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母亲节,那些写给母亲的诗,你不能光知道《游子吟》

杜甫的诗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父母妻子送别,拦在路上痛苦,因为这是生离,估计也是死别。

因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写的是豪迈,殊不知这豪迈背后有多少父母妻儿的眼泪。

王建有一首短歌行可以作为注解,“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来的时候父母就知道辞去就是死别,所以衣裳做了一层层,仿佛是送死一样。

母亲节,那些写给母亲的诗,你不能光知道《游子吟》

看到这里,我就想起孟郊那首名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母亲亲手缝制的衣服,担心回来的晚,孟郊只是一个游子,母亲将自己的唠叨缝进棉衣里去。

一个母亲如果做衣服的时候“重著衣裳如送死。”她的心恐怕早已经碎了,肝肠寸断写的就是一个猿猴母亲看见孩子被人抓住,随船鸣叫,痛到肠子碎成一段一段。

猿猴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这世上最痛的别就是母亲和儿子的分别吧。

虽然儒家要求父母在不远游,但是生而为人,终要远游,如出征,如做官,如谋生。

何况官员动辄任命千里之外,还有一个词叫宦游,正所谓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所以孔子还说游必有方,但是你以为游必有方母亲就不担心,不牵挂了吗?

清代黄景仁的《别母诗》读起来就字字血泪。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母亲节,那些写给母亲的诗,你不能光知道《游子吟》

黄景仁是乾隆年间的诗人,一生穷苦,当年在北京生活稍有起色,就让人接母亲过来,自称长安居,也不是很难嘛,待尝到生活的苦,他在北京活不下去,又把母亲送了回去,后穷苦至极,被债主逼迫出走,病死解州。都说他穷苦却又狂放,但在母亲面前他不得不为自己的穷苦而惭愧。

他拉开门拉开门帘拜别母亲去谋生了,母亲的满头白发看着自己,眼泪都干了。此时的他哪里有哦半分的骄傲,只有满心的愧疚,看看这柴门风雪之夜,母亲一人独守,有他这个儿子还不如没有呢。

黄景仁的诗读起来哭,清代另一个诗人蒋世铨的《岁暮到家》可以看成是孟郊这一首的续集了。

蒋世铨也是乾隆年间的诗人,他不同于黄景仁拙于谋生,他得官而辞,四处游历,主持书院,虽然一生游历,但家境得以小康,让他惭愧的是也是面对母亲。

他是春节前回到家的,写下了这首诗。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母亲节,那些写给母亲的诗,你不能光知道《游子吟》

母亲见到他自然也是非常高兴,拿出为他缝制的寒衣,家书由于一直拿出来看,墨迹犹新。母亲见面就说瘦了瘦了,然后关心儿子生活是不是很苦——我们现在的母亲不也是如此。作者低下头去,内心满是惭愧,因为他不能陪在母亲身边,自己受再多的苦也不值得拿出来给母亲说。

这样的离别是迫于生活,但是古代还有一种离别是惑于某种信仰,不顾父母而去。

韩愈有篇《谁家子》写的就是这个: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

这个不疯不傻的家伙,要到王屋山去学长生,白头发的母亲拦在门口痛哭,拉断了袖子也留不住。

为了长生连母亲都不要,这样的人也注定不会长生。

真正的出家人,离开家也不会忘了父母。

母亲节,那些写给母亲的诗,你不能光知道《游子吟》

清朝有个和尚智郎,回家为母亲扫墓,写下过一首凄婉的诗:“风木惊心二十年,偷生只为学金仙。谁知杖锡归来日,荒草丛中化纸钱。蓬鬓荆钗苎布裙,夕阳影里泪纷纷。趋前欲讯重泉恨,吹过西风一片云。”

白居易大概就遇见过一个老年等不到孩子回来的老人,为了安慰老人他写下了一首诗,他用燕子来做比喻,题目是《燕诗示刘叟》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

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他用燕子来做比喻,双燕生了四个小燕子,母亲辛苦劳作,养大燕子,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可是小燕子一旦长大就离开父母不再回来了,老燕不住哀鸣,但声尽呼不归。老燕在空巢里不住悲鸣。白居易说你当小燕子的时候不也这样吗,现在知道父母的苦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