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一则短新闻为何引起巨大震动?了解“中段反导”背后的难度就懂了

2月6日上午9时,“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新媒体平台同时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我国于2月5日成功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大家都说新闻越短,分量越重。这则不到100个字的短消息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中段反导呢?为何这条新闻又会引起如此大的震动呢?

一则短新闻为何引起巨大震动?了解“中段反导”背后的难度就懂了

重磅短新闻

我们都知道,一般将弹道导弹的飞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洲际弹道导弹为例:初段(助推/上升段),这一阶段导弹点火后开始加速上升;飞行至200-400公里高度时,末级发动机关机后,此时进入中段,导弹载荷(即弹头和载具)沿着弹道继续飞行;当弹头即将再入大气层时,进入末段(再入段),到达地面前的最大速度可达4-7公里/秒,即约20倍音速。

一则短新闻为何引起巨大震动?了解“中段反导”背后的难度就懂了

导弹飞行过程示意图

从对来袭弹道导弹的拦截难度上来说,最简单的是助推段拦截。因为此时的导弹高度低、速度慢,弹道固定,拦截起来相对容易。但是一般的大国都避免将自己战略导弹的助推段暴露在敌方的拦截范围之内,所以这一阶段的拦截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最难的是末段,此时弹头和载具已经分离,弹头目标小,速度极快,很难准确拦截。同时,如果击中弹头时恰好引爆了核弹,不一定能减少己方损失(百万吨级核弹头的最佳起爆高度约为20-30公里,并非为地面),就算没有引爆,破裂的核弹头还是会给本国带来巨大的核污染损失。美国虽然研发部署了诸如“萨德”(针对大气层外的中段末层)和“爱国者”3(针对大气层内的末段高层)拦截武器,但是它们主要设定拦截近、中层弹道导弹,对付远程和洲际导弹,还是有些鞭长莫及的。

一则短新闻为何引起巨大震动?了解“中段反导”背后的难度就懂了

中段目标识别的难度

那么,相对理想的拦截窗口就只剩中段了,但是,中段拦截实现起来同样艰巨。首先导弹载荷速度很快(近似第一宇宙速度),高度很高,最高弹道高度可超过1000公里。同时,载具在飞行过程中,不但释放弹头,同时释放气球、干扰箔条等假目标,由于没有空气阻力,这些假目标会和真弹头以几乎相同的轨道和速度运行。那么如何精确探测、跟踪,并准确识别假目标,同时引导己方的拦截弹携带KKV(动能拦截器)精准碰撞摧毁来袭目标,这些都是世界性的难题。用美国专家的话形容,这相当于你打出一颗高尔夫球去击中另一颗飞行中的高尔夫球。

一则短新闻为何引起巨大震动?了解“中段反导”背后的难度就懂了

kkv动能拦截器效果图

就因为这么难,目前世界上真正成功完成大气层外中段拦截试验的,只有美国和中国。2010年1月11日,中国国防部宣布,中国首次成功实施大气层外中段拦截试验,随后,美国多个政府机构予以证实,表示观察到外太空“一次精确撞击”。其后,中国又多次宣布成功进行中段拦截试验,包括最新2月5日的这次。

一则短新闻为何引起巨大震动?了解“中段反导”背后的难度就懂了

正在发射的标准3拦截弹

不过,这次的新闻还应该结合另一条新闻一起看。4天前,2月2日,日本防卫厅宣布,由美国和日本联合研制的标准3改进型拦截弹实验失败。

嗯,就像我们新闻中说的,此次试验不针对任何国家。

(对于“反导”这样一款“防御性”武器,为何总是引发如此广泛的关注,敬请继续关注“青远武库”后续解读)


往期精彩:

  • 普京要把战略轰炸机改成客机?别笑早就有了,连中国都曾有这念头

  • 歼-15接班人确定!众望所归,一次拿下四种型号立项!

  • 飞豹女飞行员口袋里的这个新设备 或揭示了中国空军一重大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