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评价叔本华和尼采?

蛋蛋蛋疼青年



(叔本华)

如何评价叔本华和尼采? 只能把这两个人及其理论,放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评价;也只有把他俩看作是西方哲学中的一环,才能辨其高下、评其优劣。

叔本华,1788-1860。21岁入格廷根大学,两年后进入柏林大学。31岁时在柏林大学任无俸讲师。用罗素的话说,此时他“竟自负到把自己的讲课和黑格尔的放在同一个钟点;他既然没能将黑格尔的听讲生吸引去,不久就停止讲课”。后来,他就一直在德累斯顿安心过独身汉生活。

叔本华的主要著作有:《充足理由律的四种根源》(1813);《世界是 意志和表象》(1819);《论自然中的意志》(1836);《伦理学中两个根本问题》(1841);《附录和补遺》(1851)。

按照叔本华自己的说法,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康德、柏拉图和公元前七八世纪印度哲学的《奥义书》。在后人看来,他好像并没有继承和发扬康德、柏拉图什么,反而更多的是受了优婆尼沙昙(奥义书)的影响。

叔本华虽然生于并生活在德国,而且是在德国哲学的鼎盛时期。但他在哲学上,似乎没有可拿得出手的创建。费希特给他讲过课,他看不起这个老师。其实,叔本华在哲学上的成就,还真的比不上费希特。

那么,叔本华理论的特点是什么呢?主要是两点——悲观主义和意志至上。

关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后来罗素有精彩点评——

“有了他的悲观论,人们就不必要相信一切恶都可以解释开也能致力于哲学,这样,他的悲观论当作一种解毒剂是有用的。从科学观点看来,乐观论和悲观论同样都是要不得的:乐观论假定,或者打算证明,字宙存在是为了让我们高兴,悲观论说是为了惹我们不高兴。从科学上讲,认为字宙跟我们有前一种关系或后一种关系都没有证据。信仰悲观论或信仰乐观论,不是理性的问题而是气质的问题,不过在西方哲学家当中乐观气质一向就普遍得多。所以,有个相反一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一些本来会被人忽略的问题,可能是有益处的”。

叔本华对后世影响更大的,是他的意志至上学说。他认为,意志第一,意志比知识重要。

他的这个理论,和他所表现的悲观论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是两个并行的“系统”。

强调“意志”,是19世纪和20世纪许多哲学的特征,这是从叔本华开始的。比如尼采、柏格森、詹姆斯和杜威等等。

对叔本华的意志至上,罗素说的也不错——

“随着意志的地位上升多少等,知识的地位就下降了若干级。我认为,这是在我们这时代哲学气质所起的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由卢梭和康德作下了准备,不过是叔本华首先以纯粹的形式宣布的。因为这个缘故,他的哲学尽管前后矛盾而且有某种浅薄处,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来看还是相当重要的”。

关于叔本华,若问还有什么可以说的?那就是他对妇女的轻视了——这一点,尼采也和他一致。 (尼采)

尼采,1844-1900。他大学时期,以研究古典和语言学显露才华。1869年还没取得学位,巴泽尔大学就提出给他一个语言学教授职位,他遂即接受。后因健康状况不佳,1879年不得不退职。1888年精神失常,直到去世。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扎拉图斯拉如是说》 (1883以后);《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的世系》(1887)。以及由他人汇编的书信集(1900以后)。

关于尼采的思想,有评论说,他是19世纪末,登峰造极反传统的个人主义者。美国哲学家梯利,称尼采是“全部不满思潮中极其狂妄放肆的人”。 从尼采的思想脉络来分析,他自己说是叔本华的后继者,这是比较准确的。

后人说,尼采在许多地方都胜过了叔本华。一方面,尼采学说的前后一贯、条理分明上,明显胜过叔本华。另一方面,在尼采那里,意志不但在形而上学中居第一位,在伦理中也居第一位——他也超越了叔本华。

在哲学上,尼采也没有给出傲人的答卷。罗素说,尼采“虽然是个教授,却是文艺性的哲学家,不算学院哲学家。他在本体论或认识论方面没创造任何新的专门理论”。

尼采给人影响最深刻的,

第一是他对宗教的无情批评。

第二,是他对“意志至上”和“超人”的论说。概括起来,就是意志的本原是谋权;没有普遍真理,只有欲望和本能;生活的实践,就是要让超人治理大多数人。 尼采对后世的影响,恰恰是凭借这些思想获得的。

