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京剧?

亮相文化


京剧不受欢迎是事实。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人说,京剧多么多么美,多么高雅。但是,很多人也只是嘴上说说,真正用心去欣赏(尤其是系统欣赏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说京剧高雅,那京剧相比于昆曲来说,那它真的算不上高雅(京剧最早只是下层人喜欢的艺术形式,清朝中期,因为为乾隆庆寿,才有了徽班进京。后来,没什么文化的慈禧喜欢京剧,才让京剧有所发展)。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台湾作家,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十多年来一直在世界各地推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

青春版《牡丹亭》

当然,我承认,大家追捧昆曲的原因不是喜欢,而是好奇。

我曾经有幸采访过白先勇先生一次,我直言不讳的问,昆曲“一步一科”(也就是每唱一句,都要又相应的动作)节奏缓慢,已经无法符合现在快节奏环境下的艺术方式。你觉得,昆曲是否应该改良?

白先勇说,表演流程,也就是“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作、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歩”)没有办法动,动了就不是昆曲了。内容也是如此,汤显祖写得太美了,现代人写不出来比他好的,所以不能动。至于舞美灯光,则可以适当进行现代化的调整。

我讲这个故事就是说,我们的京剧、昆曲等戏曲其实也是不断再进行改革,只不过它是“戴着镣铐跳舞”。

我为什么要说明这一点?下面我在分析原因的时候会提到。

那么,为什么现代人不喜欢京剧呢?

我觉得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就是节奏缓慢。以前有种说法,京剧票友是听戏而不是看戏,因为戏词内容大家都知道,更重要的是听唱腔。京剧里面,“二黄慢板”等唱腔节奏非常慢,一句话甚至要唱好几分钟。对于年轻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相反,现在某些流水板选段,反而大家很喜欢。比如2015年春晚羽泉反串的《三家店》选段,节奏很快,很多人就非常喜欢)。


第二个,就是京剧的故事都是传统选段。对于现代人来说,历史上的故事距离自己比较遥远。有人说,现在古装剧不也是如此么?为什么古装剧受欢迎呢?那是因为古装剧其实都是经过改编的(请注意我说的是古装剧而不是历史剧)。

著名编剧邹静之曾经在谈《康熙微服私访记》电视剧创作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叫:“康熙是个框,时事往里装”。也就是说,古装剧是按照现代人审美来创作的(比如,现在古装剧的台词都非常现代化)。我们上面说了,京剧等传统戏剧的核心是内容,所以不能轻易改动,这也造成了京剧不受欢迎的因素。

第三个,我们可以从戏剧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京剧作为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它与观众距离较远。这就如同看话剧,台上的什么事情其实与你无关。而且,它们的表演往往会夸张,为的是台下更能看得清。

这与电视剧和电影不同。电视剧和电影,表演的要更加生活化,最好是不留下表演痕迹,情节也都是年轻人身边或者关心的内容。

京剧舞台的形式,导致它无法与观众进行互动。尤其是京剧程式化的表演,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是无关。这也是年轻人为什么进入不进去的根本原因。


王佩瑜最近人气很高,但是,我觉得她更受欢迎的原因是她参加了很多综艺节目。


兮兮说事儿


上学那会儿每年寒暑假回家,晚上都去爷爷家睡。爷爷喜欢看京剧,我也陪着爷爷一起看,刚开始看起来还觉得有些枯燥,一个武生不断翻跟头,再上来两个人唱起来,爷爷看得正带劲,而我从开始阶段能看个十五分钟到三十分钟,也算一种进步。这么多年来,我依旧没能完整地看完一场京剧演出,连春晚到京剧表演部分,上来表演的都是现在最好的角儿,但一般也是到了我入睡的时候。

京剧历史上出现过大腕儿,特别是民国时期的梅兰芳,谭鑫培,马连良等,哪一个都是当时最受瞩目的明星,影响力就像今天的鹿晗吴亦凡那种。之所以后来京剧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小,喜欢看或者听京剧的人也越来越少,主要的一点原因:



首先京剧形式没有太多变化,还是按照规常在表演,还是以唱念做打为主,故事也一般都是传统的故事。在民国那会儿娱乐形式还很有限,京剧既能消遣又有文化内涵,自然受到了大众的喜欢,而现在的娱乐形式很多,人的生活节奏相对于民国也快很多,京剧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已经显得有些老套。

但像张火丁,王佩瑜这种京剧演员,能够保留京剧传统的基础上,与大众更好的互动,就会对京剧吸引更多人来看有不小帮助。

你平时看或听京剧吗?欢迎在留言里分享。


(青(青衣张火丁)

(王佩瑜)


老李有刀


题主问: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京剧,是因为太土吗?在下的回答:NO,NO,NO!

