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三年決戰奔小康」甘肅:產業扶貧,讓脫貧步伐更堅實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

【三年決戰奔小康】

產業扶貧,讓脫貧步伐更堅實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記者 宋振峰

簡單地給錢給物只能救急解渴,產業扶貧才是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和長久之計。

今年以來,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體,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一戶一策”精準脫貧計劃和到戶產業扶持政策,推進“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產業扶貧行動,因戶因人精準施策,打通產業到戶精準扶貧路,讓貧困農戶增收渠道寬起來,產業規模大起來,新型經營主體強起來,利益聯結機制建起來,扶貧產業壯起來。

將特色產業與“一戶一策”精準對接,打通產業扶貧“滴灌”管道

5月6日,星期天。省農牧廳與省扶貧辦在蘭州聯合召開了全省“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與“一戶一策”精準對接工作會議。

集中一個多月的時間,將特色產業與“一戶一策”對接後實現精準到村到戶,為貧困戶依靠產業脫貧奠定紮實基礎,正是會議部署的重頭戲。

與會同志感到責重山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只剩不到3年的時間了。產業扶貧又有周期性、見效慢,如果今年不把這一關鍵性的基礎打牢固,產業培育攻堅的任務就拿不下來。

現在,甘肅的牛羊肉、馬鈴薯、蘋果、中藥材、蔬菜等多個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然而,對於我省許多貧困戶來說,產業脫貧短板明顯。很多貧困縣產業帶動能力弱,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規模小、實力弱、自身發展困難,難以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林鐸指出,各級黨委政府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只爭朝夕的責任感,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全省最大的政治和最重要的大局,樹立三年決戰的思想意識,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始終把產業發展等作為重點,特別是要把產業培育作為大事來抓,拉開架勢、撲下身子幹,構建好產業體系,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

省委副書記、省長唐仁健指出,脫貧攻堅時間緊任務重,要把產業扶貧作為重中之重,在方向和內容上抓主抓重,在作風和方法上落細落小,聚焦六大主導產業,採取特殊機制、特殊辦法,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工作,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為了實現“戶有增收項目、村有致富產業”,今年2月,我省出臺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並一攬子出臺“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產業精準扶貧三年行動工作方案,還配套印發了產業培訓、果蔬保鮮庫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全覆蓋、草產業發展等4個方案。

在未來3年的有限時間裡,緊盯貧困人口脫貧標準,我省緊緊圍繞六大特色優勢產業,採取省市縣三級目標任務措施精準接力的辦法,省裡出臺方案精準到縣、到鄉,市州方案精準到鄉、到村,縣區方案精準到村、到組、到戶,形成產業扶貧目標和措施上下銜接、環環相扣、層層接力的產業扶貧格局。

在“抓主抓重”盯住六大主導產業的同時,我省咬定總攻目標“落細落小”,緊盯“精準到戶”關鍵關節求突破。省裡改變以前單純自上而下設計到村到戶項目的辦法,採用自下而上倒逼的辦法,利用“一戶一策”的微觀數據來統計發展產業的增量,與省裡確定的產業扶貧任務措施精準對接,從而科學合理配置資金、資源、力量,幫助每一戶貧困戶因地制宜選準脫貧產業。

目前,10個市州和58個貧困縣出臺了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行動實施方案,與“一戶一策”進行了全面對接,構建了省市縣三級聯動產業扶貧政策體系,打牢了產業扶貧到戶的基礎。

加大發展特色產業支持力度,為打贏產業扶貧攻堅戰提供充足“彈藥”

寧縣湘樂鎮瓦窯村村民孫福儒覺得以後就吃低保得了。這日子,還有啥奔頭?68歲的他,窮了一輩子,希望本來寄託在兒子身上,沒想到去年打工將腰摔傷了。

前一陣子,這個原本“站著看、等著扶”的貧困戶,和兒子一起動手,主動蓋了一座養殖暖棚,養了5頭母豬。

發生在孫福儒身上令人欣喜的變化,得益於寧縣今年在推進落實“一戶一策”過程中,制定的到戶產業扶持獎補政策。

養兩頭以上的母豬,一頭獎補1000元,蓋夠一定標準豬舍,也給錢。老孫一合計,縣裡的獎補資金有1萬元,加上養5頭母豬一年保守也有5000元收入,他的心勁一下足了。

真金白銀最有吸引力。

產業扶貧,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扶持。去年,省委省政府為破解產業扶貧融資難題,實施了1000億元的特色產業貸款工程和50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

今年6月,我省又出臺產業扶貧到戶項目資金扶持政策,省財政拿出100億元,到戶產業扶持資金人均5000元,每戶最多不超過3萬元,實施規模空前的產業到戶扶持政策。

產業扶貧到戶項目資金扶持,不僅為夯實產業到戶扶貧提供了抓手,而且還像酵母一樣,振奮著許多貧困戶的精氣神,鼓勵他們想辦法、主動幹,積極改變貧困現狀。

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貧困農民發展能力弱、應對市場風險能力差。握指成拳,提高貧困地區農民組織化程度,成為貧困農民擺脫貧困的關鍵一招。