第三,尼采和叔本华一样对妇女的轻视,也令人印象深刻。在尼采这里,使用“轻视”这个词,已不很准确。他对妇女是完完全全的“蔑视”。 尼采在他的拟预言体的著作《査拉图士特拉如是说》里说,对妇女现在还不能谈友谊;她们仍旧是猫、或是鸟、或者大不了是母牛。“男人应当训练来战争,女人应当训练来供战士娱乐。其余一概是愚蠢”。 他又在《权力意志》里说:“女人有那么多可羞耻的理由;女人是那么迂阔、浅薄、村夫子气、琐屑的骄矜、放肆不驯、隐蔽的轻率……迄今实在是因 为对男人的恐惧才把这些约束和控制得极好。” 他还在《善恶之彼岸》 中说,我们应当像东方人那样把妇女看成财产。

罗素很看不上尼采这一点,揶揄他说—— 尼采“对妇女的谩骂全部是当作自明的真理提出来的,既没有历史上的证据也没有他个人经验中的证据以为支持;关于妇女方 面,他个人的经验几乎只限于他的妹妹”。

试着评价一下这两位——

首先,叔本华和尼采的学说,不是无根无据地偶然出现的。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与他两个的家庭环境有关——具体不详述了——而且家庭环境影响的作用相当大。

其次,叔本华的“意志至上”是有渊源的,尼采又在他的基础上有所发挥。他们的思想,从总体来说,是植根于德国古典哲学这棵大树的。只是,没有按照常规来衍生滋孽,而是成为旁枝。

再次,不能小觑了他俩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后来的哲学界,就是在“圈外”,影响或许更大——例如被纳粹所利用。

罗素说的很直白,这种哲学属于“恬不知耻”一类——站在极少数人一边,主张奴役大多数人。不能被其有些文人的“忧郁情怀”,或者有某些看似深刻的警句,而忽略了把他俩放到历史大环境中去权衡。


一老沈一


叔本华、尼采是我上大学阅读比较多的两位哲学家,也是非常喜爱的两位哲学家。

很可惜,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看了很多次,但没有一次看完,因为翻译中有太多哲学名词,此外也看过他的《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这本更艰涩,虽然很薄,但说实话没太看懂。所以更多是看他的散文,但又不是太喜欢他的散文。只能根据看的半懂不懂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来随便说说,我不是学哲学专业的,说错了也无所谓。

尼采的书就读的比较多了,《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朝霞》《看哪,这人》《权力意志论》《论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人性的,太人性的》,之所以看的多,因为尼采的书大多是语录,非常易读、好懂(当然,很可能是错误理解)。

读叔本华、尼采,因为直到上大学前,我都被关在学校中,听固定的话,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叔本华、尼采让我发现,原来世界还有人这么想,原来还可以这么想。他们让我开始寻找自己,他们让我懂得痛苦、忧伤、迷茫是获得自己的必经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眼中,他们是最早的启蒙者,他们指出了这个看似合理的世界的漏洞与缺陷。

再说明一次,我只是叔本华、尼采的爱好者,不是专业研究者,周国平老师的解读已错谬万端,我则错的更多,千万不要根据爱好者的看法来决定你的态度。想了解叔本华、尼采,最好的办法是自己读一读。

叔本华说了什么

叔本华的思辨来自西方哲学的传统,即延续了《理想国》的理路,将世界分为表象与理念,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表象世界,它幻化万端,但并非真实,要寻找生命的本质,就应该回到理念世界中,但除了审美、思想与入定,其他没有办法。而在我们的生命中,存在着生存意志,它追求永恒存在,可表象世界的特点就是易逝的,必然与生存意志相矛盾,所以人生注定是一个悲剧,所谓幸福只是两次苦难之间的、短暂的空白期。要想抚慰生存意志,只有走向永恒的理念世界,可惜我们只能偶尔达到。

