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鄉村教壇譜華章——記全國優秀教師張攆

鄉村教壇譜華章——記全國優秀教師張攆

2014年6月25日《河南青年報》A04版,記者 賀超

在紫雲山麓、汝河岸邊,有一所學校,一所普通的農村初級中學——郟縣堂街鎮一中,然而,正如深山裡飛出金鳳凰,小藥鋪裡藏有大人參一樣,這所學校裡有一位遠近聞名的教師,他就是四十多年紮根農村教學一線,始終走在學科前沿,頻創教育佳話的全國優秀教師、國家級優秀輔導員、平頂山市興市模範張攆。

勤奮是成功的催化劑

熟悉教育行業的人都知道,名師大都出在語數外學科,教化學的張攆老師應該是個例外。他的成功離不開兩個字——勤奮。張老師的經典名句是:“勤奮是成功的催化劑”。這是張老師用化學語言對勤奮與成功之間關係的絕妙註解,也是張老師四十多年來教育生涯的真實寫照。

張老師的勤奮首先體現在對學習的投入上。多少年來,當人們走進他那住室、辦公室、廚房、實驗室合一的小屋,第一印象是“亂”。而“亂”的源頭便是“書”。辦公桌上是書,地上是書,床上也是書,最震撼人的便是牆角了,那牆角的書壘得跟小山似的。他自費訂閱了20多種化學教育類報刊,整天與書為伴,汲取營養,加油充電,及時捕捉現代教育的靈光,在相對閉塞的農村始終走在教研教改的前沿,勇當化學學科帶頭人。張老師的勤奮也體現在對事業的忠誠上。由於常年勇挑重擔,長期擔任畢業班的化學教學工作,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患上了嚴重的腰腿痛病,但仍一直帶病堅持工作。經學校領導及老師多次相勸,才請假到平頂山人民醫院治療。住院期間,他怕耽誤學生,治一個療程(10天)回校講3天課。在這種情況下,張老師仍創造了中招考試全縣4人化學滿分,他所任班級就有王曉鋒、張翠萍2名同學滿分的輝煌。張老師的勤奮還體現在對教研的痴迷上。他潛心研究,勤於筆耕,創辦了校報《化學小天地》,並先後主編了《初中化學學習方法》《初中各科記憶寶典》《中考化學集結號》等20餘本暢銷全國的教輔資料,在《中學生化學報》《中學生數理化》《河南教研》等報刊上發表了300餘篇教研文章。可以說,買書、讀書、教書、編書基本構成了張老師生活的全部。由於張攆老師教育教學成績突出,1989年教師節被國家教委、國家人事部、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聯合評為“全國優秀教師”,並授予優秀教師獎章,1997年被中共平頂山市委、平頂山市人民政府聯合授予建市四十週年“興市模範”榮譽稱號,他輔導的學生有50餘人次在全國化學競賽中獲得國家級、省級一等獎,張老師也多次被評為國家級、省級優秀輔導員。

方法是獲取知識財富的金鑰匙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方法不對,事倍功半。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一般的教師教知識,而高明的教師教方法。1992年,全國上下掀起了推廣教法、學法、管法(俗稱“三法”)的高潮,基於張老師在教育教學方法方面的積極探索,學習領導委派他前往北京、內蒙古、山西等地參加全國“管、教、學”三法培訓,在外出學習中,他虛心地向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請教,並且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歸納。經過潛心研究和實踐教學,創立了“化學三環型趣味教學法”。“三環”是指“自學導引,討論精講,反饋提高。”三環逐步推進又環環相扣;“趣味教學”是指根據教材內容和課型特點,採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式,運用講故事,猜謎語,創情境,編順口溜等喜聞樂見的形式,寓趣味於教學之中,以趣激智。如在講解水電解時,讓學生們用正極產生氧氣,“氧”的最後二筆是“+”,負極產生氫氣,“氫”,的最後一筆是“-”的方式來記憶。張老師的“化學三環型趣味教學法”經河南省基礎教研室的權威期刊《河南教研》推介後,全省化學界掀起推廣此教學法的高潮。1993年,河南省記憶科學研究會在山西榆次成立,張攆老師被推舉為常務副理事長。此後,張老師與河南省記憶科學研究會會長、平頂山市教科所所長寇清雲等以平頂山為中心,向全省輻射進行教學方法指導與推廣,並編著了《初中化學學習方法》等學法專著。

