一刻。在抗戰當中的衡陽會戰,第10軍的4個師,可以戰鬥到只剩下1.3萬重傷員,做到了打到最後一個人。

是因為,第10軍的控制力和組織力超強,所有軍官都是有戰鬥經驗,並且堅信抗戰勝利的黃埔學生,大部分士兵都是有戰場經驗的老兵。而且軍紀非常嚴酷,這些就是,第10軍可以在衡陽大戰日軍47天,抗戰其他很多防禦戰,守軍卻快速崩潰的原因。


深度軍事


這是東西方思想境界不同導致的。

先說中國,古人有一種生死看淡不服就乾的性格。

古代中國人跟現代中國人不太一樣,他們性格暴烈如火,動不動就拔劍拼命,這就是李雲龍所說的亮劍精神。

就拿溫軟如玉的江浙一帶來說,班固曾經這樣形容當地人:

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你能想象到江南的漢子動不動就拔劍拼命的情景嗎,但是先秦兩漢時期,這是常事!

有時候古人拔劍不是為了和對手戰鬥,而是基於自己的羞恥之心無顏苟活於世。比如戰國時期孟嘗君家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孟嘗君家裡養了很多門客,他和門客們吃的都是一樣的盒飯。一天由於光線太暗,看不清飯菜,一個新來的門客以為自己吃的和別人不一樣,就大吵大鬧。這時孟嘗君把自己的盒飯端過來給他看,原來大家吃的都一樣。這位門客知道錯怪了孟嘗君羞愧的拔劍自刎而死。

中國人這種性如烈火的性格,強烈的羞恥之心,逐漸演化為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精神,而這種精神在軍中的體現最為透徹。於是,中國人就形成了彈盡糧絕的時候,在戰場上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習慣。誰要不這麼做,就會被人看不起!隨著中華文化對周邊的輻射,這一習慣也影響到了周邊國家,其中領會最深的就是一衣帶水的Japan。

再看西方,西方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地區。人們的文化背景不一樣,導致思想千差萬別。在西方也有和中國人類似性格的民族,比如斯巴達人。這是一個戰鬥民族,除了種地,就是在訓練,隨時準備和人幹仗。斯巴達人作戰只知奮勇向前死而後已,膽小鬼是會被所有人恥笑的。著名的斯巴達300勇士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溫泉關之戰結束後,兩名倖存者被所有看不起,連他們的家人都抬不起頭來。於是,兩人慷慨赴死,即便這樣也沒有得到烈士的待遇。

西方人打不過就投降的性格成為主流發生於中世紀時期。那時候歐洲分成無數城邦,領主們互相通婚導致關係錯綜複雜,發生衝突的原因以搶家產、情敵決鬥這樣的私人恩怨為主,和黑幫火併差不多。

所以,打不過投降,投降後交贖金成了很自然的事。


歷史風暴


這是由東西方軍事文化差異造成的,東方軍事文化重義而輕利,西方則重利而輕義。



首先,就國家層面而言。東方國度對待戰爭的根本看法,側重於戰爭的正義性與否,不僅力求做到國家師出有名,而且軍隊也往往以正義之師的形象示人。古代東方軍隊每臨出征之前,都要舉行祭祀和占卜儀式,其目的無非是以宗教神秘色彩來強化自己替天行道的正義性。相反,西方國家則從不在道義問題上作過多糾纏,他們歷來信奉“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其次,就個人層面而言。東方國家要求軍人不僅要胸懷民族大義,更要做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古往今來,那些在戰爭中戰敗陣亡的軍人,一律都被尊崇為英雄,卻從不追究其是否存在指揮失當、盲目硬拼等過錯;相反,對那些被俘或投降的軍人,則一律被指責為背信棄義的變節者,根本不考慮其在戰場上的真實處境。與東方國家相比,西方軍隊更加尊重軍人的個體利益,軍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契約精神:軍人既依法享有保衛祖國的權利和義務,在戰鬥失敗、保衛祖國的權利和義務無法履行的情況下,軍人也有權選擇是否向敵方投降。


慕什塔戈


核心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西方文化尊重個體生命!成功是偶然的,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失敗是必然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結果受太多因素影響,個人或團隊的努力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所以在戰爭中,將士們只要盡力了,都是英雄,至於結果並不重要,屬於過程導向。

東方文化結果導向,成王敗寇!壞人做了一件好事,叫天性未泯!叫浪子回頭金不換!好人做了一件壞事,叫終於露出了狐狸尾巴,之前的行為都是偽裝的!

