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滅亡之後,寧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蘭花草


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是在清廷劇中最常見的發配方式。

先介紹歷史背景,何為寧古塔?何為披甲人?

寧古塔在黑龍江的寧安縣,後來被努爾哈赤看中此地。就作為了後金屯兵之所,也成為清朝龍興之地,但是也相當的荒涼。


順治皇帝登基之後,就將此地作為主要流放場所。一者是為了懲罰犯罪之人,要求其從北京走到黑龍江。二者是為了建設此地,不僅省了關押的口糧,還得了免費勞動力。

清朝強調人種等級制度,旗人是貴族階級。另外還由低到高包括了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是奴隸,披甲人是降清的漢人,旗丁是相對較高的女貞人。

披甲人是自由人當中最低等級,除了平時行軍打仗,還要負責基礎經濟建設。披甲人其實算作是旗人的半個奴隸,發與披甲人為奴,可想而知是奴隸的奴隸。


順治15年寧古塔開始作為流放之地,一直到清朝滅亡,將近300年時間。其實寧古塔已經被改造得很好了,已經不再是昔日的荒涼地貌。

早年間一段被流放寧古塔,很多人直接選擇自殺。一是由於路途遙遠,堅持不到地方就累死。二是就算到了地方,由於太過荒蕪,開墾太過困難,很多人也是被累死。

但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一直到清朝末年,寧古塔其實很適合人居住了。於是之前很多被流放來的罪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選擇定居這裡。也有一部分人,選擇重新迴歸中原地區。


再額外說一點,其實到清朝後期,發配之地已經不再是寧古塔,而是改為又窮又荒涼的新疆地區。比如說林則徐由於虎門銷煙,被髮配到新疆地區改造。


史之策


清朝滅亡以後, 有一部分犯人 選擇繼續待在這裡,而有一小部分人通過關係回家養老,其實直到滿清滅亡,寧國塔經過了200多年的變遷,已經沒有像當初那麼可怕,它已經成為了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家園,有的人已經娶妻生子 ,拖家帶口,選擇繼續生活在這裡 也未嘗不可。


“寧古塔”這三個字在順治唸經的時候 可是非常的可怕的,有的人甚至一聽到都嚇得 心肝脾胃腎都為之顫抖,因為那個地方在當時被稱為“人間地獄”誰要是去了那個地方就等於一隻腳 邁進可鬼門關, 不凍死也得累死,而更加悽慘的是, 人還沒到那個地方 ,就已經在飢寒交迫中死去。

從我還上小學的時候, 我就聽說過寧古塔這個地方,當時別人向我描述的時候,我的內心恐懼夾雜著好奇,當時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 等我長大以後 我一定要親自去這個地方看一看到底有沒有傳說中說的那麼恐怖。

後來我才知道別人給我講的,是清朝初年寧古塔的面貌,到了清朝末年 ,它已經遠沒有 俺說中的那麼讓人不寒而慄了,經過 幾代犯人 不眠不休的勞作,開墾,治理 寧古塔的面貌已經大為改觀,寧古塔經過近200多年的變遷,它的環境 正逐漸適合人類居住。

而清朝末年被髮揮到寧古塔的犯人,也已經不像當初那樣,受盡人間的 千般疾苦,因為發配過來的人基本上都是達官貴人,在清末他們是有翻身的可能的,所以 您不談那些管事的也不敢得罪他們,他們的日子過得倒也快活。

總結:滿清滅亡之後,有的人甚至已經在這邊結婚娶妻生子,也已經早已經習慣了這個地方的生存環境,而他們對自己生活過,和工作過的地方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所以就捨不得回去就紮根在此地,而有小一部分人,由於有的年事已高 被家人接了回去養老。


佳寧姐姐說歷史


清朝滅亡之後,寧古塔的犯人去哪了,都死了,只能去地下了。並非聳人聽聞,而是正常現象。

寧古塔披甲人的福利與期限

自公元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建國號大清開始,多數開國功勳隨其入關,都享受起了繁華之地的榮華富貴。但是寧古塔作為大清的龍興之地,又必須要有人去鎮守與建設。所以,朝廷便將犯有重罪的犯人流放到寧古塔給鎮守苦寒之地的披甲人為奴。其實,這也是一個變相的福利,用於安撫和獎勵這些鎮守黑龍江、吉林等苦寒地區的將士。

