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朱熹擇婿,看中了黃榦什麼?

朱熹擇婿,看中了黃榦什麼?

水東妙高山曾有一座環峰書院。書院所在,峰巒回合,諸峰環擁至中,豁然一片開闊,是名副其實的“環峰”。書院大門,以宋理宗御書“環峰書院”四字揭之門額,正堂上高懸黃榦肖像,門外數十步有水井一口,井上蓋著刻有“半畝方塘”匾額的亭子,象徵朱子理學、源頭活水。

朱熹择婿,看中了黄榦什么?

經過歷史更迭,環峰書院逐漸廢祀,如今在書院舊址上建起了一座景山寺。靜謐古樸的景山寺屹立山上,刻有“環峰書院遺址”的石碑歷經風雨打磨。漫步書院古道,行至“半畝方塘”井,品嚐一口井水,在甘甜滋味中,追憶書院創建者黃榦,銘記他對傳承弘揚朱熹理學的豐功偉績。

拜師久候,“不解衣者二月”

黃榦到底是誰?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應該是朱熹女婿這個身份了。但是作為朱熹的徒弟,他可以稱得上朱門理學的第一傳人了。他追隨朱熹25年,既是朱熹的得意門生,又是朱熹在學術研究和書院教學中的得力助手。黃榦是傳播推廣朱子的第一人,朱子學說大多先由黃榦傳出,他為理學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榦(1152年—1221年),字直卿,號勉齋,閩縣(今福州)人。他是建陽“潭陽七賢”之一,主要著作有《黃勉齋先生文集》《晦庵先生語續錄》《朱侍講行狀》等。黃榦從小聰明好學,七八歲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在求學時,他“不屑為舉子業,慨然有求師問道之志”,與大多數青年學子不同。

黃榦從學於朱熹有一個小故事。

淳熙三年(1176年)冬天,黃榦久聞道學奇人朱熹的大名,決意求師問道,遂拜別母親,在天氣寒冷、大雪紛飛之時跋山涉水,到達崇安縣(今武夷山市)五夫。不巧的是,朱熹早已外出講學,黃榦只好在客棧中耐心等候其歸來。每日,他都守候在客棧,甚至連夜裡睡覺都衣不解帶,盼望著朱熹一回來就能立即拜見。這一等就是兩個月,可謂是“臥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

拜師後的黃榦,夜以繼日地勤學苦讀,受到朱熹的大力讚賞,對其有“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的評價。

在朱熹門下學習八年後,黃榦還是心無旁騖地探究理學,不沾染世俗之事。黃榦專心問道的精神打動了朱熹,二人情誼愈加深厚。朱熹欣賞黃榦的才華與人品,遂將自己的二女兒許配給他。自此,黃榦隨侍朱熹左右,成為朱熹門派堅定的學術傳人。

講學傳教,創建四所書院

朱熹在建陽一帶結廬講學,創建書院,形成中國理學史上著名的“考亭學派”,建陽也因之有了“南閩闕里”的美稱。黃榦也繼承其志,先後在建陽創建了兩所書院,即環峰書院和潭溪書院。朱熹逝世後,這兩所書院和考亭書院一起,都成了黃榦講學育人的教育基地和學術殿堂。

嘉定九年(1216年)四月,黃榦離任湖北漢陽知軍後回到建陽。七月,在考亭書院當年朱熹為其建造的寓舍旁建草堂三間,名“環峰精舍”。他說:“吾早歲惟師是從,師以別墅畀我,我今始能為屋三間,名以‘環峰’,乃吾考察院祖居山名也。”黃榦說的“察院”是其父親黃瑀,宋高宗時曾任監察御史,故有此稱,精舍之名是為了紀念其閩縣祖居地有山名“環峰”。

嘉熙年間,宋理宗為表彰理學,敕令中書舍人李忠轉諭建安令鄧質擇地重建環峰精舍。於是,環峰精舍從考亭遷至縣坊西清巷。只是為表彰朱子理學的功績,皇帝就御賜重修朱熹傳人創建的書院,耗費巨資擇地重新建造,這是一個特例。

淳祐四年(1244年),新書院建成,宋理宗御書匾額“環峰書院”,此為環峰精舍改名為書院之始。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環峰書院毀於兵火,後將新址改在水東妙高峰之中。

據史料記載,潭溪書院創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原名“潭溪精舍”,地處崇泰裡莒口(今建陽區莒口鎮)河壩。黃榦在建陽莒口建精舍而以“潭溪”命名,是為了紀念他在五夫紫陽書堂拜師從學和成家立業這一段難忘的人生經歷,表達了他對恩師朱熹的深切感激之情。

黃榦在各地創建的書院有四所,通過執教講學,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傳播理學思想,取得了不朽的學術成就和歷史功績。

傳承道統,“吾無憾矣”

作為朱熹的女婿和高徒,黃榦是朱子理學的正宗傳人,朱熹在世時一直培養他,將理學精髓悉心傳授,黃榦可以稱得上是朱子理學的第一傳承人,他為弘揚朱子理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黃榦從小就立志道學,“不屑為舉子業”,因此時常處於家徒四壁、蔬食以對的狀況,但他安貧樂道,題詩曰:“愚夫飽欲死,志士常苦飢。但能受但瓢,何事不可為。”即使後來走向仕途,黃榦一直恪守朱熹的教導,謹遵理學道義。

步入仕途的黃榦,面對外族入侵,國弱腐敗的社會現實,主戰反和,致力於社會改革,力圖“壯國勢而消外侮”。嘉定元年(1208年),黃榦任江西臨川縣令,力主弛沿河場務之費,以抑制坐蠹之害和盜糶之弊。嘉定五年(1212年),他改任臨江軍新淦縣令,著力整頓吏治,揭露該縣胥吏勾結豪民、將職田作官田變賣的醜惡現象。任安徽安豐軍通判時,他亦不斷整頓腐敗的吏治。

朱熹的竹林精舍建成時,致書黃榦“它時便可請直卿代即講學”,意思是請黃榦代他講席,可見此時朱熹已經將黃榦當作自己的衣缽傳承人了,並且信上還讓黃榦編《禮書》,單獨要求他編寫《喪》《祭》。

慶元二年(1196年),朱熹提倡的道學被朝廷斥為“偽學”,但黃榦仍堅持講學,同年在建陽潭溪建草堂講道著書。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朱熹病重,將所著《禮書》底本託付給黃榦,彌留之際手書與黃榦雲:“吾道之託在此,吾無憾矣。”讓黃榦繼承自己未完成的理學事業。

嘉定九年(1216年)四月,黃榦回到建陽考亭居住,並在此期間開始整理朱熹遺著。嘉定十四年(1221年)完成《朱侍講行狀》,肯定了朱熹的道統地位,為朱子理學的弘揚和傳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黃榦一生醉心朱子理學,為官期間在多個任所積極修葺官學,講學論道,廣泛傳播朱子理學,讓理學思想傳遍各地,發揚光大。(鄧雪 文/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