葉聖陶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張攆老師把這句話演繹為“教方法才能實現真正的不教而教”。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老師的方法指導無疑給了學生一把掌握知識財富的金鑰匙,使他們受益終生。

教學是教與學的奇妙化合

教學是學校工作的核心,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形成合力,才能達到滿意的教學效果。張老師鮮明的教學風格和獨特的個人魅力,使教與學走科學之徑,乘藝術之舟,達到了教與學奇妙的化合。他的課堂充滿趣味性,教師趣教,學生樂學,師生關係融洽。“張老師給我帶來的不僅是知識,還有自信。我一直喜歡文科,對理科興趣不大,但一上張老師的化學課,我就特別有精神。他講課激情澎湃,針對性強,學生們如沐春風,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三十多年過去了,在文壇已頗有名氣的郟縣供電局職工郭旭峰迴憶起張老師上課的情景依然一臉憧憬。正是基於張老師獨特的教學魅力,盼望能當上他的化學科代表是學生最美好的心願了!因為,這樣就意味著他們與其他同學相比有更多的接觸張老師的機會,能更多地得到張老師言傳身教。事實上,曾經當過張老師化學科代表的學生成才的還真特別多,形成了獨特的“科代表現象”:公安部的趙亞旭、平頂山電視臺的韓輝、平頂山交警大隊的衛輝、平頂山理工學校的王南方、中聯水泥“銷售大王”李建國、平頂山新華區醫院“推拿神手”寧國利……他們都曾經是張老師的科代表,如今的他們都已是各自單位的領導或骨幹。科代表們的成才是他們個人努力奮鬥的結果,但是背後肯定少不了張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

張老師深深地懂得:教育的全部奧秘在於愛。他對學生始終充滿關愛,尤其是對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常常伸出援助之手。1999年畢業生董江海家庭條件較差,張老師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懷,用自己的稿費購買學習資料贈送他,該同學在當年的全國化學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2011年畢業生任禹臣同學家庭條件不太好,由此對心理上造成一些無形的壓力。張老師細心瞭解這一情況後,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該生在當年中招考試中被郟縣一高正錄,其化學成績為A級。張老師不記得自己教過多少學生,但是,學生們都始終記得自己是張老師的學生。幾年前,張老師在縣城準備乘車回家,一輛小轎車突然停在了他的面前,從車中走出一位領導模樣的人,緊緊握住張老師的手:“張老師,您這是去哪兒?”當得知張老師準備回堂街學校時,他趕緊對司機說:“你甭送我了,把張老師送到堂街。”司機不解地問:“那您咋回去?”他說:“我步行回去就行,你趕緊送俺老師回學校吧。”原來,那人是張老師多年前的學生翟民義。學生對老師的敬重可見一斑。

紅薯是農民的寶貝

“紅薯湯,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這句上年紀的人耳熟能詳的話記載了那段艱苦的歲月。張攆老師出生於農村,成長於農村,工作在農村,對農村有著深厚的感情,最喜歡的食物就是紅薯,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紅薯是農民的寶貝”。紅薯不講究生長條件,不管土地是富庶還是貧瘠,不要多少水分和肥料,在各種條件下都能旺盛生長,將豐富的營養輸送給人們。張老師如同這紅薯一樣,不管條件好壞,不計個人得失,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紮根農村教育以來,在貧瘠的教育田地裡,幾十年如一日,澆灌出燦爛的教育之花,收穫著沉甸甸的喜悅。