當然,這樣的福利不可能是無限期。

  • 對於國家來說,這些開國功勳能有個一二代人享受這樣的福利,也算他們有了交代。

  • 隨著國家實際的發展需要,犯人一直流放寧古塔的策略也自然會隨之改變。

  • 經過一二代犯人,近百年對寧古塔之地的建設,已有了明顯的成效,所以同樣沒有必要再流放犯人再去進行建設。

大清國策發生重大調整,已重新設立犯人的流放之地

據《三流道里表》、《五軍道里表》、《清代新疆流放研究》、《新疆條例說略》等史料中均有記載:公元1759年,自乾隆皇帝徹底平定新疆,設立伊利將軍,統轄新疆天山南北兩路的軍政事務,一直到清朝滅亡,除去同光之時的民變以及阿古柏的侵擾之外,大清對新疆一直進行著有效的管理與治理。因此,西北一直被列為大清的經略重點,而甘肅、新疆兩地也成為了朝廷遣犯的重點流放去處。同時,乾隆又將西南貴州的畢節縣、興義府安南縣,雲南曲靖府的南寧縣、沾益州、陸涼州、平彝縣;巴藏、兩廣等地也設為犯人的流放之地。也就是說,在乾隆徹底平定新疆之前,多數犯人都會流放到寧古塔,但是之後便變為甘肅、新疆、貴州、雲南等地。但是,新疆、甘肅依舊為朝廷犯人的重點流放之地。

《三流道里表》新疆部分中規定,甘肅鎮西廳、直隸迪化州、直隸哈密州為三等流犯應流地方等。同時,《五軍道里表》新疆部分中更是對附近、近邊、邊遠、極邊、煙瘴等流放地點及路程做了詳細的說明。

期間,大清為了平定厄魯特蒙古在伊犁地區建立的準噶爾政權,造成當地人口銳減,千里無人煙的局面。為了鞏固國防,開發新疆,解決人口稀少的問題。因此,乾隆制定了“移民實塞”的政治策略。目的,既給了死罪犯一條生路,也可以解決守土軍隊的糧食問題,還可緩解內地土地貧瘠,人多地少的弊端。同時,為了解決因男多女少,而容易引發暴動或逃亡的事件,朝廷便將農民起義失敗被俘的將士妻女以及其它罪犯女子等,由地方官媒出面,將這些女子配給安分守己的犯人。到了清末光緒年間,經過百年的繁衍生息,這裡的人口暴增了數十倍之多。

例如:備受乾隆器重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在他45歲那年(公元1768年)時,因兩淮鹽運使盧見曾一案受到牽連,後被流放新疆。當時,由於兩淮地區鹽稅一年虧空高達1000萬兩白銀,而已經退休的兩淮鹽運使盧見曾卻被御史舉報有貪汙嫌疑。但是,當乾隆派人到盧家搜髒時,其家中卻僅有少量財寶,因此他懷疑有人曾為其通風報信。

不久,書生李容向朝廷舉報,說自己親眼看到盧見曾的家人提早將錢財轉移它處,而通風報信者便是翰林院的侍讀學士紀曉嵐。之所以紀曉嵐甘冒風險,是因為兩家有姻親關係,即:紀曉嵐大女兒嫁盧見曾孫子盧蔭文。因此,乾隆一怒之下,將紀曉嵐流放新疆進行贖罪。紀曉嵐到了新疆後,備受提督溫福器重,他經常請其修改奏章或代筆書寫奏章。當溫福離開時,還將一名叫“夏荷”的婢女賞賜給紀曉嵐,後來該女子還給他生了一個兒子,並留在了吉木薩爾縣。

同時,道光年間,1841年6月28日,虎門銷煙的林則徐曾被朝廷革去四品卿街,“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此外,在1900年,慈禧太后還將光緒皇帝堂兄,輔國將軍,晉輔國公載瀾,流放到新疆迪化(烏魯木齊)、綏來兩地居住。

所以說,從1759年乾隆平定新疆開始,到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歷時長達153年。在此期間,犯人基本都不再流放到寧古塔,而是新疆等,所以當153年後清朝滅亡,之前發配到寧古塔的犯人豈不基本上已經老死他鄉。


祥子談歷史


在影視劇和小說中,經常看到滿清處理犯罪之人,發配寧古塔,寧古塔在那裡,到底是怎麼回事?

