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3 母親節,那些寫給母親的詩,你不能光知道《遊子吟》

杜甫的詩裡“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父母妻子送別,攔在路上痛苦,因為這是生離,估計也是死別。

因為“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寫的是豪邁,殊不知這豪邁背後有多少父母妻兒的眼淚。

王建有一首短歌行可以作為註解,“渡遼水,此去咸陽五千裡。來時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來的時候父母就知道辭去就是死別,所以衣裳做了一層層,彷彿是送死一樣。

母親節,那些寫給母親的詩,你不能光知道《遊子吟》

看到這裡,我就想起孟郊那首名篇: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母親親手縫製的衣服,擔心回來的晚,孟郊只是一個遊子,母親將自己的嘮叨縫進棉衣裡去。

一個母親如果做衣服的時候“重著衣裳如送死。”她的心恐怕早已經碎了,肝腸寸斷寫的就是一個猿猴母親看見孩子被人抓住,隨船鳴叫,痛到腸子碎成一段一段。

猿猴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

這世上最痛的別就是母親和兒子的分別吧。

雖然儒家要求父母在不遠游,但是生而為人,終要遠遊,如出征,如做官,如謀生。

何況官員動輒任命千里之外,還有一個詞叫宦遊,正所謂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所以孔子還說遊必有方,但是你以為遊必有方母親就不擔心,不牽掛了嗎?

清代黃景仁的《別母詩》讀起來就字字血淚。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母親節,那些寫給母親的詩,你不能光知道《遊子吟》

黃景仁是乾隆年間的詩人,一生窮苦,當年在北京生活稍有起色,就讓人接母親過來,自稱長安居,也不是很難嘛,待嚐到生活的苦,他在北京活不下去,又把母親送了回去,後窮苦至極,被債主逼迫出走,病死解州。都說他窮苦卻又狂放,但在母親面前他不得不為自己的窮苦而慚愧。

他拉開門拉開門簾拜別母親去謀生了,母親的滿頭白髮看著自己,眼淚都幹了。此時的他哪裡有哦半分的驕傲,只有滿心的愧疚,看看這柴門風雪之夜,母親一人獨守,有他這個兒子還不如沒有呢。

黃景仁的詩讀起來哭,清代另一個詩人蔣世銓的《歲暮到家》可以看成是孟郊這一首的續集了。

蔣世銓也是乾隆年間的詩人,他不同於黃景仁拙於謀生,他得官而辭,四處遊歷,主持書院,雖然一生遊歷,但家境得以小康,讓他慚愧的是也是面對母親。

他是春節前回到家的,寫下了這首詩。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

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母親節,那些寫給母親的詩,你不能光知道《遊子吟》

母親見到他自然也是非常高興,拿出為他縫製的寒衣,家書由於一直拿出來看,墨跡猶新。母親見面就說瘦了瘦了,然後關心兒子生活是不是很苦——我們現在的母親不也是如此。作者低下頭去,內心滿是慚愧,因為他不能陪在母親身邊,自己受再多的苦也不值得拿出來給母親說。

這樣的離別是迫於生活,但是古代還有一種離別是惑於某種信仰,不顧父母而去。

韓愈有篇《誰家子》寫的就是這個:

非痴非狂誰氏子,去入王屋稱道士。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

……

這個不瘋不傻的傢伙,要到王屋山去學長生,白頭髮的母親攔在門口痛哭,拉斷了袖子也留不住。

為了長生連母親都不要,這樣的人也註定不會長生。

真正的出家人,離開家也不會忘了父母。

母親節,那些寫給母親的詩,你不能光知道《遊子吟》

清朝有個和尚智郎,回家為母親掃墓,寫下過一首悽婉的詩:“風木驚心二十年,偷生只為學金仙。誰知杖錫歸來日,荒草叢中化紙錢。蓬鬢荊釵苧布裙,夕陽影裡淚紛紛。趨前欲訊重泉恨,吹過西風一片雲。”

白居易大概就遇見過一個老年等不到孩子回來的老人,為了安慰老人他寫下了一首詩,他用燕子來做比喻,題目是《燕詩示劉叟》

樑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他用燕子來做比喻,雙燕生了四個小燕子,母親辛苦勞作,養大燕子,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飢。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可是小燕子一旦長大就離開父母不再回來了,老燕不住哀鳴,但聲盡呼不歸。老燕在空巢裡不住悲鳴。白居易說你當小燕子的時候不也這樣嗎,現在知道父母的苦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