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国历史上的起义大多是由中小地主、官吏或知识分子领导的,为什么教科书会称之为「农民起义」?

Three-C


即使从阶级的角度来看,我们历史书上讲的农民起义,往往容易混淆两种不同的起义:

  • (1)地方官僚、地主等阶层,和农民一起,反抗中央的残暴统治。
  • (2)各地农民反抗当地官僚、地主等阶层的压迫。

显然,这两者是很不同的。尤其,从起义纲领、目标来看,前者是对抗中央、推翻王朝,后者才是反抗当地地主的压迫。从起义队伍构成来讲,前者是不同阶级的联合;后者才是农民(或者其他社会底层力量)反抗剥削压迫。

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应该是(2)。

1

我们编写的历史书,就常常把(1)、(2)混为一谈。比如我们说秦末农民大起义,更多的是(1)。称为农民起义就有些不妥。

就说在沛县吧,一开始县令也希望响应陈胜,这个过程中积极活动的是沛县主吏萧何、狱掾曹参;刘邦是泗水亭长,这我们都知道了。所以这支义军,最大的特点,其实是一支沛县人的队伍——所以刘邦就称沛公,旗帜就很鲜明了。在不同的地方,领导、参与起义的人员,来源非常广:有秦帝国的既得利益者(刘邦),有六国贵族的后裔(项羽),还有各种游侠、逃犯、士兵、农民。当然,然不同地方的义军汇合起来,组成新的政治体。

这样的运动,称为农民起义不是很妥当。

2

虽然,我们历史书中“农民起义”受到苏联很大的影响,但苏联学者其实更注重(1)、(2)的分野。俄国学者在研究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就指出这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

具体来讲,黄巢起义其实是各种社会中下层的群体,联合起来,反对门阀、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压迫。所以他们要打到的对象首先不是长安的皇帝,而是各地压迫底层人民的地主,甚至,到了广州以后,也达到当地的大商人(很多都是胡人)。随着队伍不断壮大,因缘际会才攻入长安。

虽然说这个说法带有很强阶级史观的意味,但是还是很有洞见的。概言之,黄巢起义从阶级性上讲,要比秦末、汉末、隋末起义鲜明。


在野武將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

首先,古代的“起义”确实主要并不是由农民发起的

抛开著名的“汤武革命“一类,古代大多数的起义、造反的确大都是由有一定社会地位、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领导的。我们不妨看几个著名的例子:

陈胜吴广起义,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农民起义。但陈胜、吴广当时的身份是下级军官,是军人;

西汉末年的平林、新市兵,领导者刘演、刘秀兄弟和绿林的领导者刘玄都是西汉皇室的远支,是没落贵族或是小军阀;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领导者是太平道的张角等人,可以看做民间宗教领导者。在古代,这些民间宗教的创始人往往是有一定文化甚至是医学、化学知识的人;

隋末农民起义,著名的瓦岗军,领导人李密等就是当时的一批地方豪杰,说是黑社会地头蛇并不太为过;

唐末黄巢起义,黄巢是盐商,贩私盐的,搁古代贩私盐就跟今天的毒贩差不多一个意思,不仅钱多,而且需要很大胆的人才能干。黄巢还会写诗;

宋代没有特别出名的农民起义,宋江水泊梁山那主要是小说家言,但即便是小说家言,也能看出宋江等人的身份也不是农民;

元末的朱元璋算是极为罕见的农民了,他不仅是农民,而且是农民中的流民;

明末起义的李自成是邮局下岗职工,张献忠是犯了错误被开除出公安队伍的基层刑警。

因此,的确古代的大规模的起义基本上并不是由农民领导的。

二、称之为”农民起义“,直接原因是中国当代的马列史观

直接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中国的官方历史叙述,是根据马列史观来执行的。按照马列史观,特别是列宁主义,中国古代也是存在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

那么,在漫长的古代,特别是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阶段论,奴隶社会的阶级斗争,那就是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比如”牧野之战“,就会被描述为”奴隶倒戈“,而不是”农民起义“。

同理,所谓”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发生在农民和地主之间,那么,皇帝才是地主的代表,反抗皇帝的当然只能是农民。”农民起义“的农民,并不是实指某个具体的人是不是农民,而是一种政治修辞,用来说明反抗皇帝的阶级是农民阶级。

只有把这些造反都看作是”农民起义“,才能确保在后面的历史叙述中,造反的主体是工人。

三、即使抛开马列史观,这些起义也仍然可以看做农民起义

什么是农民?什么是地主?