歷史上西方人口一直比較少,人作為社會的主要資源,保存有生力量更為重要。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東方人口太多,用“家國天下”來管理民眾,要求民眾奉獻!個人是國家的一部分,要為國家而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至死方休。因為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家,就沒有個人。

所以西方人戰敗後投降了,也可以驕傲的活著;但東方人失敗了,只有死路一條,活著也會遭受無數的羞辱,生不如死。相對來說,戰死沙場,還可以為國、為家族爭光,但活著就要忍受自己、家族等恥辱,包袱太重。所以東方人多選擇同歸於盡。


師說歷史


這是西方人和東方人對待戰爭的觀念不同,西方人參加的大部分是利益戰爭,東方人參加的是衛國戰爭,基本上跟國家民族安危有關。

中世紀時候的西方國家和國家之間是不殺俘虜的,都是拿到市場上去販賣,如果是貴族,那麼會被贖回去的。

俘虜對他們來說就是錢,而普通士兵其實大部分也就是跟隨領主出征的奴隸,反正在哪裡都是做奴隸,投降也就是繼續做奴隸,對這些士兵來說,沒必要非要死。

中世紀的時候,西方在基督教文明的覆蓋下,說是一個國家,其實都是基督教文明下的領主,領土是領主的私有財產,保護領土是領主的責任,在管理上也採取分封制,大領主封小領主,而國家軍隊就是無數的小領主組成,家主帶上自己的私軍隊,一起出徵,那時候西方世界中,能成為“騎士”的都是貴族,這個跟我們春秋戰國很像。

由於西方保留了這個文化,再加上西方參加的很多戰爭都是利益戰爭,而現在當兵又只是一種職責,沒必要丟掉性命。

西方人一直也很善待俘虜,不過在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他們只是善待白人基督教徒,這是基督教的文明造就的文化,在以前基督教也是很恐怖的,殺異教徒和野蠻人從不手軟,這個文化深入他們骨子裡,現在依然如此,只不過現在做法隱藏的比較深、手段比較隱蔽,原因是他們人口少。

而東方國家如果不是關係到民主的生死存亡,或者對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脅,一般不會發動戰爭、參加戰爭,一旦到了戰爭發生的時候,都是要拼命的時候。


一號風手


“一個要人民為她去死的國家,還是早一點滅亡的好!”

這是2005年8月15號,日本NHK在東京街頭採訪日本年輕人對“終戰紀念日”的想法時,一個日本年輕人所說的話!

這話有毛病嗎?

人類文明的進步程度,必然改變人們的傳統認知,如果站在“人權與主權”基礎上來理解國家與人民之間的捆綁關係,這話沒問題,因為:國家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護所有國民安全,我會為你而活,而不會為你去死!



這麼說又不對了!因為這明顯不符合“愛國主義”的奉獻精神,並且又會陷入“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激烈思辯,

領地意識促進了國家的形成,而人類從骨子裡就存在的侵略基因,軍隊的應運而生就成了必然,這種基本框架對東西方來說都一樣,

但古代東方由於地理條件的優勢,小農經濟就可以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小農經濟的基本條件就是土地,失去土地,就意味著失去一切,為了保住賴以生存的土地,原始的抗爭意識就存在於每個人的骨髓深處,

但最渴望擁有土地的並不是人民而是統治階級,如果想讓統治基礎更加地堅實與持久,開疆拓土就成了必然,為了讓民眾心甘情願地為其服務,統治者不惜將先賢們優秀的思想成果,經過“特殊處理與加工”,用科舉制和八股文對民眾進行強化訓練,將“家”與“國”的概念統一起來加以灌輸,牢牢把控了民眾對國家的基本概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忠君思想,自然是最高尚的道德境界,“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豪邁,就成了古代軍人的最高榮譽!


