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教育隨筆|孩子看似“攪局”的問題,其實可以這樣回答她

今天,孩子們迎來了盼望已久的熬製山楂醬活動。大家圍在桌旁,靜靜看著炊事員叔叔的操作。

炊事員往已經加熱好的鍋裡放了一點水,思雨立刻說:“什麼味道啊,好難聞!”有的孩子也跟著捂鼻子,或者咯咯笑,活動似乎被這一句話攪亂了。

教育隨筆|孩子看似“攪局”的問題,其實可以這樣回答她

我沒有批評思雨,而是請孩子們仔細聞聞,認真觀察,猜猜到底是什麼味道?

思雨自己首先找到答案,是水倒到加熱後的鍋裡後產生的味道,非常輕微,而隨之而來的糖加到水裡熬製後的味道有一點點刺鼻。這說明物品的性質發生了變化。雖然化學原理孩子們不懂,但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孩子們找到了自己能理解的比較正確的答案。

當孩子們明白後,我又趁機向孩子們提出“熬製一會後,再問問,味道還會有什麼變化?除了味道,山楂還會有其他變化嗎?”等問題讓幼兒思考,幫助孩子從偶發事件中梳理提升經驗。活動在不斷的觀察、提問、猜想、驗證總結過程中逐步進行。

教育隨筆|孩子看似“攪局”的問題,其實可以這樣回答她

通過這次偶發事件,我充分意識到,教師要在活動前充分備課,不光是備教材,要掌握提問的技巧,還要備孩子,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提問,適時引導支持孩子探究,把握活動節奏,完成活動目標。

真正做到“深入”教材,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要理解教材,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

基礎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麼”“怎麼樣”來提問;

拓展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麼想的”來提問;

要把教材中的要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並且要備孩子,充分掌握本班幼兒學習特點和認知水平及需要。

教育隨筆|孩子看似“攪局”的問題,其實可以這樣回答她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幼兒往往會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當教師發現幼兒的觀察行為超乎預料時,不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武斷地阻止,而要通過詢問等方式與幼兒溝通,以瞭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和需要,並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支持。

在孩子們提出質疑的時候,教師要善待幼兒的“小插曲”,巧妙地引導,以恰當的方式支持幼兒的觀察。在偶發事件發生時,不急躁,不斷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孩子的心理和學習狀態,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遊刃有餘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隨筆|孩子看似“攪局”的問題,其實可以這樣回答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