京剧的审美可一点不土,试问:还有比戏装更多彩的服装吗?还有比旦角头面更炫目的头饰吗?还有比身段更漂亮的肢体语言吗?...这几点毫不夸张的说,再过100年京剧的审美也不落伍,甚至可以说京剧的审美永远走在时尚的最前端,同时也是中国人印象中的最美所在!这些只是最直观的东西,也是每个人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

那么非但不土还很时尚的京剧为何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呢?希望借此贴澄清一些人对京剧的误解!

1.京剧的特殊语言是京剧最大的特色和最大阻碍

不喜欢京剧的大多数人对京剧的第一概念就是听不懂,确实如此,京剧的特殊语言“中州韵,湖广音”,非普通话非地方语言,对于戏曲类,语言发音决定了其剧种的传播范围,但凡一个剧种要做到南北通吃,第一个先天条件是语言无障碍,以声音为招牌的曲种,无法做到入耳即懂的话,单单的只是好看,还不够人们引起对京剧的兴趣!试想:如果在影院看一部美国大片,对于英语听力不及格的人群来说,没有中文字幕的辅助会有多少人能看懂故事?又有多少人能坚持看完呢?京剧在当下未流行也正是此因,所以现在字幕设备成为一个剧场必不可少的装备!


2.有人说京剧的故事太陈旧?

京剧的剧本大多描写的是古时的故事,是的,可当下的电视剧或电影,也有1/3的故事取材自古代,但凡你觉得能成为经典的电影或电视剧大部分都是古装戏,主要人物的剧情和结局早已注定,那为何不嫌电影或电视剧太陈旧呢?显然,京剧的故事太陈旧所以不喜欢是不成立的!因为这类人群从未深入了解京剧的剧情!

3.有人说京剧的唱词太难太深奥?

京剧深奥难懂吗?NO,京剧一点不深奥,无非是忠孝节义、爱情伦理,和当下的主流价值观是一样的!如果京剧深奥难懂了,便不会被低层人民和贩夫走卒所传唱!给大家找一段戏词自会明了!京剧《坐宫》的戏词:一见公主盗令箭,不由本宫喜心间,站立宫门叫小番 备爷的千里战马扣连环,爷好过关!从文字上分析,这段应该算是有点难度的了,大多数的戏词都是如此般的口语词汇,相比中国诗词,京剧中的词汇更接近现代人的白话语!既然京剧的故事不陈旧,也并非难懂深奥的艺术,为何还不喜欢京剧呢?京剧被称为国粹,势必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失去传统文化的熏染势必会对京剧产生陌生感!当下社会娱乐多元化,京剧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还!任何一门艺术也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喜欢,在京剧最辉煌的100年前如此,在传统文化没落的当下更如此!

喜欢京剧也好,不喜欢也罢,京剧都在那里,但如果用“土”成为不喜欢的理由,显然是不成立的,有失公允!以上也仅是个人的观点,欢迎各位老板指正!


大话京剧


学过品酒的人应该了解,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易饮”。这两个字代表这款葡萄酒在入口时的感觉让人很舒服,仅此而已。这并不能代表这款酒是一款高分好酒。真正的好酒胜在香气复杂浓郁,但入口的一刹那却并不一定是那么惊艳。

而京剧就像是一款并不“易饮”的好酒,香气浓郁,却难以入口。所以喜欢京剧的人不多。现今京剧逐渐式微,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来说,京剧的发音吐字和普通话并不相同。传统京剧有上口的字,分为“尖”和“团”。比如“内”不读作“nei”,反而要读作“nuei”,这就是团。“前”不读作“qian”,反而要读作“cian”,这就是尖。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尖团字逐渐消失了。但在京剧里,这两种读音方式被保留了下来。而年轻一代的人没有接触过这种读音,听京剧和外国话差不多,“不看字幕什么都听不懂”。听都听不懂,自然没法深入接触,更谈不上喜爱了。

比起京剧,流行歌曲就“易饮”得多。流行歌曲的旋律动人,而且歌词朗朗上口,这无疑能吸引来大批的粉丝。不过,近几年越来越火热的古风歌曲也为京剧热度的复苏做了一些贡献,这证明我们的传统艺术自有其魅力所在。

