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報警並非兒戲,報假警的後果瞭解一下

報警並非兒戲,報假警的後果瞭解一下

昌邑檢察

尚德 崇法 求實 為民

關注

假如自己的人身安全或者財產安全遭遇了侵犯,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打110向警察求助,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他們在並沒有遭遇侵犯的情況下,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編一個故事去報假警。

案例一:氣不過

近日,貴州警方接到一條報警信息,某女子自稱在路上遭遇了暴力搶劫,自己戴的一條項鍊被搶走,還被人打了耳光。警方迅速出警,在調取行車記錄儀時卻發現,現場情況與女子所說並不相符,事發時,兩人只是發生口角,並未出現女子所說的被打耳光和項鍊被搶的現象。後來女子承認,是自己氣不過,才給前夫打電話,前夫就給自己支招,讓自己說是項鍊被搶。

报警并非儿戏,报假警的后果了解一下

感覺這位前夫可以去參選中國好前夫了......

最終,該女子因報假警浪費國家資源,被處以行政拘留5天的處罰。

案例二:情感糾紛

男子萬某因與妻子吵架,憤而離家出走入住某酒店,入住時與酒店工作人員發生爭吵,心裡氣不過就打電話報警,聲稱該酒店有賣淫嫖娼行為。處警民警到達現場後,對被舉報酒店進行反覆勘探,並未發現有違法活動跡象,並且,萬某口中的“1932”房間也子虛烏有。在民警聯繫萬某後,萬某閃爍其詞,於是民警懷疑其存在報假警的可能,將萬某與酒店負責人一併帶回派出所進行進一步調查,萬某羞愧萬分,承認了慌報警情的事實。

报警并非儿戏,报假警的后果了解一下

案例三:與人打賭

為了贏得100元錢,張某6次撥打報警電話,聲稱其將自己的父母殺害。民警立即趕赴案發現場,經調查發現,殺人“嫌犯”張某竟是與老同學打賭而報的假警。

報警並非兒戲

報假警更是法律不允許的行為

相關法律法規瞭解一下

报警并非儿戏,报假警的后果了解一下报警并非儿戏,报假警的后果了解一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佈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报警并非儿戏,报假警的后果了解一下

檢察君有話說

許多人將報警視為兒戲,在他們的想象中,報警不過是打個電話的事兒,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的每一次兒戲,每一次慌報警情,都是在與真正的受害者搶奪救助資源,在這背後,是一次又一次的警力出動,是一次又一次的國家資源被戲弄,被浪費。

法律懲治惡人,但法律也約束著、規範著每一個公民的日常行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的保障,如果只是因為自己一時的頭腦發熱而做出破壞規則、觸犯法律的事,那麼必然要受到相應的懲罰。

製作 | 新媒體工作室郭欣

圖片源自網絡

报警并非儿戏,报假警的后果了解一下

長按關注昌邑檢察

报警并非儿戏,报假警的后果了解一下

用每一篇推送

為您傳遞法律的溫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