说白了,一个农民,有了足够多的地,就是地主(除了占有极少土地的自耕农)。读者里有些对刚解放的日子有记忆的,一定能知道,很多地方的农村的地主,就是解放前买了地的农民、商人。换言之,地主和农民的本质区别就是土地,大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

因此,农民和地主在人性上,在观念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一些小知识分子、下级军官、下级官吏参加了造反,无非就是想成为大地主,想当皇帝,他们既不会走华盛顿的道路,也不会走斯大林的道路,他们只会重复当皇帝的道路。

从这一点来说,农民和地主本质的诉求是完全一样的,同样一个人,有了土地就是地主,失去土地就是农民,那么,把一些所谓的地主领导的造反叫做农民起义,又有什么区别呢?

朱元璋都当了皇帝了,当时还有很多人背地里、心底里嘲笑他是农民。古人尚且如此,今人也就不难理解了。


danyboy


这个问题……静夜史感觉很为难。

农民起义,很多时候发起者确实是农民,但是如果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加入了很多商人或者底层士绅,那这个运动该怎么算呢?还能算是农民起义嘛?

拿阶级成分来区分一场运动的性质,静夜史认为是一种很欠考虑的思维。

事实上,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参与者永远不可能单单是农民阶级。而且这场运动的本质就是两个对立阶级的激烈碰撞。只不过两个对立的阶级,分别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代表。

就好像你在网络上看到杜嘉班纳辱华事件后你会义愤填膺一样。原因很简单,因为你是个中国人,杜嘉班纳针对的是全体中国人,不管你是民工、老师还是公务员。

毫无疑问,农民起义是我国改朝换代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能够领导农民起义的,甚至最后能够带领农民起义完成改朝换代的,往往不是农民阶级自己,他们可能是底层士绅,也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军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状况呢?静夜史认为这和我国古代的国情有密切关系,简单说来有以下几点:

1、农民阶级自身有弱点

农民阶级最大的弱点就是小富即安。

应该说这个特点在和平年代绝对不是缺点。在小农经济的框架下,农民阶级最大的理想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对于统治者而言,这也有利于社会稳定。

但是一旦将这种思想带到创业阶段,就非常危险了。以太平天国为例,洪秀全刚刚进入南京就开始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太平天国高层的进取之心瞬间被泯灭殆尽,这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不可避免的衰落。

之所以出现小富即安的情况,这和我国古代统治者长期以来奉行的愚民政策有直接关系。

为了社会的稳定,统治者用各种政策将农民阶级固定在土地上,由于被固定在很小的圈子内,农民阶级无法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这使他们的思想有很强的局限性。

再加上长期以来统治者对农民阶级的压迫,使广大农民阶级长期挣扎在温饱线上,即使被史书大书特书的盛世时期,农民阶级的生活也无法得到较大的改善。

这些因素都使得当农民阶级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时,他们就很容易迷失自己。再加上没有长远的见识,无法制定长远可行的革命纲领,农民阶级成功改朝换代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但是因为身处社会底层,遭受的压迫最为严重,因此农民阶级往往是最先点起反抗的燎原之火的,所以抢了沙发的农民起义被写入史书。

这就是农民起义名称的由来。

2、中间阶级有投机性

农民起义表面上是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实际上这是社会各阶级重新洗牌的一个过程。在这一浩大的运动中,很多投机性的阶级会选择站队,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一般在农民起义点燃第一把火的时候。就像前面提到的杜嘉班纳辱华事件那样,他得罪的是全体中国人,所以只要是中国人,都有理由向他开炮。农民阶级针对的是整个地主阶层,因此地主阶级即使没有皇帝的命令,他们也会自发的组织武装,对抗农民阶级的燎原之火。比较典型的是太平天国时期,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组建的团练。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农民阶级的起义星火燎原,沉重打击了原有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即使农民起义被镇压,那么由农民起义导致的封建王朝的摇摇欲坠却也是必然的结果。

这就给了很多中间阶层投机取巧的机会。于是在扑灭了农民起义的烽火之后,这些由地主士绅和知识分子领导的武装会趁机扩大,并逐渐成为原有封建王朝的严重威胁。

当原有的封建王朝因为农民起义的打击而摇摇欲坠,名存实亡时,这些投机分子组成的武装力量就会开始争夺地盘,发展自己的小王国。这是王朝后期农民起义之后,一般会出现军阀混战,中原地区四分五裂的原因所在。