其次,京剧是一种慢热艺术。总有老人说“生书熟戏”,其实道理很简单:评书像“爽文”,第一次爽过了,第二次阈值就提高了,所以生书好;但是经过文人加工,流传多年的传统戏,是将许多只可意会的东西暗含在台词中的。如果能对台词了如指掌,或许你在五年十年后,就会萌生出一些新的感悟。

少年时听《春闺梦》里的那句“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时,只是觉得这句对仗工整,必定出自文人之手。可现在听到这句的时候,才发现,长时间对一个人的牵挂真的可以让人对任何一场风吹草动都颇为敏感。

京剧背后有着很大的世界,但我们只能接受到其中的一角。戏曲频道经常播出京剧《武家坡》,一般来说都搭配《大登殿》。偶尔心情好了,中间给加上《算军粮》或者《银空山》。凑凑也算是一整出戏了。

然而《红鬃烈马》的完全体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花园赠金》《彩楼配》《三击掌》《闹窑降马》《别窑投军》《误卯三打》《探寒窑》《鸿雁修书》《赶三关》《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

所以很多人纳闷:为什么薛平贵登基之后,对两个姐夫的态度截然不同?为什么给苏龙官升三级,然后把魏虎宰了?在网络发达的时代,我们有百度,也有悟空问答。但在之前,就是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最重要的一点,京剧缺乏引人瞩目的巨星。除了长期关注京剧的爱好者之外,大多数人对京剧的印象也就停留在于魁智身上了。当然业内人士和票友对于魁智的诟病也不少,但于魁智仍然功不可没,至少他还让大伙还记得有京剧这门艺术的存在。

最近这些年,李玉刚做的努力很多。我也算是从星光大道时代一直关注他,直到今天的“种子用户”了。值得一提的是,李玉刚早期的演唱仅限于伪声,他的京剧是在成名后,拜师胡文阁学来的。期间也得到了梅派名家梅葆玖老先生的很多指点。一个歌手能在成名后潜心钻研这些古典艺术,这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事情。

虽然李玉刚并非京剧演员,但他的演唱和表演形式确实为京剧带来了新的热度。在《中国好歌曲》上爆红的霍尊,则进一步推动了京剧的热度。他在《国色天香》上的扮相和演唱真的堪称惊艳。

但观众对他们的印象,仍然是“歌手”,而不是“京剧演员”。优秀的京剧演员并非没有,而是影响力太小了。如题主所说的谭正岩,他的几句话正是他最佳的写照:“身高一米八,生长在谭家。自幼学京剧,纯属没办法。”虽然他很有偶像气质,但他不可能成为谭富英,也不可能成为谭鑫培,甚至无法达到谭元寿的水平。

年轻的旦角演员里,我比较喜欢张佳春。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时,她演唱的《霍小玉》真心让我惊艳了一把。别的不说,做戏真的够狠,这就很有感染力。然而她只能算是优秀的青年京剧演员,比“流量明星”的影响力差很多。

除非有庞大的资本集团来对京剧进行推广,并且制订出合理的营销方案,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京剧提高关注。否则,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京剧恐怕不可能火起来。


渭水徐公



不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京剧,而是越来越多的人没机会与时间去欣赏京剧才导致这样的局面。京剧这门艺术与其他门类不同,不是每个人一看都会马上喜欢的,需要学习。问题就出在怎样学习,去那里学习。一个爱上京是有几个条件的。

一,耳闻目染,也就是说要有与之打交道的条件。要么与懂戏的老观众讨教学习,并长看戏,要么自己找相关资料学习。显然目前这些条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以其这么麻烦,还不如去看其他文艺演出。

二,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很多人忙于其他事务,能常到戏院看戏的机会少之又少,甚至沒有这种机会。

三,由于电视与多媒体的高度发达,可供选择的娛乐形式很多。而且不像看京剧那样麻烦,要去查那个戏团在那家剧院演。票价是多少,不会开车的还要考虑散戏后有沒有公交。自驾的又当心有沒有停车位。在农村生活的更没看戏的条件。不如打开电视与电脑,何况还每人一步手机方便。省钱,省力甚至省时。

四,由于以上一些原因,很多剧院都没了演出,很多剧团解散。不用说地县市,就算是省会城市也无法保证都有京剧院。就算你想看都看不了。


五,由于戏院的原因,宣传力度差,很多戏演完了连戏迷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一般观众了。往往是把票发给文化部门的人,剩余的票在大厅出售 。不进大厅,你从门前过都不知里面在干什么。甚至戏院周边的有些人还不知有这么个剧院演京剧!正因为这种不健康的运作方式,使很多人养成了等着发票看戏的不良习惯。一般观众想看还摸不着门道了!

