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萬里長江第三十七鎮——武漢,九省通衢的百湖之市,6000年江城

萬里長江第三十七鎮——武漢,九省通衢的百湖之市,6000年江城

武漢,也稱“江城”,因為它自古就是長江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在武漢市中心匯入長江,武漢也是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素有“九省通衢”之稱。因為武漢特殊的位置,而且城市規模也確實挺大的,老張用一期來分享武漢的前世今生是完全不夠的,所以我要用三期來帶大家認識武漢,瞭解武漢。

萬里長江第三十七鎮——武漢,九省通衢的百湖之市,6000年江城

“武漢三鎮”的由來

今天先來認識武漢的歷史。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荊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到三國時期的孫權東吳政權,這裡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歷來都是中國南方地區的軍事重鎮和商業重鎮。尤其從清朝末年開始武漢工業的興起和經濟發展使它成為了近代中國的經濟中心,更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萬里長江第三十七鎮——武漢,九省通衢的百湖之市,6000年江城

武漢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的東湖放鷹臺遺址就是那個時期的人類活動遺蹟,其中發現了含有稻殼的紅燒土,還有生活生產工具如:石斧、石錛、魚叉等等。黃陂境內的張西灣遺址則是四千三百多年前的人類生活遺存。盤龍城遺址的商朝方國宮城距今超過三千五百年,這些重要遺蹟見證了武漢六千年歷史的悠悠歲月。

萬里長江第三十七鎮——武漢,九省通衢的百湖之市,6000年江城

我們都知道武漢是由三大塊組成,即武昌、漢口和漢陽,俗稱“武漢三鎮”。這三座鎮是因為武漢的獨特地理構造而形成,長江和漢江把武漢切割成為“Y”字型的三大塊,因此才有了隔江鼎立的武漢三鎮的格局。武漢市區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濱江濱湖的生態環境加上武漢境內大大小小的一百多個湖泊,武漢也就有了“百湖之市”的稱號。

萬里長江第三十七鎮——武漢,九省通衢的百湖之市,6000年江城

而武漢三鎮的三個名稱由來則始於隋唐時期,武漢的地方建制開始於西漢年間,當時是屬於江夏郡的沙羨縣。三國時期荊州牧劉表派黃祖任江夏太守,郡治設在今天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也是武漢已知的最早的城堡。隋朝時在武漢地區設立江夏縣和漢陽縣,縣治分別就是武昌和漢陽,也是武昌、漢陽的名稱最早的叫法。

萬里長江第三十七鎮——武漢,九省通衢的百湖之市,6000年江城

到了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大一統王朝,當時的江夏和漢陽就成長為了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也就是州府所在地。而武漢稱為“江城”就是始於唐朝,詩仙李白有詩云“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此奠定了武漢重要的歷史地位。

萬里長江第三十七鎮——武漢,九省通衢的百湖之市,6000年江城

兩宋時期武昌仍屬鄂州,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曾駐防鄂州,也就是今天的武昌長達八年時間,以此為基地帶兵北伐,直至最後被召回遇難。武漢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則是在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首府。

萬里長江第三十七鎮——武漢,九省通衢的百湖之市,6000年江城

明朝以後的武漢就更加輝煌了,朱元璋分封他的第六個兒子朱楨到武昌做楚王。從成化年間漢江改道從龜山以北匯入長江,到嘉靖年間在漢江新河道北岸形成了新興的漢口鎮,也就是到這個時期,歷史上真正的湊齊了“武漢三鎮”。明末清初的漢口更是和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並稱天下“四大名鎮”,譽為“楚中第一繁盛”,那個時候就有了“九省通衢”之美譽。

萬里長江第三十七鎮——武漢,九省通衢的百湖之市,6000年江城

可見漢口曾經在發展上是後來居上超過武昌和漢陽的,一直到清朝末年、民國時期武漢三城鼎足而立的盛況延續多年。後來還在短時間內成立過武昌市、漢口市,直到解放後三鎮合併正式成為武漢市。

武漢的故事還在繼續,“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藉此紀念一下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

關注行者老張旅行自媒體,欣賞大美中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