古代歐洲大陸也是紛爭不斷,所不同的是,由於歐洲險峻的山脈結構,嚴寒的氣候與海洋環境,決定了古代歐洲人不可能擁有自給自足的原始生存模式,要想活著,就必須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由此催生了海盜文化的盛行,而“強盜邏輯”的基本特徵,往往只注重對資源的掠奪,反而忽略了土地的重要性,領地意識也僅限於城邦的層面,戰爭形式更多的是攻城與守城,大規模的正面對沖實際上並不多,傷亡也並不大,眾所周知,人口是構成國家的基礎,而城邦國恰恰匱乏的就是人口,“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此,城邦領主往往不敢拿有限的人口去對賭城邦的命運,

“歐洲理性哲學”啟蒙思想的誕生,讓歐洲人重新思考了人民,國家,政府與民族之間的關係,並賦予了其新的國家概念,從中世紀以後,“生命高於一切”的理念就被深入到了戰爭的實踐當中,用愛因斯坦的名言來解釋,也許就是:國家是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為了國家而生存!


任何一場戰爭,都需要一套高尚的理論來支撐戰士的戰鬥精神,不管是冷兵器時代的封建道德,還是高科技時代的人文思想,東方戰場都習慣於用“家國情懷”來鼓舞鬥志,保國就是保家的緊迫感,強化了戰士的拼命精神,西方通常則用採用“正義公理與未來”的宏大理想來激勵戰士,但烏托邦式的理想並不能克服人類對死亡與生俱來的恐懼,投降就成了最自然不過的事了!

所不同的是,東方認為所有的“貪生怕死”都應該被鄙視,但西方人認為“因為力竭而投降”,並不是恥辱!這也是東方戰場上王銘章將軍整團的殉國,而歐洲戰場上如保盧斯將軍整師的投降,,,

但是在戰爭的實踐過程中,不管是東方的“以身殉國”,還是西方的“力竭投降”,面對生與死的考驗,沒有哪條真理是顛覆不破的,在一戰和二戰中,幾乎所有的參戰國軍隊,都有“死守陣地”與“棄城而逃”的現象發生,


實際上,自從二戰結束之後,所有的戰爭都從“領地意識”降級也“資源掠奪”,戰爭的目的不同,烈度也隨之下降,全球文明的升級和軍事科技的提高,讓東西方的戰爭理念也更加接近,應對戰爭的態度也更加趨於理性,軍隊的職業化和對武器裝備的信賴,都讓每個軍事大國更加註重對戰士生命的保護!國際規則的完善,給每個國家提供了更多解決爭端的方法,戰爭就成了最後的備選,從根本上避免了戰士不必要的流血犧牲,這種良性態勢如果能夠繼續保持,也許就能真正實現老子的訓誡:“兵者,兇器也,非聖賢不得已而用之!”

冷兵器TILLLINDEMANN


這個應該從戰爭的起源說起,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戰爭文化!在古代中國,打仗是人民的戰爭,基本上是整個部落的人在跟另外一個部落打仗,都是自己為自己打仗,大家都很拼命。而且也沒有投降的說法,投降就代表背叛自己的部落自己的族人。

而歐洲世界就不一樣了!雖然在早期時候他們也是跟東方一樣,部落間的打仗很拼命,比如,羅馬帝國以前時代。但是到了後期,他們就引入了僱傭軍制度。有一些專門為打仗而生的民族,也就是後來的稱呼戰鬥民族。僱傭軍受僱主僱傭打仗,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只要誰出錢他們就幫誰打仗。這些人打仗不怕死,但是絕對不會做毫無意義的死亡。比如,彈盡糧絕的時候,他們肯定不會跟敵人同歸於盡的,沒人會賺這種沒命花的錢。所以,就形成了一個傳統,僱傭部隊作戰,打到彈盡糧絕便是履行合同結束的時候,僱傭軍可以在這種情況下撤離戰場或者投降對方。而戰勝方在俘虜這些僱傭軍士兵之後,可以在下一場戰爭中僱傭他們為自己打仗,但是馬上不能反過來對僱主作戰,會失去信譽的。這是戰爭中不成文的規則!西方戰爭文化在經過兩千多年的演化以後,逐漸變成是所有戰士都遵循這一法則。