而在农民阶级完成第一波改朝换代的历史使命后,他们的残余旧部会成为中间投机阶级新势力的附庸。比如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失败后,很多部众成为军阀朱温的部属,最后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将古代掀起改朝换代烽火的运动归结为农民起义是对古代民众改变历史、推动历史发展的充分肯定。这也应了领袖的那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就是农民。任何一场起义,其主力军都必然是农民。这是我国的最大国情,想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尊重这个国情。因此乃至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队伍中占绝大多数的也是农民。

但新民主主义革命显然不是旧式的农民起义,原因是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革命的前途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同样的,在古代,也存在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如果把所有以农民为主力的战争都称之为农民起义,则安史之乱亦可称为农民起义?

如何能够判断谁是领导者呢?

首先要看领导者。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所谓秦末农民大起义,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六国贵族复辟。再说《水浒传》中的所谓宋江起义,其核心领导层是清一色的地主阶级,其余好汉也并无半个农民。也许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但《水浒传》书中所描绘的宋江起义绝对与农民起义是不沾边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要看其革命纲领,看其是否是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哪怕领导者不是农民,只要其代表了农民阶级的利益,其就是农民起义。明末李自成打出的“闯王来了不纳粮”口号、太平天国出台的《天朝田亩制度》,都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愿望,表示其路线是为农民谋利益,向地主阶级开战。而像李渊李世民举事,虽然也可能提出一些比较好的政策,但绝不可能提出“唐王来了不纳粮”这样的口号,这是由其阶级立场决定的。其举事不是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反抗,而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



这里又要提一下宋江起义,其领导层都不是农民不说,其纲领“替天行道”和招安的路线,都说明了其本质上是一群底层地主阶级为了谋求进入上层而走的一条曲线救国的道路。


攸扬拾羽


“农民起义”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下的术语。

时人评曰,二十世纪,有两个祸害:厚黑和唯物论。之所以称其为祸害,是因为这两样东西都把复杂的事物或事件简单化了。

农民起义就是唯物史观用“阶级论”来简单化的典型案例。而实际上,不管是秦末农民起义还是黄巾起义,都有着很大不同,秦末是“天下苦秦久矣”,发起者与参与者并不能简单以“农民”论之。陈胜吴广是军队长,刘邦萧何是小吏,张良是韩国贵族,项羽项燕是前诸侯国楚国大将,樊哙成分稍好,杀狗的。正经的贫下中农出身的领导人一个也没有。

黄巾起义更不是农民起义,太平道,宣扬苍天死,黄天立。要改天换地,妥妥的邪教,是带有宗教性质的暴动。

隋末起义就更复杂了,瓦岗军可能接近“农民”一些,可第一代当家人翟让当过法曹,知法犯法才跑去瓦岗聚伙当了强人。第二代领导李密,更不得了,四世三公,人称蒲山公。什么农民起义,说穿了就是军阀混战!

后边就不必再一一例举了,以阶级成分论历史事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范畴,事实上很多都是生搬硬套,把复杂的事件简单化了。

再一个,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中国有奴隶制社会吗?西方有农场主和农奴,西周有吗?西周代商,据说以战俘为奴,那做生意的“商人”算什么?是奴隶吗?孔子做了个梦,还说自己是商人的后代呢。

所以说,史观史观,以史论观是为上,若掺以各种政治角度,难免简单偏颇,不够全面。


蔡员外1979


为谁服务是根本问题

起义的领导者 不在乎其出身。而是你领导的起义军主力是礁。起义之初提出出的口号是什么 为谁谋福利 也就是为谁服务。

在封建社会 农民受压迫最深 且农村是反动统治薄弱的地方 而且!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使农村相对封闭。常一个大地主成了一方土皇帝 有识之士为什么大多出身在中小地主或知识界人士呢。 首先他有受教育机会 能看清问题的关键。其次 在官僚大地主专政下 他们也受不同程度的欺凌。所以 提出类似耕者有其田或铲除不平 天下太 平等口号 符合穷苦农民的愿望。所以纷纷捣竿而起 组成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 所以历史教科书称农民起义。农民是起义主力军么