其實寧古塔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寧古塔滿語是“六個”的意思。寧古塔舊城位於今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努爾哈赤曾在此駐紮軍隊。康熙五年(1666)遷建新城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城地。順治十年(1653)設昂邦章京(意為總管)鎮守;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十五年,將軍移駐吉林烏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統鎮守此地。光緒二十九年(1903)設綏芬廳於寧古塔,與副都統同城治理軍政事務。三十三年裁副都統。宣統元年(1909),綏芬廳升為府,遷駐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寧安府。1913年改為縣。今為黑龍江省寧安市治所在地。

在唐朝或者是宋朝的時候,當時的犯罪一般都是分配一些沿海的地區,比如廣東,滄州等地,因為當時這些地方沒有得到開發,人員是非常的稀少的,將犯人發配到這裡,可以多吃點苦頭,好好的進行改造。而到了清朝時期,犯人大多都是發配到寧古塔了。其實寧古塔並不是那麼的可怕,在當時寧古塔主要是非常的遙遠,路途肯定很辛苦,所以,經歷的困難非常多,這樣一來,有很多人還沒到達寧古塔便已經是死去了。

而到了寧古塔的人,就在那裡開荒種地了,自然條件差一些,天氣比較冷,有些人最後還是服滿刑期回老家了,有些人被朝中人所救,離開了寧古塔,林則徐就在寧古塔服過刑,後來去了新疆,又被重用。其實,清朝末期後,滿清就不往寧古塔發配犯人了,而且,寧古塔那時建社發展的也可以了。

今天的寧古塔可是風景秀麗的旅遊區啊!那裡風光無限好,雪景更是用語言無法描述,而且,發生在解放後剿匪的故事,也就發生在寧古塔的所在地,林海雪原電影電視小說都有,也是座山雕那些土匪當年佔山為王的地方,說的就是昨天發生在寧古塔的故事。


歷史的循環


在清朝,犯人們特別怕發配寧古塔,有的甚至一聽說發配寧古塔乾脆直接自殺了,覺得與其活著受盡折磨還不如死了舒服。寧古塔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何讓犯人如此畏懼呢?



寧古塔聽起來是一個非常恐怖,非常悽慘的地方,事實上真正的寧古塔並不是那麼可怕,它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牡丹江市寧安縣,除了冷一點,其他方面還是挺不錯的,山高林密,物產豐富,還有特別多的野生動物。犯人們害怕發配寧古塔,主要就是當時交通落後,去寧古塔的旅途遙遠,路上有很多無法預料的艱難險阻,當時很多流放的犯人往往在半路上就被野獸吃掉了,有的幸運的沒被野獸吃掉, 卻有更恐怖的等著他們,那就是被所經之地餓昏的當地人分而食之,到最後能活下成功到達目的地的人並不多。



僥倖活下來的並來到寧古塔的犯人,死罪是免了,活罪難逃啊,到了寧古塔開荒種地,修橋修路,每天累死累活為滿族建設他們的家鄉,忍飢挨餓更是常事,而且還要淪為家奴,為當地的官員做牛做馬。如此,也難怪很多人寧願自殺也不願意發配至此。



清朝滅亡後,寧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清朝滅亡之後,此時的寧古塔已經被開發的很不錯了,因此大多數的犯人都選擇定居在寧古塔,他們在此安家落戶,生兒育女。當然,也有一些犯人選擇回到家鄉。


歷史小貓咪


在眾多的清宮戲中經常能看到清朝皇帝處罰犯人時的一句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這句話中的寧古塔位於現在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的寧安市,寧安的滿語就叫寧古塔,而披甲人就是當地的官兵,因為冷兵器時代的官兵作戰都要身披盔甲,因而得名“披甲人“。

那麼,寧古塔為什麼會成為犯人的流放之地呢?

在唐宋時期被流放的犯人大都發往廣東,福建以及貴州等地,那時候這些地區尚未開發,人丁稀少,瘴氣密佈,可謂不毛之地。將犯了罪的人流放到這些不毛之地是想讓他們吃苦受罪,好好改造。

到了清朝時期,這些地方都開發很好,不再是以前的不毛之地。而寧古塔是清朝的龍興之地,人口稀少,加上又是苦寒之地,為了能更好的懲罰犯罪之人,清朝就將流放之地改為寧古塔。順治十五年,清廷規定:挾仇誣告者流放寧古塔。

在清朝時,犯人一聽說被髮配寧古塔有些乾脆就自殺了,覺得死了比活受罪強。其實寧古塔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怕,除了冷一點,其它方面還是蠻不錯的。寧古塔山高林密,物產豐富,野生動物遍地都是。東北一直流傳著“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諺語。那為什麼犯人會這麼害怕被流放到寧古塔去呢?

