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稱其為泛靈論神棍?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德語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縮寫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首府斯圖加特;是柏林大學(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的校長。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對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

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稱其為泛靈論神棍?

1788年,18歲的黑格爾進入圖賓根大學(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新教神學院學習,在那裡,他與史詩詩人荷爾德林、哲學家謝林成為同窗摯友,同時,為斯賓諾莎康德盧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國大革命深深吸引。在深入觀察了法國大革命的整個演進過程後,三人合作致力於批判康德及其後繼者費希特的哲學。只花兩年,也就是1790年,黑格爾就拿到杜賓根大學的哲學碩士學位(德國在公元2000年之前的傳統學制沒有學士學位)。1793年,拿到新教神學博士學位,取得在大學神學院任教的資格。

1793年離開

圖賓根之後,黑格爾首先來到瑞士伯恩,在將軍卡爾·弗里德里希·馮·斯泰格爾(Karl Friedrich von Steiger)的家裡當家庭教師兩年。Steiger是個自由主義者,家中藏書豐富。黑格爾此時期大量閱讀Steiger的藏書,尤其是孟德斯鳩格老秀斯霍布斯休謨萊布尼茲洛克、馬基維利、盧梭、沙夫茨伯裡、斯賓諾莎修昔底德伏爾泰等人的著作。這段時期是黑格爾養成他在哲學、社會科學、政治、經濟方面廣博知識的基礎。

1795年,黑格爾與Steiger的家教契約結束,荷爾德林介紹他到法蘭克福的葡萄酒大盤商Johann Noe Gogel家裡當家教。在這裡黑格爾繼續對經濟和政治的研究。

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稱其為泛靈論神棍?

黑格爾

1799年,黑格爾的父親過世,留下一小筆遺產,讓他得以無經濟憂慮地重拾學術之路。

1801年他來到耶拿大學哲學系,首先以一篇論文《論行星運轉》(De orbitis planetarum)迅速取得哲學博士與講師資格,然後在同年冬季學期講授他的第一堂課:邏輯與形而上學。

1805年,在歌德席勒的推薦之下,黑格爾成為耶拿大學的正式教授。

1806年10月,耶拿大學任教時期,黑格爾完成了第一部著作《精神現象學》的初稿。不過旋即拿破崙軍隊攻佔了耶拿城,黑格爾被迫離開,來到班堡。因此《精神現象學》的出版是在1807年,他擔任班堡日報編輯的短暫時期。

他在1807的鉅著《精神現象》(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中提到了主從辯證關係。在這本書中,黑格爾指出擁有奴隸的主人最終會失去人性。雖然在那個時候他並不知道

機器人的存在,但是他也曾在描繪他眼中的世界,以及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的關係。

1808年起,黑格爾歷任紐倫堡新教文理中學的校長(1808-1816)、海德堡大學哲學系教授(1816—1818),最後於1818年應聘到當時的普魯士首都大學——柏林大學哲學系(今日的“柏林洪堡大學”),接任費希特的教席。

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稱其為泛靈論神棍?

黑格爾的學說在後代很長時間內一直引起爭論,他對思想界有廣泛的影響,幾乎任何學派都對他的學說給予肯定或提出批判。

歷史學家將受到黑格爾影響的人分為兩個敵對陣營,黑格爾右派和左派。黑格爾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學時期的學生們,他們擁護福音正統的宗教觀念,擁護後拿破崙時代的政治保守主義。

黑格爾左派,有時也被稱為“青年黑格爾派”,他們繼承黑格爾學說中的革命成分,主張無神論,在政治領域主張自由民主,其中包括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和年輕時代的馬克思恩格斯。在1830年代和1840年代,這些年輕的黑格爾信徒經常在柏林希貝爾酒吧聚會、爭論,這裡的氛圍造就了對以後150年有很大影響的思想家們,形成了人文主義

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基本觀念。

但是幾乎沒有一位黑格爾左派宣稱自己是黑格爾的追隨者,有幾位還公開批評黑格爾的哲學,但是這種歷史上的區分法仍然在現代學院哲學中使用,黑格爾左派對黑格爾的批評導致一個全新的領域—關於黑格爾和黑格爾理論的文學作品。

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黑格爾,稱其為泛靈論神棍?

當代對在校學生來說,為了方便將黑格爾的辯證法分為三個階段,“正題”(例如在法國歷史上的大革命)、“反題”(大革命隨後的恐怖階段)和“合題”(自由公民的憲法保障狀態)。這種分法並不是黑格爾自己提出的,最早見於費希特的對個人和全體之間聯繫的一個模擬描述。黑格爾學者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三段論法會掩蓋黑格爾理論的真實論點,雖然黑格爾曾經說過:“要考慮到兩個基本元素:第一,自由的意志是絕對的和最終的目的;第二,實現的方法,也就是說知識和意識的主觀方面,包括生命、運動和活動。”(正題和反題),但他沒有使用“合題”這個術語,而是用“整體”。“這樣我們就瞭解了整體道德和實現自由的狀態,以及其後這兩種元素的主觀整合。”

黑格爾運用這種辯證法體系解釋哲學科學藝術政治

宗教歷史,但是現代評論家指出黑格爾經常修飾歷史的真實以適應他的辯證法模式。卡爾·波普爾在他的《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指出,黑格爾體系文飾了威廉三世的統治,他認為1830年代的普魯士是理想的社會。赫伯特·馬爾庫塞在他的《理性和革命:黑格爾和社會理論的崛起》中批判了黑格爾作為一個國家權力的辯護士,為20世紀極權主義的興起開闢了道路。實際上黑格爾並沒有為這些權力形式辯護,只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為這些權力存在,所以也是合理的。亞瑟·叔本華藐視黑格爾對歷史的解釋,認為他的著作是矇昧主義的,是“偽哲學”,許多英國的哲學家都遵從這種看法。

20世紀黑格爾的哲學開始復興,主要是因為幾個原因,一是發現黑格爾的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源頭,還因為黑格爾的歷史觀開始復活,再有黑格爾辯證法的重要性得到廣泛的認同,將黑格爾的理論重新帶到馬克思經典中的最重要的著作是

喬治·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掀起一股重新瞭解評價黑格爾的著作熱,黑格爾的復興也引起對黑格爾早期著作的興趣。現代美國的哲學家也明顯受到黑格爾的影響。

黑格爾是最後一位偉大哲學體系的創建者,黑格爾之後,作為無所不包的思想體系而存在的哲學消亡了,歐陸哲學的主流被存在主義佔據。黑格爾的著作以哲學的高度幾乎涉獵了人類知識的全部領域:歷史、自然、法學、倫理.....他那廣博的知識與深邃的思考,至今讀來依舊散發著無窮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