那么有的起义成功了。改朝换代了 为什么不能长久呢?由兴到衰 根本原国 就是忘本。不论用法家还是儒家思想。只要你为少数人服务 百姓依然过食穷生话 都逃不了灭亡的命运。历史证明了这道理


雄哥14505


确实如此,但也是属于很正常的现象。

古代的农民几乎一生被捆绑在土地上,除了种地就是娶妻生子,也就是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

时常被各个阶层压迫和剥削,因为那些阶层是靠农民养活,所以会想尽办法让农民无法反抗,弱化其斗争意识。

只有在无法生活的状况下,农民才会奋起反抗,也就是所谓的:兔子急了也咬人。

奈何长期的压迫和桎梏,农民的视野格局很小,无非就是掀翻直接压迫和残害自已的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罢了,只要这些压力消失,很快就又向往过去的生活。

如果是小规模的,或许被招安,或许直接落草为寇,仅此而已。

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就不同了,当时是没有什么新闻媒体能让民众了解天下大事,所以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掌握的信息比一辈子耕耘土地的农民要多得多,他们会审时度势进行野心发展。

天下大乱导致失去生活依靠的农民成为了流民、乱民,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就利用这股力量为自已所用。

更有是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利用朝廷在对天下统治力被弱化的大势环境下趁机坐大,成为一方豪强,军阀。

招抚农民军是必然途径。

群龙无首或多龙治水是农民军的悲哀,所以往往统治权倾向于落魄,怀有野心的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

但主体力量和根源是农民,所以教科书会称之为农民起义。


鸿哥iouyh福小铺


所谓的“农民起义”只是一个神话吧!

我们的教科书一般是怎么描写农民起义的呢?

中小学的教材,年代太久远了,我早就不知道扔到那里去了,一时找不到。找了半天,找到十多年前读大学本科时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举一个书里讲到农民起义的吧:

就是这本书,18年前我大学时代的中国古代史教材


第十二章第二节第2小节叫“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书中讲了当时的起义军主力有三支,一支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二支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最后一支是杜伏威领导的江淮义军。

小时候看的关于瓦岗军的小人书


可是书里接下来分析了三支义军的情况,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瓦岗军的翟让,“出身于司法小吏”,李密更是贵族出身,窦建德,“是应征入伍的小军官”,至于杜伏威,“年少不治产业,家贫无以为生。”说白了,就是个乡间的无赖小混混。说他们是农民起义,可见是多么的自相矛盾!

当然有人会说,说他们是农民起义军,是因为他们手下的士兵都是由过不了日子的农民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起义军当然是“农民军”。可是要知道,中国古代,除了官僚地主大商人以外,其他人都是农民,官府朝廷的军队的士兵,其实也是农民啊。

还是以隋朝的官军为例,隋朝的军队是所谓的“府兵”,教材也承认,“府兵主要是均田制下的农民”,府兵是在均田制下的民户中征集,平时种地,农闲操练。他们不打仗的时候,就是农民,打仗的时候才是士兵。

所以无论是所谓的“起义军”也好,还是“官军”也罢,非要说他的士兵来源,其实都是农民。不存在起义军的主体是农民,所以起义军就是农民起义是说不通的!

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


至于教科书为什么要这么讲?


大概是因为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多次讲过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和农民的关系最为密切,1940年毛主席在他的大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新民主主义论》 1946年版


所以,后来编教科书的人,就牵强附会的把毛主席讲近代中国革命的理论,套到古代的起义里去,搞出了个农民起义的概念。


只爱潘多拉


赵本山不说了嘛,没农民你吃啥,没农民你喝啥,没吃没喝你还臭美啥。单一经济模式的古代中国,没有互联网,没有钢铁机械,生产力落后,以种地为主要生产方式,农业税为主要赋税。这样的农业国家,其基础当然是农民。既然农民是根基,那么能动摇一个朝代根基的同样也应该是农民。这好比,近代西方工业国家,常常爆发工人运动并被随之影响一样。这么说吧,假如没有农民参与或者只有少数农民参与,中国大地上,没有一次革命会成功。反之,假如没有知识分子参与都是没文化的农民,中国大地上,没有一次革命会成功。

一种社会运动能成功或者有相当的影响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团结社会的主流群体作为革命的基本力量。就像民国期间的张勋复辟,几个留辫子的旧时代遗老信誓旦旦要恢复帝制,最后,搞成一副光屁股推磨转圈丢人的鬼样子,让人当笑话看。