主要是因為寧古塔距中原路途太多遙遠,而當時的交通極為落後,路上要經歷多少艱難險阻實在無法預料。據《研堂見聞雜記》記載,當時的寧古塔,幾乎不是人間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惡獸吃掉,甚至被餓昏了的當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來的不多。

就算僥倖活著到了寧古塔,犯人來到這裡不僅要開荒種地,修橋築路,改變清朝老家的面貌,而且還要忍飢挨餓,為當地官員、滿人官兵當牛做馬,淪為家奴。所以,很多犯人為了避免受辱就寧可自殺也不願意流放到此。

清朝後期,寧古塔已經開發得比較好了,清朝流放犯人也不再往寧古塔發配,而是發往新疆,比如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而早年間發配在寧古塔的犯人,絕大部分就在當地安家落戶,娶妻生子,只有小部分人返回中原老家去生活,清朝著名詩人吳兆騫就在寧古塔生活了23年,最後被康熙重臣明珠所救,回到了京城。


歷史茶坊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重犯在清朝滅亡之後,都繼續待在寧古塔,因為他們哪裡也去不了,全部被袁世凱關在此地。



寧古塔在當時滿清人的印象當中並不好,自古以來發配邊疆都是重罪,而清朝發配的地點就是寧古塔,用清朝詩人吳兆騫所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所以人們對寧古塔的印象並不好,認為被髮配到這裡簡直就是生不如死,還不如自盡來的痛快,他們甚至寧願接受腰斬、凌遲這樣的酷刑也不願去寧古塔,事實上他們只是沒去過寧古塔,對未知領域的一種恐懼,相對來說,寧古塔比起新疆地區要好很多。甚至不比自古以來的犯人流放地要差,比如古代的廣東、福建、四川、海南等不毛之地,在當時還不如寧古塔。

那麼寧古塔究竟是哪裡?

這名字總覺得聽起來耳熟,因為在清宮劇中也經常聽見,寧古塔就是如今黑龍江牡丹江下轄市寧安縣,寧安縣在清朝用滿族語言就是叫寧古塔,可以說這裡是滿族人祖先的居住地,更是他們發家的地方,人們稱之為“龍興之地”。

(如今的寧安縣)

所以當時清朝發配重犯都是發配到寧古塔,這裡主要是因為寧古塔屬於苦寒之地,讓他們來這裡就是受罪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讓這些重犯來這裡進行建設和改造,畢竟是龍興之地,總得將這個寧古塔開發的更好吧。


(寧古塔官員)

二:那麼清朝滅亡之後被髮配到寧古塔的犯人都去了哪裡?

很簡單,他們都在這裡娶妻生子了,或者拖家帶口的賴寧古塔生活,上文也說到過,寧古塔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可怕,除非當地的官員刁難你,實際上很多被髮配到這裡的重犯待遇都還不錯,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人在沒來這裡之前都是地位顯赫的達官貴人,萬一哪天又被皇帝召回也不是不可能。



當時的寧古塔除了冷之外,住人是沒問題的,寧古塔山林茂密,物產豐富,當時寧古塔的人參據說隨隨便便都能採一大捆,山中野果也是漫山遍野,野生動物遍地都是,河裡魚蝦應有盡有,並不像其他流放之地,讓你很難生存下去。


所以說來過的犯人才知道,並不能盲目的相信外界謠言,他們心想還好自己沒有自殺,寧古塔可謂是完全被黑化了的人間地獄。文章開頭寫的清朝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寧古塔二十三年,二三十年什麼概念,他不要過得太瀟灑,如果真像其他荒蕪之地可能餓都餓死了,他不照樣活了下來。

清朝記載最後一個被髮配到寧古塔的人是愛新覺羅·載瀾,道光皇帝的孫子,也就是光緒皇帝的堂兄,因為1901年八國聯軍議和中,是列強要求慈禧嚴懲載瀾,但是慈禧將他發配到新疆去了,因為載瀾是皇親,新疆巡撫對他算是跟供奉祖宗一樣的對待。直到辛亥革命爆發,載瀾就選擇地方躲避戰亂,他居然選擇了寧古塔,以後也一直待在寧古塔生活直到去世,可能他也想出去,但是袁世凱不允許。