而東方由於沒有那麼惡劣的氣候環境,一直沒有出現職業戰鬥民族,自然也就不會出現類似的民族文化。直到三國時期才有諸葛亮僱傭少數民族武裝打仗。但是這種僱傭軍跟歐洲的僱傭軍性質又完全不一樣。


優己


古代戰爭不是這樣的!就近代戰爭而言,我們總是處在敵強我弱的狀況下,非要跟敵人死磕,最大限度的消耗敵人,才有支撐下去,戰勝敵人的一線希望。所以,每次戰鬥,明明沒有勝利的可能,也必須不惜犧牲自己(否則,當了俘虜就再也沒有戰鬥力可言了),殺傷敵人,為後繼部隊以及後繼戰鬥創造更大的勝利可能。


jordan25


這事兒,和文化有關,文化又和生存環境有關,生存環境又和地理有關。挺裝X的吧?且聽慢慢道來。

先說中國吧!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是黃河流域,此地氣候溫和,適合人類繁衍生息,人口增漲較快。為養活更多的人口,人類從狩獵很快的向農耕發展(當然這個很快是相對於其它民族),農耕收成的穩定性,和儲藏週期長,又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當人口達到糧食收益的上限,才會引起擴張性的戰爭。古代戰爭,人口多的一方獲勝是大多數,中原文明獲勝後,又在新領地推進農耕文明,開荒種地,人口又高速增長,華夏民族人口也越來越多。至秦統一六國,破百越,適合農耕的地域幾乎全部納入版圖。東、南方向己達海洋,西面是無法翻越的青藏高原和茫茫戈壁,北面是草原和極冷的原始森林。所以秦以後的戰爭,基本上就是在這區域內的內戰了。



這塊土地上,週而復始地發生戰爭,起因有各種各樣,其實內在的核心原因,大部份是因為以當時的生產力養活不了當時的人口了。往往是一場天災,饑民遍地,起而造反,諸侯平叛,新世族消滅老世族,人口在戰爭中被大量消耗,糧食產量又適應了人口,又發展人口,增漲至下一個臨界點,再爆發消耗人口。北方遊牧民族也是一樣,一場雪災,沒吃的了,就進中原搶。遇上中原王朝沒到週期臨界點,死點人回去了,如遇臨界點,一通大殺戮,幫助中原人口損耗,之後還是會被趕回去。

農耕文明比遊牧、狩獵都能養活更多的人,所以中國很早的戰爭規模就遠遠大於歐洲了。當歐洲還幾百幾千人一場戰爭時,中國己動不動幾十萬上百萬逐鹿中原了。

人口眾多的戰爭,打仗時就不太在乎對人口的掠奪,而在意對地盤的掠奪,打仗如果敗了,大部份也難有保命的機會,屠城在中國古代戰爭中並不少見,那自然文化中會宣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會鄙視為生存而放棄戰鬥的人,會用很多實例證明,投降也沒好下場。敵人饒不了你,自己人也饒不了你,還饒不了你的家人,你的子孫。頌揚的是不怕犧牲,捨身取義的英雄。

西方文明發源地是歐洲。歐洲平均緯度高於中國,進入農耕文明晚於中國很多,人口繁洐遠低於中國,雖然也避不開人口與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規律,但矛盾遠不如中國尖銳。戰爭的掠奪不止於土地,也需要原來土地上的人口,否則佔了地也只能荒著,只有消耗而沒有收益,這樣的戰爭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打輸了就投降,成了勝敗雙方都希望的事,勝者有奴役的對象,敗者有東山再起的基礎。歐洲太小,國與國之間的通婚,幾乎讓歐洲上層統治階層都是親戚,殺家滅族的事也很少發生。當蒙古鐵騎帶著東方戰爭觀念殺至歐洲時,讓整個歐洲顫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