所以,农民起义之所以被称为农民起义不是依靠领导者的出身界定,而是依靠革命队伍的主体力量界定的。毛主席地主家庭出身,我们不会说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不是工农阶级的军队吧。

中国历史有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每到一个朝代衰弱期时,农民起义便会一波接一波的涌现。看似这些起义军的领导人都是不种地的知识分子、贵族、官吏,但其实他们大多数人的地位跟农民也差不多。比如:光武帝刘秀是汉朝刘氏后裔,实际上他在新朝的时候不过是个种地放牛的娃子,平日还得时不时接济他混社会的哥哥刘縯,即便后来在太学读过几年书,但新朝对刘氏一脉的态度,没斩尽杀绝就不错了。陈胜、吴广,表面看似是吃皇粮的官吏。但在秦朝,老百姓有戍边的义务,且规定按时不到,会被杀头。陈胜的角色不过是那些戍边老百姓中的临时小屯长。好比,监狱里的牢头。朱元璋要过饭,属于弱势群体,连农民都不算。黄巢是商人,但商人的社会地位还不如农民呢。

那么,农民们为什么会被这些地位跟他们差不多的人领导?因为有文化?

其实不是。主要因为,社会太黑暗,天灾人祸,官逼民反,人们活不下去。箭在弦上,谁先射,谁就是领导。普遍情况,先射的一般是有文化的,见过世面的人、不计后果的豪杰莽夫。接受知识、力量、见识的领导,是人类摆脱群体愚昧的优势。并且官僚知识分子通常不是第一个射箭的,因为,这类群体患得患失,顾前的时候又想顾后。一边在忠君爱国徘徊,一边又在活不下去不得不反中徘徊。知识分子一般在起义的第二阶段才会有所选择。第一阶段,往往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他们信念纯粹。三国里面荀彧就是最好的例子,一边大汉,一边曹操,纠结呀。当然,曹魏不算农民起义,是农民起义的镇压者。

还有一个原因,当礼崩乐坏后,人们急需新的信仰。于是大部分的农民起义伴随宗教出现。

比如:陈胜、吴广大半夜装狐狸鬼叫陈胜王,刘邦的斩白蛇,东汉末年张角五斗米教促成的黄巾军、朱元璋参加的宣传弥勒降生的红巾军。清末的太平军。都是以宗教、神学为由,吸纳老百姓起义。而造就这些宗教的人,往往不是没文化的农民兄弟。算卦的一般都识字。

旧时代的革命,少数人提供知识、精神、方向、技巧,多数人提供力量。百万大军,普通人当统帅可能一冲锋就乱了,你踩我我踩你。要是换上韩信,韩信带兵多多益善,百万大军各种阵型变换,你不服不行。


王老先僧


农民起义是由于在王朝后期,农民被压迫过甚从而要求对王朝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的运动。为什么叫农民起义,我觉得主要由几个原因决定的吧。

一、是农民起义的主体决定。农民起义的主体在于被压迫的农民。在王朝后期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向地主进行租赁耕种,但税收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农民无法活下去,从而进行了起义,所以农民起义的主体是失地活不下去的农民。

二、是农民起义的性质决定的。农民起义是失地活不下去的农民求活求存的过程,是农民反对大官绅、大地主对于土地的兼并,对于生存资源的控制和垄断,所以农民起义的性质是农民阶层要求对土地关系进行重新分配。

但是单纯农民的起义,最后都逃脱不了被中小地主、官绅以及知识分子取得果实的命运。

原因也有几个:

一是农民阶层的愿望或者说是远景或者说是欲望,其实都不高,都只是想要吃饱饭。因此在农民起义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起义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就没有更多的理想,而只是满足于目前的状态,也就失去了进取心。

二是中国历史上知识的传承基本上都不是在农民阶层中进行,而失去知识传承阶层,就失去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机会。实际上在古代知识代表了先进生产力,而知识的传承基本不在农民阶层而是在地主阶级中传承,所以农民阶级虽然在起义中获得了基本的经济基础,但是对于怎么进行经济生产,也就无法扩大根据地的实力,不能发展自己的实力,最终还是会被中小地主、官绅以及知识分子获得果实。

(其中元末农民起义最后被农民朱元璋获得了果实,但实际上是朱元璋结合了地主官绅以及知识分子阶层实现了最后的成功,并不是最后农民的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