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這一外來物種竟然在中國氾濫成災!就連中國吃貨們也都集體認慫了


清道夫魚又稱垃圾魚、吸盤魚,和鯰魚是近親,兩者在外形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相比之下,清道夫的辨識度更高。清道夫原產地是南美洲,以沉積的有機物為食,後來被人們有意無意的帶出南美洲,擴散到多個地區。

清道夫於1980年做為觀賞魚被引入我國,後來被放在水族箱裡清理垃圾,一些人將它們放入池塘、水庫、江河裡,由於這種魚在國內沒有天敵,加之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強,因此越來越多,成為水庫一大公害。

清道夫的生命力極強,即使離開水也能短期存活,置於零下28攝氏度的環境長達8個小時,也不會氣絕。它們的胃口很大,不僅會舔食青苔、魚蟲等垃圾,還會吃掉其他魚類的魚卵,一天能吃掉3000至5000粒魚卵,也能大量吞食魚苗。

清道夫喜歡用結實粗壯的身體在河岸鑽出1.2米到1.5米深的洞穴,作為魚卵的孵化室。這對於水庫來說,簡直就是一大禍害。在清道夫活躍的河流,每年河岸約被侵蝕4米左右。

清道夫兩歲身長就會超過30釐米,有記錄統計,最長的清道夫長達70釐米,在水族箱裡能夠存活10年以上。

清道夫氾濫成災都是放生導致,瑞雲湖公園也是被市民害慘,湖中其它魚類正在減少,清道夫不斷增多,當地工作人員只能設置攔網,對清道夫魚進行捕捉。

漁民最討厭這種魚了,因為老是食池塘裡的魚兒,但又拿它們沒辦法,只能定時清理。打撈上岸後用車載去埋掉。

清道夫有著一身堅硬的“鎧甲”,誤食了清道夫的大型遊禽常被它外殼卡住噎死。面對清道夫的種種環境危害,可能有人會說:中國吃貨那麼多,總會被消滅的。但遺憾的是,清道夫上半截體內臟東西較多,下半截有一定的魚肉,由於外殼堅硬,味道也不好,吃貨們也不喜歡吃它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