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 我為關羽鳴不平,他背了一千多年大意失荊州的擔子該卸一卸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給劉備謀劃的宏圖大業就是:佔據荊州和益州,則霸業可成。他認為荊益是漢興霸業的根基,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所以,當荊州在被關羽丟失後,劉關張三兄弟一生苦心經營的漢室大業,也就付諸笑談之中了。

我為關羽鳴不平,他背了一千多年大意失荊州的擔子該卸一卸了

因此,自古就是把失荊州的責任都加在了關二爺身上,而且還特別強調是應為"大意"而造成的這樣的後果。而此後的劉備身死白城,諸葛亮被迫討伐中原,這一系列的悲劇好像都和關羽這個"大意"有一定的關聯。

難道荊州的丟失,都是關二爺的責任嗎?我不這樣認為,而用了"大意"來強調,我更是不贊同了。下面就來看看當時具體的情況。

我為關羽鳴不平,他背了一千多年大意失荊州的擔子該卸一卸了

建安二十年,劉備為了緩解當時西北的局勢,就和孫權在關羽荊州的爭奪上,做了一些讓步,最後達成了雙方平分的君子協議,至此一直困擾劉備的荊州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此時,他就可以騰出手來對付曹操了,於是就開始了長達兩年之久的拉鋸戰,史稱漢中大戰。隨後趙元在漢水大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使曹操放棄了對漢中的窺視,劉備順利進位漢中王。

就在劉備稱王時,關二爺開始大舉北伐,這完全是按照隆中對的步驟在一步步實施。而曹魏一方的反曹勢力也都打著反對苛捐雜稅的旗號暗中響應關羽。於是關羽就帶領隊伍一路奔襲,殺龐德,擒于禁,這下曹操可是慌了神了。如果,不能有效阻止關羽,那他的許都,可就危險了,這裡可是曹魏的根基啊,曹操真的感到驚恐萬分,最後決定遷都。

我為關羽鳴不平,他背了一千多年大意失荊州的擔子該卸一卸了

為了保住樊城,曹操讓徐晃前去支援,徐晃到到後,就一直萎縮在城中,整天的觀望不敢出城。一來,他是真怕關羽,當時天下還有關羽的對手嗎,他徐晃長了幾個腦袋夠關二爺砍啊;二來,是等待大部隊的到來,集中優勢兵力反攻。曹操也沒有閒著,到處調兵,給徐晃一下子又派去了十二個大營的兵力,終於解除了樊城之圍。

其實當時的東吳是在玩隔岸觀火的把戲,它有兩條路可選,要麼攻擊徐州相應關羽;要麼趁火打劫,斷了關羽的後路,致其死地。若選第一步,那麼曹魏政權至此崩盤,而孫權的高層最後決定實施第二部,超關羽的後路,拔掉這顆孤軍深入的毒牙,徹底清除劉備在荊州的勢力。

我為關羽鳴不平,他背了一千多年大意失荊州的擔子該卸一卸了

老狐狸司馬懿早就看透了孫吳的心思,就力勸曹操暫停遷都。果不其然,剛已進入冬季,孫吳就大軍進攻。由於準備充分,首先讓陸遜切斷了西川的退路,而此時的呂蒙又猛攻拿下了江陵。此時並沒有動搖二爺的軍心,可是萬沒有想到的是,此時身處荊州的二號軍事首腦當朝的國舅爺糜芳,為了自保投降了孫吳,這樣一來,關羽的整個大後方都被東吳拿下了,自己一點退路都沒有了。而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駐守在上庸的劉封等人此時也是落井下石拒絕援助。關二爺只能是奔了麥城而去了,最後的結局大家都很明瞭了。

我為關羽鳴不平,他背了一千多年大意失荊州的擔子該卸一卸了

有人說,關羽不孤軍深入,就沒有這樣的後果。當時如果北伐成功,哪可就是另外一個局面了,歷史或許就要被改寫了。其實二爺當時敗走麥城,不是大意,而是無奈,身處當時的環境,不要說是關二爺,換了任何人都是無力迴天。因此,就不要把"大意"的帽子,扣在二爺的頭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