这么概括可能太简单,从中可见叔本华深受佛教影响。当时阅读时,最大的困惑是,这些说法无法实证,都是从感觉出发,是不是太随意了?其实哲学的特点就是思想实验室,只要能将感官材料加以提炼,结构成一个比较自足的逻辑体系即可,不否认,这可能深化感觉的误会,且无法证真与证伪。但哲学自有其传统,叔本华在结构自己的哲学大厦时,对其中漏洞进行了大量的填补工作,普通人很容易被他的博学、严谨与思辨压倒。

当时沉醉于叔本华,主要源于两点:

首先,生命是一次悲剧,我们无法挣脱,则生命的意义何在?这迫使我反思,而反思的直接结果是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在秩序、文化、社会的压榨下,它曾长期麻木,以别人给我的目标为目标,以别人的判断为判断,还自鸣得意地觉得,人应该努力去做一个“正常人”,这样才有价值。叔本华对书对我来说不啻一声断喝。

其次,叔本华的严谨与逻辑,让人敬佩,他用西方哲学的范式对佛教思想进行逻辑化,看上去就非常清晰、直观,比较便于理解。

尼采说了什么

尼采的思想很驳杂,他敏锐地意识到随着理性主义的推进,人类的信仰在萎缩,随着永恒不断被对象化,永恒本身便消逝了,结果就是“上帝死了”。没有神圣,只能重建神圣,否则人类文明就会走向虚无主义,直到被它彻底吞噬。尼采的重建就是设立了一个“超人”,认为人类文明必须在自我灭亡的过程中达成再生,“超人”既能契合对象化,又能为崇拜提供可能,这就很可能进入一个不断进步的怪圈中,所以尼采对“永劫回归”保持了高度警惕,他并不认为对象化是一个正确的、自我解放之路,他始终认为,还有一片永恒是对象化(即科学思维)永远无法抵达的所在,它为生命提供永恒的动力,就像太阳那样。

这尼采洞悉生命的悲剧,但在悲剧中,我们依然要积极地生活。

沉醉于尼采,主要源于:

1、他指出理性主义的缺陷,他认为,人一旦被理性主义格式化,就只能看到这世界合乎理性的地方,而忽视了更广阔的、不合理性的地方,这样我们就会被自己的虚构所遮蔽,结果成为它的奴隶,变成失去自己目的的人。作为现代人,我们上学、考试、工作、挣钱,人生几乎已经被划定,都在做不得不做的事,这样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已经被虚无主义所驾驭了,我们越不了解自己,我们才越是别人的工具。

2、尼采对历史的否定,让我第一次懂得,历史和未来一样,可能都是人类虚构的产物,有太多空白已陷入“永劫回归”,我们所谓的历史不过是对过去的合理误会,编造它们的唯一作用在于继续麻痹自己,使自己更深地沉入虚无主义。

3、尼采对生命动力的解读,即权力意志,让人多少找到一种救赎的可能。如果没有背叛、对抗、狂躁,那么好世界就更无波澜,我们的人生和圈养动物就毫无区别。

4、尼采对人类道德的反省与批判特别深刻,如“悬挂命运,一个绳结已足”。

5、尼采的文笔特别优美、宏阔,有滔滔不绝的气势,不被《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感动的人恐怕不多。

6、尼采对日常琐碎情感的批判特别得年轻人的喜欢。

7、尼采的美学思辨非常深刻,《悲剧的诞生》中呈现出的严谨的逻辑,令人拜服。

总之,叔本华、尼采是不同文明所缔结出的硕果,通过他们的写作,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伟大的、令人尊敬的传统。我们都是人类的子孙,生活在这世界上,理当获得不同文明的哺育,感受不同地方阳光的温暖。这样才不虚度此生,才能更充分地享受人生。

苦痛、悲哀、失败等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尼采、叔本华最美好的地方,在于让我们不忽略它们,不趋利避害,而是努力吸吮其中的甘甜。

直到今天,我依然认为生命是悲剧的,但始终坚信,我所没看到处,必然有永恒存在,即使不能到达,它也依然存在。所以我不应放弃,不应怨怼,不应冷漠。


老虎他爹


叔本华不知道,尼采年轻时忙着谈恋爱,却总失败,后来他想明白了:“关键是“见女人时得带根鞭子””,但是他也就是说说而已,从没真这么干过。后来有位夫人惊讶的问到他这个小癖好时,他还红着脸否认了其可行性。

以上说明,即便思辨深邃如尼采,也难免会遇到理论脱离实际的尴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