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歷史上消失的強大部族——戎族

對於戎族,今天的人們知之甚少,這個部族只在古代的歷史文獻中偶爾與讀者邂逅。然而,歷史文獻記載的隻言片語、考古發現的殘磚片瓦都無法為我們完全揭開這個部族的神秘面紗。

戎族探源

戎,曾經是我國西北方的一支強大的族群。《爾雅·釋地》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對於戎族,學術界有多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戎”源於商周間的鬼方、獯鬻,週末的獫狁,後來成為狄和匈奴。第二種觀點是認為“戎”源於羌族。還有的學者認為,“戎”不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而是中國西北古代各族的通稱,亦稱“西戎”,同“東夷”、“北狄”、“南蠻”並舉。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戎”是西周、春秋時期單獨存在並且非常強大的一個重要民族,因為甲骨文、鐘鼎文中有“戎”與其他諸族並稱的情況出現。各種說法不一而足。可見這個2000多年前驍勇善戰的部族引發了今人多少探究與猜想。

《說文》中,“戎”字從甲從戈,是一個手持兵器的士兵形象,在早期的青銅器銘文中已經出現“戎”字。殷周時有鬼戎、西戎等;春秋時,戎分為7種,有己氏之戎、北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犬戎、驪戎、戎蠻等;秦國西北有狄獂之戎、義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戰國時,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居山谷。戎族眾多部落似乎並不統一,其生活方式也與中原人迥異。《左傳·襄公十四年》中記載:“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

戎與西周的決戰

戎族各部落的鼎盛時期約在西周至春秋早期。西周多次對戎作戰,最有名的一場戰爭,也是導致西周終結的一場戰爭,就發生在周和戎之間。

西周到了第13個王——周幽王時氣數已盡。這個昏庸無度的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不顧眾臣反對,居然點燃了為防禦戎而修建的20餘座封火臺。各地諸侯看見狼煙四起,便匆匆趕來救援,哪裡料到這正是“封火戲諸侯”的遊戲。褒姒看到慌忙趕來的眾諸侯被戲弄的窘態不禁失笑。沒想到這一笑付出的代價卻是一個王朝的終結。這個荒淫的周幽王不久就自食了苦果。周幽王十一年(即公元前771年),被廢皇后的父親申侯與犬戎聯合,攻打周幽王,這時當他再點起封火時已無人來救援了。犬戎殺掉了周幽王,虜走褒姒,周室被迫東遷。

山戎與燕、齊聯軍之戰

其後,戎對北方的秦、齊、魯、燕時常侵擾。其中,山戎的一場戰爭引人注目。

《史記·匈奴列傳》載:“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山戎,即北戎,從西東遷,其勢力範圍一直延伸到燕山南麓。山戎部族在春秋時期非常強大,經常入侵燕國,成為當時“病燕”的一大邊患。鼎盛時期還曾經“越燕而伐齊”。《史記·匈奴傳》中記載,“是後(指平王東遷)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齊,齊斄公與戰於齊郊。”犬戎迫使西周東遷後大概僅過了65年,山戎越過燕國攻打齊國,而齊國當時可謂春秋各國中兵力較為強大的一個諸侯國了。由此可見,山戎當時人強馬壯,敢於長途跋涉以襲遠。那麼,山戎如何從一個具有相當文明的部落漸漸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中呢?這也許與一個成語——“老馬識途”有關。

“老馬識途”的故事發生在距今2600多年前。公元前679年,齊桓公會盟各諸侯,訂立盟約,要求共同抵禦外族。當時齊桓公為中原霸主。北方的燕國時常受到山戎的騷擾,就派使者到齊國求援。公元前663年,齊桓公親率大軍到了燕國,但山戎已退回北方。齊國和燕國的軍隊聯合起來追擊,一直打到山戎國(今河北遷安縣燕山一帶),大敗山戎。山戎王密盧逃到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到遼寧省朝陽縣一帶)。齊桓公和管伸決定再去征討孤竹國。到了孤竹國附近,只見孤竹國的大將黃花帶著密盧的頭顱來請降,齊桓公相信了黃花,並讓他作嚮導帶領齊國大軍去追趕孤竹國大王答裡呵。直到傍晚,大隊人馬來到黃沙飛舞的“旱海”沙漠,大將黃花早已不見蹤影。齊桓公這才知道自己中了“誘敵深入”之計。又累又渴,齊燕大軍迷失了方向,似乎只能葬身於茫茫沙漠了。管仲足智多謀,他挑選出幾匹老馬,讓它們領路。沒想到大隊人馬在幾匹老馬的帶領下果然走出了沙漠。基於這個故事,後來就以“老馬識途”來稱讚有經驗的人了。

齊桓公伐山戎之事在古文獻中記載很多,《左傳》、《管子》也都有記載。《春秋穀梁傳》載:“桓外無諸侯之變,內無國事,越千里之險,北伐山戎,為燕闢地。”這一次,齊國不僅消滅了山戎,還為燕國向北拓展了土地,燕國一下變成了一個大國,成為齊國的北方屏障。

戎族的消亡與考古發現

齊國滅掉了孤竹國後,一部分山戎融入了當地民族,一部分加入了東胡,戎與胡雜處的過程中,名稱也相混。山戎,這個古代中國北方的一支強大遊牧部族,終於在齊國伐戎後,逐漸銷聲匿跡,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西北,以義渠戎為代表的西戎一直是秦的最大邊患。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人用美人計誘殺了義渠王,滅了義渠國,徹底解決了西戎騷擾的問題。《史記·秦本記》記載了其“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的歷史。

至戰國時,遷居到中原的戎族各部,已漸漸融入華夏民族。“戎”這個稱謂已不復見於史籍。

如今,中國第一座以少數部族文化命名的遺址類陳列館一山戎文化陳列館,坐落在北京延慶縣八達嶺長城以北的軍都山南麓玉皇廟村。1985年在這一地區發掘出土了大量的山戎墓地,其後在葫蘆溝和西梁±光等處也發現了一些山戎的墓地。山戎,這個已經消失了2000年的部族,重新又回到了今人的視線。

分佈於北京北部和河北北部的山戎族,過著半定居的生活,以牧業為主,農業為輔,併兼狩獵,大體處於半遊牧狀態。考古發現,遺址大多分佈於較高的山坡,還發現了當時人們居住的房屋和儲存物品的窖穴。在玉皇廟墓地,殉葬的牲畜也以狗、馬為最多。古代史書中往往用“戎狄”並稱北方少數民族,他們或許有某種親緣關係。在狩獵的過程中,他們也許大多使用狗作為幫手,狗對他們的狩獵生活非常重要。因此,狗作為他們的圖騰而被崇拜。

出土的隨葬飾品中還有精美的虎紋腰帶飾牌,顯示死者生前的地位較高。此外,軍都山一帶的墓地還出土了大量耳環,可見,山戎族人無論男女多佩戴耳環。墓葬中的男女老幼,頸下和胸前還多佩戴項鍊,有黑白色石珠、綠松石珠和各色瑪瑙珠項鍊。男子身高在一米七、八左右,身材高大,還佩有短劍。山戎族人的形象在我們眼前不斷清晰起來,他們頭戴耳環,頸掛項鍊,腰繫胡帶,身佩短劍,十分英武。

迄今為止,北京玉皇廟發現的墓地規模最大、等級最高,墓葬數量也最多,因此考古界將分佈於軍都山和冀北山地一帶以直刃匕首式青銅短劍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玉皇廟文化。”

戎,這個稱雄中國北方數千年的部族,留給我們兩個成語——“千金一笑”和“老馬識途”後,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