六,由于观众的流失,演员的敬业精神受很大的打击。而且一般演职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城市里的其他行业。所以演出的戏质量越来越差。大家都找不费力的文戏唱,吃功夫,对演员要求高的戏一般都不演了。想演也排不出,老师不是退休,就是失去了希望。就算是还有人苦心经营,流血流汗的拿出一台大戏,可到头一看,观众还没演员多,那种打击与失落,可想而之。而且排新戏,上面的投入也是小家子气。工资低,补贴少,谁还愿干那提心吊胆,吃力不讨好的事。只好来个简化版,应付了事。如果一个资深观众看了,下次还会看吗?

七,由于

喜欢京剧的观众越来越少。要改变这种局面,恐怕依靠市场运作,京剧的消亡是必然的了。有关部门常说要振兴京剧,要传承与发扬国粹,但运作起来确不如人意。所以京剧恐怕不走公益性质是无法了!


干杯安德烈


1、京剧之类的戏剧,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本来就不高,在古代属于下九流的行业。所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可见古人对戏剧和演员的态度。虽然古人也有戏迷,但要说有多重视戏剧,那是不可能的。提到古代艺术精华,首先唐诗宋词,其次琴棋书画,戏剧什么的,在古代大概还排不上艺术的层次。事实上京剧本来就起源于世俗之间,在民间野生野长,缺乏系统的传承。京剧艺术的系统化,理论化,以及其艺术地位的提高,应该是近代的事,大约民国吧。而将演员升格为人民艺术家,是新中国的事了。正因为如此,京剧的传承本来就不太被中国人重视。

2、京剧是产生于古代的艺术形式,其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与现代社会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是隔阂。当然这不是京剧或中国古典戏剧的特有问题,全世界的古典艺术都存在这一问题。因此要说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我觉得没什么奇怪的,在国外,喜欢古典音乐和歌剧的人难道就多了吗?每个时代会产生时代特有的艺术形式,现在就是话剧、电影、流行音乐、摇滚、现代舞蹈,不存在土不土、高雅与否的问题,也许100年后的人也会觉得今天的流行音乐很土,可知否京剧就是百多年前的电影、流行音乐?

3、节奏问题。之所以将这个文体单独拎出来说,是因为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任何慢节奏的表演艺术都会影响受众,别说京剧,话剧,歌剧,艺术类的电影,早期的流行歌曲等等,都一样。但京剧的表演特色注定京剧在这方面很难做出改变,如果把京剧的伴奏全都变成流行音乐或摇滚,京剧还叫京剧吗?所以在今天的社会,京剧注定是小众的。

但京剧也不会消失。任何艺术流传至今这么久,都有其道理,说明这门艺术是经得过历史考验的。只要我们不放弃京剧的传承,京剧就总能获取一部分人的青睐。毕竟十多亿人口性格、社会经历、艺术口味是不一样的,有不爱京剧的就一定有喜爱京剧的。同时,其他表演艺术也可以不断学习、吸收京剧的艺术精华,让京剧以另一种方式不断壮大。


文刀views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京剧?我觉得,如果你把京剧换成“戏剧”更为妥当一些。

大家并不是不喜欢京剧了,而是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喜欢看戏了。

为什么呢?因为戏剧的市场被占领了。

打个比方,同样的一个情节,戏剧拖拖拉拉的唱一句,之后还要说上一句,简单的一个情节用了十分钟。而在电视剧中,同样表现出来只需要两三分钟。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你觉得人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况且同样水平的电视剧,往往比戏剧剧组制作精良,看起来更为贴切。


比如两者同样要表演一个两军对战的情景,戏剧一般限于舞台,只能用几个人代替干军万马。而电视剧却有更大的舞台,他们真的可以用几千个人来渲染场景。这样一对比,前者简直弱爆了啊。

说完一个竞争对手,再来说另一个竞争对手。这个对手跟电视剧差不多,叫电影。

解放后,有不少戏剧拍摄成电影,获得大量好评。大家开始发现原来电影可以比戏剧好看这么多,当时比较热火的梁祝,据说拿到外国去都获得很高的评价。


相对于戏剧来说,电影的优点在于省时省力,一次制作,后顾无忧。同样一出大型连台本戏,戏剧剧组搭台、唱戏、拆台,往往需要好几天。而电影可以把它浓缩成两个小时的视频,并且传播度广,在任何时间、场合都可以放映,并且只需要制作的时候投入资金,就可以永久的保留下来。而现实中的剧组,则需要一遍又一遍的去表演。

