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儿童节,我这样和女儿谈阅读

从今年起,女儿不再过儿童节了。我也没有再给她礼物。但我跟她谈阅读,多了起来。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朋友让我给他们尤其是他们的孩子推荐一些书。这于我,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只在前些年因却不掉的情面,应约公开给媒体开过一个六一书单,给孩子的6 本书:《千家诗》、《繁星》冰心、《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海底两万里》(法)儒勒 · 凡尔纳、《木偶奇遇记》、(意)卡洛 · 科洛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美)海伦 · 凯勒。这个书单,我给过自己的孩子。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私人的事,于个人成长和追求密切相关。

我曾比较过自己和父亲的书单,也曾和我最后的职场生涯的搭档小猪老师比对过同龄阶段各自阅读的书单,那真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中学时读的书,也是父亲当时在读的书;小猪老师中学时在读的书,我中学时一本也没读过,一些甚至是我现在才读的书。小猪的中学语文老师阿啃曾跟我说小猪上中学时,在图书馆就读完了一本我很晚才读到的世界名著,是学术著作哦。而我中学时读过的书,小猪老师几乎一本也没读过,也永远不可能再去读——今天还有多少人会去读说岳、东方、新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第二次握手、战虹南、刑警队长、魂兮归来、清贫、蓝屋……?

我父亲在和我同龄时无书可读,他到了我阅读的年龄,才能接触到一些书;而我小学后期到中学时代,生活在清贫的乡下,阅读从纯粹的政治读物到开始带有对人性的描写的文学作品,但凡能接触到的,都是像海绵似的,如饥似渴阅读,根本无暇更无力判断书的好坏,也没有选择。而小猪成长的阶段,书籍出版已经很丰富,她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了。正是不同成长环境能够接触到的书不同,构建了我们三代人完全不同的精神世界,严谨地说居功至伟。

我的阅读虽然庞杂,但其实依着一定之逻辑,而这逻辑,服从于我的人生选择,服从于我的精神追求,而许多赫赫有名的名著,我也并不熟悉。我读的这些书,于我,可能是蜜糖,于他人,则为砒霜也未可知。

所以,以我阅读之个人偏执爱好,以我过气而顽固的价值观,担不起为他人选书的重任。所以,从来则是谈自己在读、已读过什么。至于朋友们愿意看一下,甚至追随买书,那是朋友们自己的选择。我只是在极少的情况下,才向自己身边亲近的人推荐一下自己读过、觉得可能也适合他们读的书——因为我对这些亲近的人多少有些了解,知道他们大概的精神偏好。

如前,我自己年少时的阅读,完全不足以为今日少年之师——我女儿6岁就知道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而我,那时还没开蒙呢;我后来自己也没有认真学过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己读过的适合少年的书也非常少,所以,无力给别人的小孩推荐书目,不是借口,而是真怕误人子弟。

至于我自己的孩子,因为是自己的孩子,自己清楚自己对孩子的责任,以及期待,所以,敢“乱”开书单——这种“乱”,是建立在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上,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才敢放开束缚,给她乱开书单——放在大的社会环境中,可能政治很不正确,天下有几个父母,敢从幼儿园到中考,从来没问过自己孩子考试成绩的?有几个父母,敢公开跟孩子说,成绩无所谓,过得去就行,上什么样的高中甚至上不上高中都无所谓的?

所以,我在跟我孩子谈到阅读的时候,我在两个方向上展开。一个是我反对读什么,一个是我希望读什么。

从反对角度看,我不仅严厉批判孩子语%文课*本中选的一些范文,也抨击学校强制推荐给孩子的一些读物。我抨击语文课本中##¥&化——我抨击这种与现代价值观及培养人格人的精神自治相悖的·#¥文章——我小时候的语文课其实就是&*课,我也坚决反对强行要求未成年孩子阅读两类图书,一类是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一类是国产儿童文学。至于她有了自己的一定判断后,读什么也就无所谓了,遵从她自己选择即可。

因为这样的观点,颇有大逆不道的意味,很多人在网上对我口诛笔伐,我毫不动摇,但唯一使我动摇的,是语文课考试要考,而他们要考的内容,不少是我反对的,而且根本与真正的阅读无关,只关考试!

