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泡茶时茶汤中的“杂质”到底是什么?

在我们日常饮茶过程当中,冲泡时茶汤里经常会有些不明成分的杂质出现。初入门的茶友不免产生疑惑:是不是买到劣质茶或者茶叶变质了?哪些是属于正常现象,哪些是不该出现的,和冲泡方法是否有关?浅笑为你一一解析。

生活中,当我们冲泡茶叶的时候,茶汤表面常常泛起大大小小的泡沫,尤其是第一轮冲泡,许多人会把这层泡沫当作茶叶的“杂质”,倒掉第一泡的茶水而“洗”去。或者,用杯盖把它们撇开,就象炖肉时去掉浮沫一样。其实,这层茶沫,算得上是茶叶的一种“有效成分”。茶汤表面的泡沫到底是何物?

泡茶时茶汤中的“杂质”到底是什么?

茶泡沫

泡沫的本质是茶皂素

其实这是茶汤表面特性的一种反映,造成茶汤起泡的物质是茶叶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物质,叫茶皂素,茶皂素最大的特性就是其有丰富的起泡能力,极易产生泡沫。茶皂素味苦而辛辣,难溶于冷水,PH值5.6--5.7之间呈微酸性,具有很强的起泡力,不受水质硬度的影响,所以一般泡沫丰富的茶滋味相对浓郁。科学研究表明,茶皂素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所以不但对人体无害,反而有益。

在冲泡绿茶时,尤其是以芽尖为主的芽茶时,会发现干茶上面附着着白色或金色毫毛,泡茶时茶汤上也会浮起小茸毛。这些细绒毛究竟是什么?

泡茶时茶汤中的“杂质”到底是什么?

茶汤中的绒毛

绒毛其实是茶毫,也叫茶毛。

这些茸毛都是来源于茶树的嫩梢,可称之为茶毫。茶毫是茶叶幼嫩和优质原料的标志,是评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茶毫多代表茶叶等级嫩度够。像碧螺春,白毫银针,毛尖,金骏眉,这些都是茶毫比较多的茶类。茶毫多的茶就说明茶氨酸含量高,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

泡茶时茶汤中的“杂质”到底是什么?

茶叶上的茶毫

有些茶友会发现自己购买的茶叶里面有一些白色的绒球,就以为是发霉了,其实这是茶毫汇聚在一起形成的。是手工搓茶过程中,嫩茶叶上的毫毛脱落粘裹到了一起,原可以通过吹风程序将绒球吹掉,但留下来也没有什么问题,泡茶时会慢慢溶解。

在冲泡一些陈年茶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茶汤表面会出现一层非常薄的“油雾”,一吹即散。这层油雾又是什么呢?

泡茶时茶汤中的“杂质”到底是什么?

茶汤中的油雾

油雾?其实是茶氲

这种白色的雾气,被称为“茶氲”或“汤氲”,并不是什么杂质。其实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呈现。茶汤内有一些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一些挥发性香气成分。这类浸出物质比重较轻,漂浮于汤面之上,因汤面为脂溶性物质为主。

一般在茶汤泡的比较浓或是茶汤颜色较深的情况下会更加明显,特别是发酵比较重的茶叶,很容易形成茶氲,如果泡茶的水质硬度比较高,也会容易出现茶氲。

经常喝红茶的人会发现,如果红茶没有马上喝完,变凉之后的红茶就会产生沉淀,以及肉眼能看到的白色絮状物。这些絮状物是什么呢?

泡茶时茶汤中的“杂质”到底是什么?

茶汤中的絮状物

絮状物?其实是冷后浑

这种絮状物的名字叫“冷后浑”,也称为“茶乳酪”,是红茶独有的一种特性。之所以会出现“冷后浑”,那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茶多酚主要以儿茶素的形态存在)在发酵氧化的过程中,会转为茶黄素,也有的转为茶红素。

在泡茶的时候,茶黄素的溶解度受水温的影响。在茶汤温度比较高的时候,茶黄素呈现各自游离的状态,溶于热水中,使得看到的茶汤是清澈透亮的。但是随着茶汤温度逐渐变低变凉,这时候茶黄素就会以“扎推”的形式形成一种络合物,即就出现了“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是红茶品质优良的重要表现。

在这里也要小小区分一下,有些劣质茶本身茶汤浑浊,和有些茶的絮状物来自本身的毫状物,所以要想知道自己的茶汤中的絮状物到底是不是属于冷后浑,可尝试将茶摊凉一段时间,看茶汤是否变浑浊产生沉淀物。

看完这些,是否对茶叶中的异常现象略放心一二?当然对于好茶的基本判断,就是汤色是否清亮!一些不良因素多会造成茶汤浑浊:冲泡、存贮不当;工艺不良,揉捻过度,发酵问题,走水不透,火工不足,染色加料等等。最终还是要通过茶叶的形、色、香、味来综合评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