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鐵杵磨成針”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是一個小時候我們耳熟能詳的關於少年李白的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乘老師不在屋,悄悄溜出門去玩兒。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麼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只要天天磨鐵杵總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聰明的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奮讀書。

“鐵杵磨成針”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多少年來,這則故事被老師、父母作為鍥而不捨的例子,講給一代代小朋友們聽。但是——我們可曾質疑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

首先,讓我們搞清楚什麼是“杵”?杵(chǔ)是一種古老的的工具,為一頭粗一頭細的圓木棒,一般和臼(jiù)配合用以舂(chōng)米。舂米就是將穀子去殼的過程,舂出來的殼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們吃的白米。

“鐵杵磨成針”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而杵臼這種配套工具,也有小型的,用以研磨食材。記得小時候老家也有一套,客家話叫做“生盅”,大概是用生鐵鑄成的盅的意思。一般是過年時家裡做油角煎堆等年貨時才拿出來,將炒過的芝麻和花生米放進去,然後用鐵杵搗成餡,然後包進餃子皮裡,放進油鍋裡炸一下就撈出來,便成了香噴噴的客家油角。

從少年李白的這個故事來看,那個老婆婆計劃用來磨針的鐵杵,應該是小型的這種。

“鐵杵磨成針”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

但是,我們想過沒有,用來研磨的杵,和用來縫衣服的針,除了材質相同外,並沒有其他一致的特性。鐵杵有鐵杵的用處,針有針的用處,如果老婆婆需要縫衣針,繡花針,大可到村頭的雜貨鋪花一文錢買它幾十枚;而將鐵杵磨成針,不但浪費老婆婆的時間成本,而且將99%的鐵磨掉,這不是對資源的浪費,那是什麼?

當我將這個觀點跟讀初一的兒子談起,還是小孩子能夠一語道破:“老婆婆應該只是做做樣子給李白看,讓他要好好學習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