張老師固守農村三尺講壇,猶如農夫固守自己的莊田,但因聲名在外,前來堂街鎮一中“挖牆腳”的也絡繹不絕。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郟縣第一實驗中學、平頂山市育才中學等學校的領導們先後多次請張老師到校任教,但都被張老師謝絕了。其中,育才中學三請張老師頗具曲折性。那一年,市育才中學特需要一位優秀的初中化學老師,但在市區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校教務主任蘭坤寅打電話給他的學生——時任郟縣縣委書記徐合民,徐合民向教體局局長了解郟縣哪位化學教師水平高,局長經過一番詢問,得知張攆老師是郟縣化學界的權威。於是,市育才中學領導先後“三顧堂街鎮”請張老師到市育才中學任教,並答應給予優厚的待遇,但他毫不動搖。就這樣,張老師謝絕了不少外校的聘請,始終固守在農村教育的天地裡。張老師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也熱愛生他養他的這片土地,他也偶爾利用週末幫助愛人幹些農活。可是農忙時節,極需要他幫忙時,他卻顧不上,因為搶收搶種之時往往是中招衝刺之時。張老師心裡的秤始終傾斜於他的學生:誤莊稼只是一季,誤學生卻是一輩子!可以讓責任田荒蕪,絕不能讓學生的心田荒蕪。紅薯是農民的寶,農村人離不開它;而像張攆這樣的老師,是推動和發展農村教育的寶,農村的教育同樣離不開他們!

脊樑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支撐與超越

歲月不饒人。四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的小夥子如今已成為了一個小老頭兒。但,一顆堅守農村教育的火熱的心不僅未消退,反而愈加強烈。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即將退休的張老師又煥發了教育的青春。他在深入領悟課改精神實質的基礎上,綜攬流行教壇的教學模式,結合自己獨創的“化學三環型趣味教學法”,融會貫通,仍領跑在教研教改的前列。十幾年來,每到中招考試前,來自全省各地前來交流中招信息的人踏破了張老師的門檻來“取經”,使張老師的小屋成了“中招信息交流中心”。隨著網絡的發展,張老師的“中招信息交流中心”也搬到了網上。張老師還通過學習,熟練地掌握了多媒體課件的製作與使用,並且在新浪網開設了自己的教育博客——河南紫雲教育博客,博客訪問量已達十幾萬次,成為廣大師生爭相關注的“網校”。近年來,張老師還經常受邀到平頂山市周邊縣市及許昌等地講學,並帶頭組織了河南省名校名師巡講團,讓鄉下的孩子與牛爾為、梁華等省城名校名師零距離接觸,與城裡孩子一樣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鄉村教壇譜華章——記全國優秀教師張攆

6月18日,距中招還有一週,張攆老師為學生解讀中考化學熱點。

如今,與張老師一同參加工作的同齡人有的早已提前退休,沒退休的大多位居“二線”,像他這樣仍堅守教學一線的老師真的是不多了。張老師屬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激勵著他寶刀不老,再創輝煌。今年的畢業班將是張老師教學生涯中送走的最後一個畢業班。不需揚鞭自奮蹄,他下定決心要站好這最後一班崗。在今年的縣質量抽測中,張老師所任學科在全縣所有鄉鎮中學中依然名列第一,不久前的理化生實驗操作考試(計入中招)優秀率達90%左右,穩居全縣前列。

青年教師是農村教育的生力軍,是農村教育夢想的守望者。化學學科在初中屬冷門學科,從教人員稀缺,張老師主動配合學校,近幾年採用“傳、幫、帶”等方式培養了韓家胤、孟憲卿、許娟等本校青年教師,還為外校培養了郭建廣等青年教師。他們將接過張老師的“接力棒”,為農村孩子托起明天的希望。

一代偉人毛澤東曾經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張攆老師在農村教育這塊廣闊的天地裡,堅守三尺講壇,書寫教壇佳話,正是像他這樣千千萬萬名的農村教師,用青春和智慧,勤奮與汗水澆灌著祖國的花朵,支撐起農村教育這片藍天,他們不愧是農村教育的真正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