第三个竞争对手,相信大家也能猜到了。说完了电视剧、电影,剩下的自然要说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风潮说实话吧,刮得真的是太快了。因为流行音乐的冲击,导致戏剧中的各种唱腔几近失传,没人去学了。


大家可以看一下当今中国的几大著名的戏剧学院,有几个不是冲着当明星去的,一般长得好看的,专业课又好的,出来差不多都进了娱乐圈。而真正才艺双馨的学生进入戏曲界的很少很少,屈指可数。而且戏曲界杂乱无章,光是戏曲种类就有三百多种。各地大的剧种加起来也有四五十种,大多数还是用方言唱的。这个听起来就很乱,加之现在传承都成问题了,更别说如何发展了。

总结一下,为什么京剧(戏剧)越来越多的人不喜欢了?就是因为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以及娱乐圈的冲击啊!如果戏曲界能够克服这个困难,想必发展起来就不是很难了。


魏青衣


从京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作为传统戏曲代表的京剧,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传承发展的问题。京剧作为曾经辉煌大众娱乐,到今天观众的的减少,也是传统文化文艺术,在当代没落的一个缩影。


事易时移,八个样板戏满足全国观众的时代过去了,文化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娱乐的多样性使人们的选择,也日趋多元化。不要说传统戏曲节目,连电视观众都在高龄化。

网络剧,综艺搞笑,以及真人秀节目似乎更对年青人胃口,鲜活而快节奏的表演形式,更符合大多数年青观众的审美需求。生活压力的普通人,也希望轻松的娱乐节目,放松自己。

京剧的发展在于继承和创新,满足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需求。鲁迅在《社戏》中描述小男孩看戏的感觉,打斗翻筋斗热闹好看,老生伊伊啊啊唱半天就烦了。大部分的唱段,一句话几个字,长达二三分钟唱不完,根本不适应快节奏的社会。



记得儿时有一回和父亲去看京戏,据说是省京剧团的,全城都轰动了。父亲是个戏迷,收集了不少京剧唱词,却只唱得走调三两句。

记得那戏叫《穆柯寨》,小孩子也不懂,只看见一群人转来转去,也不晓得台上三五步便是战场,手里拿根带须的小棍便是马儿,两人前后拎着两面旗似的就是坐轿了…只觉得穆桂英身上的几面彩旗漂亮,头上那两根颤羚子好威风,看了一场也就如此了。

之所以写这个往事,是想说欣赏京剧是有门槛的。所谓曲高和寡,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素养,难以爱上它的。京剧被称为国粹,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年轻看不懂京戏,也不知戏里在讲了啥故事,如何喜爱看戏呢?



当然现在的表演形式,包括舞台设计,画妆,道具,音乐等都在力求和时代靠近。坚持为宣传推广京剧的王珮瑜等大师,也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国家也非常重视京剧的发展,早已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令人欣慰的是有志之士,也努力培养小戏迷,做讲座,组织爱好者协会等。


作为中华优秀的文化遗产,京剧不会消亡,虽然观众少了,懂它的人一直却都在。"不信人间尽耳聋”,美好的艺术将生命长青。

元元,金沙江的小闲🐟,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元元的天下


京剧节奏太慢吧。不喜欢京剧可能是个普遍现象吧,我小的时候就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会看京剧。我们称为老戏。我父亲那一辈喜欢京剧的就已经很少了,父亲弟兄五个只有我大伯喜欢看老戏。

可能在古代娱乐方式少,人们只能去看京剧之类的节目,兴趣也都是那个年代培养起来的。伴随着社会进步电影电视逐渐取了京剧的地位,而且相比较京剧明显的不能适合大众的口味。小时候听说北京有好多戏剧票友,但我来北京也十来年了从没有见过。

小时候看春晚,常表演京剧唱段,也感觉很好锄美案、劝千岁吧,搁到现在如果还演一定还会看,但如果让我看一整部戏还真不能看下来呢。常听说京剧是国粹现终究越不能适合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也不知道它未来的发展出方向如何了。传承的基础仍需要有根基才行。


国学新知堂


俺怀着对中国传统的敬瞻说明一下:

阳春白雪与曲高和寡都不足以表达京剧的高冷,但却足以表达京剧离我而去的步伐。真的没有挽留国萃的理由和方法吗?否!关键是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假如:把《游园惊梦》列入高考之必考……不说了,说出来都是《荒山泪》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