但是,截至今年2月底,我省622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3720個深度貧困村中,未建立合作社的有194個,建立1家合作社的有1785個。要實現每個貧困村圍繞特色產業組建2個合作社的目標,還需新組建合作社2173家,涉及54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和10個插花型貧困縣。

加快培育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讓分散經營的貧困戶搭上先進生產力規模經營的快車。今年,我省落實2億元資金,扶持全省貧困村新建合作社。臨夏州、甘南州、天祝縣“兩州一縣”和18個省定深度貧困縣新組建合作社每個補助10萬元,其他縣新組建合作社每個補助7萬元。目前,全省貧困村已新建合作社552家。

如果產業不能防範自然風險,不能做到保成本墊底,產業只會是個脆弱的產業。

我省探索創新農業保險“精準滴灌”富民產業的新模式。在對貧困戶實現“一戶一保”的基礎上,不但繼續開辦現有的10箇中央補貼品種和蘋果、中藥材2個省級補貼品種,而且選擇生產經營風險大、種植養殖區域廣、覆蓋貧困人口多、佔農戶收入比重大的特色產業,新增肉牛、肉羊、高原夏菜及設施蔬菜、生豬、雞等6個省級補貼品種。這一金融支持扶貧的務實之舉,用改革的辦法幫助貧困人口撐起了防範化解農業生產風險的“保護傘”,提高了貧困人口抵禦風險災害能力。

打一套組合拳,建立產業扶貧的政策支撐體系!目前,我省正在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的指導意見。一個個精準扶持手段,正讓資金精準流向最需要支持的貧困村、貧困戶手裡,給他們一個撬動未來發展的支點。

創新探索貧困戶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利益聯結機制,真正通過產業扶貧將貧困戶扶起來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離不開龍頭帶動,沒有龍頭就沒有市場,就沒有產業鏈。

如今,在安定區,一個叫做“項目資金跟著貧困村戶走、貧困戶跟著合作社走、合作社跟著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的“四跟進”產業扶貧模式,實現了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和貧困戶的互利共贏、聯動發展,有力助推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位於安定區的甘肅凱凱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每年向500戶貧困戶每戶免費投放400粒馬鈴薯原原種,剛好能種一分田。

才種一分田,能幹啥,靠這脫貧嗎?

公司負責人給記者算了筆賬,這400粒種子成本大約200元,當年收穫能夠播種2畝田的原種;第二年,這些原種可收穫能滿足20畝田種的一級種;到了第三年,這些一級種播種後,能產30噸的商品薯,按市場價格,大約收益3萬元。

從一分田到20畝田,從200元到3萬元??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可見一斑。

但目前全省許多貧困地區,都缺少龍頭企業,即使有,大多小而弱、帶動性差,成為制約產業扶貧的最大短板。

龍頭企業怎麼培育,利益聯結機制是關鍵。

我省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主要內容,以打造“股份農民”為核心,加快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激活農村資源要素,加快脫貧攻堅步伐。

在“三變”改革的引領下,莊浪縣探索了“國有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組建國有獨資企業“莊浪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內設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3個子公司,並在18個鄉鎮設立了分公司,對接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抱團脫貧。形成了政府組建龍頭企業帶合作社聯貧困戶的“莊浪模式”。

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我省按照每縣一個產業至少培育一個龍頭的要求,採取嫁接引進一批、政府主導組建一批等模式,發展壯大龍頭企業。省裡一手抓“內建”,大力推廣“莊浪模式”;一手抓“外引”,篩選確定了德青源雞產業、中盛、中天羊產業、康美牛產業、正大豬產業、天士力藥產業等扶貧帶貧企業。

讓貧困戶懷抱“金雞”脫貧奔小康。3月28日,在蘭州寧臥莊賓館,我省榆中、渭源、西和、禮縣、宕昌、天祝、古浪、涼州等8個貧困縣區與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金雞產業扶貧合作協議”。

“金雞產業扶貧計劃”項目,採用一種新型的“產業滴灌扶貧”模式。8縣區將運用“政府+社會資本或銀行貸款+企業自籌”的產業投資模式,與北京德青源公司合作,打造蛋雞養殖扶貧產業集群。最終通過政府享有所有權、企業享有經營權、貧困戶享有收益權的三權分置,推動貧困群眾、貧困地區以及扶貧企業多方共贏。

該組建的組建,該引進的引進,該培育的培育。今年截至目前,我省14個貧困縣已引進了20多個龍頭企業項目。

通過新型利益聯結關係,我省一個個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逐步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牽著他們的手邁向廣闊大市場,撐起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