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一則短新聞為何引起巨大震動?瞭解“中段反導”背後的難度就懂了

2月6日上午9時,“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新媒體平臺同時發佈了一條重磅消息:我國於2月5日成功進行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達到了預期目的。大家都說新聞越短,分量越重。這則不到100個字的短消息很快引起了廣泛關注。那麼什麼是中段反導呢?為何這條新聞又會引起如此大的震動呢?

一則短新聞為何引起巨大震動?瞭解“中段反導”背後的難度就懂了

重磅短新聞

我們都知道,一般將彈道導彈的飛行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以洲際彈道導彈為例:初段(助推/上升段),這一階段導彈點火後開始加速上升;飛行至200-400公里高度時,末級發動機關機後,此時進入中段,導彈載荷(即彈頭和載具)沿著彈道繼續飛行;當彈頭即將再入大氣層時,進入末段(再入段),到達地面前的最大速度可達4-7公里/秒,即約20倍音速。

一則短新聞為何引起巨大震動?瞭解“中段反導”背後的難度就懂了

導彈飛行過程示意圖

從對來襲彈道導彈的攔截難度上來說,最簡單的是助推段攔截。因為此時的導彈高度低、速度慢,彈道固定,攔截起來相對容易。但是一般的大國都避免將自己戰略導彈的助推段暴露在敵方的攔截範圍之內,所以這一階段的攔截實現起來並不容易。

最難的是末段,此時彈頭和載具已經分離,彈頭目標小,速度極快,很難準確攔截。同時,如果擊中彈頭時恰好引爆了核彈,不一定能減少己方損失(百萬噸級核彈頭的最佳起爆高度約為20-30公里,並非為地面),就算沒有引爆,破裂的核彈頭還是會給本國帶來巨大的核汙染損失。美國雖然研發部署了諸如“薩德”(針對大氣層外的中段末層)和“愛國者”3(針對大氣層內的末段高層)攔截武器,但是它們主要設定攔截近、中層彈道導彈,對付遠程和洲際導彈,還是有些鞭長莫及的。

一則短新聞為何引起巨大震動?瞭解“中段反導”背後的難度就懂了

中段目標識別的難度

那麼,相對理想的攔截窗口就只剩中段了,但是,中段攔截實現起來同樣艱鉅。首先導彈載荷速度很快(近似第一宇宙速度),高度很高,最高彈道高度可超過1000公里。同時,載具在飛行過程中,不但釋放彈頭,同時釋放氣球、干擾箔條等假目標,由於沒有空氣阻力,這些假目標會和真彈頭以幾乎相同的軌道和速度運行。那麼如何精確探測、跟蹤,並準確識別假目標,同時引導己方的攔截彈攜帶KKV(動能攔截器)精準碰撞摧毀來襲目標,這些都是世界性的難題。用美國專家的話形容,這相當於你打出一顆高爾夫球去擊中另一顆飛行中的高爾夫球。

一則短新聞為何引起巨大震動?瞭解“中段反導”背後的難度就懂了

kkv動能攔截器效果圖

就因為這麼難,目前世界上真正成功完成大氣層外中段攔截試驗的,只有美國和中國。2010年1月11日,中國國防部宣佈,中國首次成功實施大氣層外中段攔截試驗,隨後,美國多個政府機構予以證實,表示觀察到外太空“一次精確撞擊”。其後,中國又多次宣佈成功進行中段攔截試驗,包括最新2月5日的這次。

一則短新聞為何引起巨大震動?瞭解“中段反導”背後的難度就懂了

正在發射的標準3攔截彈

不過,這次的新聞還應該結合另一條新聞一起看。4天前,2月2日,日本防衛廳宣佈,由美國和日本聯合研製的標準3改進型攔截彈實驗失敗。

嗯,就像我們新聞中說的,此次試驗不針對任何國家。

(對於“反導”這樣一款“防禦性”武器,為何總是引發如此廣泛的關注,敬請繼續關注“青遠武庫”後續解讀)


往期精彩:

  • 普京要把戰略轟炸機改成客機?別笑早就有了,連中國都曾有這念頭

  • 殲-15接班人確定!眾望所歸,一次拿下四種型號立項!

  • 飛豹女飛行員口袋裡的這個新設備 或揭示了中國空軍一重大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