我无力对抗考试制度,我只能通过另一种方法,通过向我孩子展示书中的另一个世界,以平衡她受的教育,与学校社会争夺自己的孩子。

我清楚,我们的学校,虽然也很努力,但这方面的缺陷很多。比如,关于爱的教育,关于人性向善的教育,远远不够。我也是从我家孩子的身上,学到了如何让孩子补上这一课的。

儿童节,我这样和女儿谈阅读

孩子大概6岁时,从书架上找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让她妈妈读给她听。我认为这书不适合孩子,但她非要她妈妈读,读了几天后,还跟我提问书中的问题。虽然我认为她这个年纪本该是读童话故事的,但我突然间感到,能够在这个年纪接触这样的书,于她也许是个好事,书里所描述的那些感伤的残酷的场面,以及闪耀的爱可以战胜奴役的故事,也许会因此而埋藏在她心灵深处。两年以后,孩子还曾经考我这本书的内容。

也就是从孩子听《汤姆叔叔小屋》起,我开始逐渐向孩子推荐那些世界名著,那些关于人道人性,关于自然等小说图书,我送了一套全新的世界名著给丫头,鼓励她在课外阅读。

甚至,我说,当你在上中学之前,把这一套几十本世界名著都读完了,上哪个中学都行,因为,你会从中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学会爱,学会关怀,学会尊重,学会同情,学会勇敢,学会欣赏美的东西,学会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格,以及懂得如何有尊严地去面对挑战和苦难。

当然,她还没能做到。也无所谓啊。这个年龄,她的兴趣在漂移,做什么都是正常的。

儿童节,我这样和女儿谈阅读

要说我的孩子也算幸运,她成长过程中有些老师,无论是语文、历史还是政治老师,在推荐给她们课余阅读的书目中,有不少相当不错的书。我们父女俩讨论《麦田的守望者》,《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就是在她老师推荐的书目基础上讨论的。

我希望,孩子在学校里能够受到正常的教育,不仅有分数,还有知识;不仅有知识,更有人格,还有审美趣味。所以,我给自家孩子推荐,没有一丝成功学的意味,跟学习也毫无直接关系——那些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那是学校的责任,我去管那叫越俎代庖,而学校不能教的她应该知道并理解的,这是我作为父亲的责任。

儿童节,我这样和女儿谈阅读

朋友发现朝阳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曾有我的作品(中间蓝色本)

当然,孩子有自己的潜力,这种潜力也常常是我们做父母有时难以体会到的。比如,早年她还在小学时在我书架上挑了本少年维特之烦恼,我觉得不适合她,不建议她读。后来我出差回来,她跟我说,这本书有什么呀,我都读完了。小学六年级时,某个晚上带她逛三联书店,她指点着书架上外国文学栏说这个这个我读完了,这个这个我读了一半,这个我读不下去,这个是你们不让读。然后挑了这几本(纪伯伦家里有,但她要本自己可以划写的,最初错拿了爱情书简)。看到普希金诗选腰封,丫头笑,为什么这书还要写¥¥¥¥¥%*推荐,真逗​​​。

今年有一次我们俩去医院,我读纸书,她读电子书。我好奇问她,读什么,她把电子书塞了过来,原来是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我哈哈一笑,说你老爸喜欢读普罗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现在孩子明事了,我把自己的书房,完全向她开放,允诺她只要喜欢,哪本书都可以看(我说要和她一起重读经典,我今天自己的重读经典系列,其实年头最初来源于想陪女儿阅读时跟她一起重读一些书),可以在上面画,不懂可以问我,读不下去可以先扔一边,就象当年她选了本屠格涅夫的书,我劝她不要读不适合她,她最后扔在了一边,说连名字都记不住。这狠狠打击了她阅读的积极性,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放下了读书,兴趣转向了。不过,现在,我知道,她又会重新捡起那些书来了。当然我知道,她最多也就是选些小说散文诗歌看看。但这就够了。

再也不用具体书单,有书房就行,哪怕只是父亲的。我知道她会慢慢建起自己的书房,这应该是她认识并理解世界的基础之一,她会从中学到一些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去年她自己就买了好几本东野圭吾的小说——尽管我一本也没读过,不知道谈什么,但我也没反对。

在一个浮躁而残酷竞争的现实世界里,读书是非常奢侈的,尤其是小说,更何况是经典小说。也许她长大后再也没有机会去读这些书了。但这些伟大的经典读物,曾经许给我现在,许给我未来,我相信,也同样能许给我的孩子以现在,以未来。因为千百年来,人性没有变化,这就是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在女儿11岁生日那天,我在写给她的一封祝福生日的信里,这样结尾:“就像爸爸跟你说过的,你把爸爸送你的那些书读完了,即便你面对最肮脏的世界,你都能保持自己的人格和生活,你都会拥有自己想要的美好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