貓眼觀史


只有少數一部分回關內老家,大部分則繼續留在當地定居,並在解放後參與了開墾北大荒,現在則是在田野上建城,成為新一代的城裡人。

寧古塔也就是現在黑龍江這一塊地區,當時清朝在當地設立了軍區,軍區主官叫黑龍江將軍,駐所就在寧古塔。清朝把犯人放逐到現在黑龍江地區主要的目的是屯田,給駐防在當地的軍隊提供糧草。從緯度上看,寧古塔確實算是氣候惡劣,但是也不算是完全讓人活不下去,因為緯度更北的地方仍然有住人。當時清軍的最北駐軍是在璦琿城,距離寧古塔駐所大約有一千多公里(無法耕種),清軍一般會在夏季的時候就把全面的糧草軍需輸送到璦琿城中。因此比起這些當兵的邊防軍來說,這些犯人的生活算是好過多了。

其次,寧古塔在早期之所以顯得難以生活是因為基礎設施太差導致的,沿途幾千公里荒無人煙,無處借宿。而隨著清政府兩百多年的開墾建設,又加上闖關東時期大量關內人進入東北地區參加當地的開發建設,到了清朝滅亡時候從京城到寧古塔地區已經人煙繁盛,沿途都有村莊跟客棧運營,往來也容易得多,正常人都可以日行夜宿一路到寧古塔了。


優己


在許多清宮劇中,對那些“死罪可免,活罪難逃”的重刑犯,皇上經常會將他們發放至寧古塔,終生不得回京。那麼寧古塔到底是哪裡呢?真如電視劇中所演的是令人恐懼至極的極遠、極寒之地嗎?

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市,在滿語裡,寧安就是寧古塔的意思。

寧寧古塔為何會成為重刑犯的流放之地?為什麼有些犯人一聽說自己要被流放寧古塔,就寧可先行自我了斷,也不願去那苦寒之地呢?

在唐朝、宋朝時期,罪犯一般都往南方發配,如廣東、貴州、福建等地,因為那時候這些地方人煙稀少、尚未開發,是不毛之地,將他們發配去是進行改造,多吃點苦頭,多受點罪。

而到了清朝,南方那些城市都已經發展的很好,自然要為犯罪之人另選個地方流放,就選中了距京城十分遙遠,又是苦寒之地的寧古塔。

其實寧古塔本身並沒有那麼可怕,山高密林、資源豐富,就是冷了點,也不至於讓人一聽就想尋死。主要還是因為流放寧古塔的途中,路途十分遙遠,條件艱苦,一路上不知要經歷多少磨難。大部分人在半路就會喪命,不是被豺狼虎豹吃掉,就是被餓極的人類分而食之,總之能活著到寧古塔的人不多。就算命大,僥倖到了寧古塔,還要被要求做各種苦力:修路、築橋、開荒、種地,甚至淪為家奴,為當地人做牛做馬,要知道能被髮放至此地的犯人多少還是有些身世背景的,受這些屈辱對他們來說簡直比死還難受。

到了清朝末年,犯人們也不再發放至寧古塔了,而是流放至新疆。


老照片


東北是滿清的龍興之地,清朝初年,國內局勢尚未完全穩定,東北是流放不二選擇地。到了清朝中後期,隨著清朝統治者對東北封禁政策愈發嚴格,流放寧古塔的人因此日趨減少。

寧古塔在清朝,是令人害怕的地方。根據《研堂見聞雜錄》記載:

“按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從北京到寧古塔,因為距離之遙遠,天氣之惡劣,很多人還沒達到寧古塔就死在路上。才子吳兆騫因科場案流放寧古塔二十三年,因他才學出眾且聲名鵲起,在寧古塔還算過的安逸,不僅得到當地人的尊重,而且還被寧古塔將軍聘請為家庭教師。但其他人的生活處境可就悲慘許多,尤其是為奴的流人。

清朝中後期,東北封禁政策嚴格,特別是乾隆和嘉慶時期。乾隆年間,清政府下令奉天流民必須取保入籍,否則限其10年內遷回原籍。因此,由於封禁政策,流放寧古塔的犯人日趨減少。嘉慶時期封禁更嚴,關外土地盡在封禁之列,東北成為完全的封閉狀態,更別提流放寧古塔了。

所以清朝滅亡之前,寧古塔已經失去作為流放地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