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3 甲午戰爭中國百姓慰問日軍和幫助其運輸

鴨綠江防之戰,日軍攻進幾連城和岫巖。根據日本官方的《日清戰爭實記》記載,九連城“當地居民簞食壺漿迎我王師 ,攜來雞和豬獻給我軍”,日本隨軍記者因此感慨:“‘東西夕相望,庶民子來’,古人之言,不欺我也。”;在岫巖,居民“跪拜相迎,曰:大王到來,愚民等焉能不歸順?”

甲午戰爭中國百姓慰問日軍和幫助其運輸

日軍打進遼東半島,當地居民有人“請求天兵(即日兵)保護”,有人“高興相迎”,主動幫日軍“打柴挑水”,“挑負輜重”,“偵察軍情”,“願當順民者眾多”,併為日軍“送來慰問品以買其歡心”。

日本軍官高橋謙回憶:“當時,普蘭店以北的路面凍得像鐵一樣,深深的車轍像利劍一般豎立著。所以,我軍運送輜重的小車頻頻破損,難以使用。在普蘭店兵站部,糧秣堆積如山。我向根岸司令官建議,僱傭當地中國老百姓的馬車,並很快貼出告示,說明每天付銀二元。第二天便僱到了三十輛中國馬車,將其分成三個班,每班都派有我軍士兵作為統領。十輛馬車的運輸能力相當於我軍的一個運輸縱隊,而其費用還不到後者的二十分之一。爾後,便全線使用中國馬車進行運輸。”

日軍進攻蓋平時,因運輸困難,彈藥糧秣供給不上,日本軍官角田自告奮勇,前往貔子窩、復州、熊嶽城等地招募車伕與牛、馬車,他憑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和熟諳中國式處世經驗,竟在很短時間內招募到數百輛牛、馬車,解決了軍需物資的運輸問題,大受日軍指揮官的稱讚,說他立下了“不可思議的功績”。

中國老百姓為何慰問日軍和幫助運輸呢?原因是,第一,那時中國百姓沒有“國”只有“家”的觀念。誰能“保護”他們,他們就歡迎誰;第二,誰給錢,就給誰辦事。即使是掙日軍的錢也不礙事。掙了錢回家養老婆孩子。

歷史的教訓是,國家要愛人民,讓人民產生國就像家一樣的感覺;人民要愛國家,視國如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