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正史上的东晋末年将领,刘牢之之甥何无忌是怎样的一个人?

聊聊文化历史故事


何无忌是东晋北府军名将刘牢之的外甥,也是刘裕的左膀右臂。

刘牢之死后,桓玄血洗北府军高层。当时刘裕正在围剿卢循的海盗军,虽远离政坛,亦不免不寒而栗。此时,何无忌秘密来见刘裕,劝他在山阴(浙江绍兴)起兵,讨伐桓玄。一向老成持重的刘裕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没有答应,但暗地里与何无忌筹划起义事项。

桓玄逼晋帝禅让后,篡位夺权,登基称帝。刘裕悄悄带上何无忌等几个心腹,秘密返回北府军的老巢京口。在刘裕起兵一事上,何无忌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了兵不血刃夺取京口,何无忌假扮为传旨的使者,身穿传诏服,大摇大摆入城。坐镇京口的徐州刺史桓修听说使者前来,不敢怠慢,前来迎诏。何无忌见桓修毫无防备,冷不防抽刀便砍,桓修还没反应过来,项上人头已不翼而飞。

何无忌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给刘裕推荐一位杰出的统帅,此人正是他的好友刘毅。何无忌先试探刘毅说:“桓氏强盛,可以图谋吗?”刘毅答道:“强与弱是相对的,若是违背道义,即便表面强大,也会变得弱小。要讨伐桓氏,关键是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领导。”何无忌答道:“天下草泽之中,并非没有英雄人物。”谁才是当今天下之英雄呢?刘毅脱口而出:“能称为英雄的人只有刘裕一人。”就这样,刘毅入伙了。

桓玄败退荆州后,刘裕组建西征兵团,以刘毅、何无忌率领大军西征。公元404年农历五月,刘毅、何无忌的西征军与桓玄的楚军在峥嵘洲遭遇。桓玄有数万人马,而西征军人数不足一万人,在兵力上居于劣势。然而,何无忌等顶住桓玄的进攻,在战场上以少胜多,大破桓玄军。桓玄逃回江陵后,已如惊弓之鸟,弃城而逃,在逃跑途中被杀。桓玄死后,西征兵团继续挺进,并于公元405年初攻克江陵,桓氏集团的残余桓谦、桓振等落荒而逃。不久后,桓振兵败被杀,各地余党纷纷被歼灭。桓谦等逃往后秦,曾经强大一时的桓氏家族,就此土崩瓦解。

在剿灭桓氏、再造晋室的战争中,何无忌是立了大功。他是最早倡议反桓玄的人,又是全程参与者,故而功勋较他人为高。然而,这位北府军将领最后居然阴沟里翻船,在与卢循海盗军的作战中,意外战死。

东晋末年的孙恩起义,给朝廷予致命一击。刘裕正是在与孙恩的战争中脱颖而出。孙恩死后,其妹夫卢循收罗残众,继续扛起海盗旗帜,打家劫舍。桓玄当政时,派刘裕继续围剿卢循,卢循被打得狼狈不堪,一路逃到南海。桓玄称帝后,刘裕兴师讨逆,无暇南顾,海盗军因而东山再起。卢循攻陷番禺(广州),自称平南将军。刚刚经历内战的东晋朝廷无力平乱,刘裕采取招安策略,授卢循为“广州刺史 ”。

不过,海盗终究是海盗。公元410年,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之际,复起兵叛乱,分兵进攻长沙、南康、庐陵、豫章诸郡。叛军气焰嚣张,军容强大,所过之处,无不望风而降。时任江州刺史何无忌率领舰队从寻阳出发,迎击叛军。当时何无忌的部将们都劝他不要冒进,他根本不听劝告。双方在豫章附近的江面上展开激战,要知道卢循之部众皆海盗出身,习于水战,况且战船都是新建的巨舰,比晋军的船只要优良许多,占尽优势。在这场大水战中,晋军大败,督战的何无忌兵败被叛军所杀。他死得十分英勇,来看看史书的记录:“无忌所乘小舰被飘东岸,贼乘风以大舰逼之,众遂奔败,无忌尚厉声曰:‘取我苏武节来!’节至,乃躬执以督战。贼众云集,登舰者数十人。无忌辞色无挠,遂握节死之。”

何无忌乃是晋军之重要将领,他是北府军名将刘牢之的外甥,他的死,震动朝野。后来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司空,谥曰忠肃。


君山话史


说到何无忌,想必没有几个人听过,因为他在历史上并不算有名的人物,但他有个出名的舅舅,名字叫刘牢之,这可是在东晋大名鼎鼎的人,因为他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方-京口,这是东晋抵抗南犯的重要屏障,能镇守京口,可想身份的特殊。那么,何无忌是个怎么样的人?


民间都流行一句话,说的是外甥一般都长的像舅舅,何无忌印证了这句话,他酷似其舅,不过他的作风跟他舅舅不一样,他舅舅品行不端,有点墙头草的感觉,而何无忌是个忠贞坚定的人,桓玄谋反时,刘牢之奉命讨伐桓玄,可是他怕司马元显不容他,便倒向了桓玄,当时何无忌跟刘裕都极力劝阻他,叫他守晋臣之节,可他就是不听,还害死了司马元显。何无忌看到桓玄得势后,有篡位之心,便劝刘裕兴举义兵讨伐,桓玄正式篡位后,何无忌与刘裕合力打败了桓玄,还迎回了晋安帝,可以说是功勋卓著。

不过何无忌做事意气用事,不懂得察言观色,一不高兴脸色就会变,而且做事不考虑后果。卢循趁刘裕北伐南燕时,发动叛乱,进攻江州,邓潜跟殷阐都劝他不要贸然出兵,应该守城抵抗,但是何无忌不听建议,觉得自己有能力打败敌军,便出兵讨伐,可不幸碰到了不利天气,导致他溃败战死。

何无忌一生最突出的就是联合刘裕讨伐桓玄,要是没有他们俩,可能东晋就亡国了。但何无忌做事过于鲁莽,不懂得采纳他人意见,造成了自己悲剧性的下场


历史百家争鸣


何无忌,东晋末年江左名将,刘牢之的外甥。按理说这舅舅跟侄子应该比较亲才是,结果何无忌与刘裕却是颇有交情,可能是刘裕受过不少何无忌的帮助,而何无忌也受过刘裕不少帮助。不然在刘牢之起兵反桓玄时,何无忌也不会听从刘裕的建议,不支持他的舅舅刘牢之。

东晋自建国以来的局势就是你打我我打你,你争权我夺权的那种局势。刘牢之虽作为名将,却实在是没有什么政治眼光,有些不得人心。不说刘牢之对待王恭的事,单说依附司马元显而后在讨伐桓玄时,因怕事成后不为司马元显所容,结果投降了桓玄,而后因为桓玄的任命,被视为在夺他的兵权,又图谋起兵讨伐桓玄。如此反复,使得其手下幕僚人心涣散,兵败自杀。

当时何无忌也曾问过刘裕的去向,刘裕说你舅舅刘牢之肯定会失败,而你可随我返回京口。若是桓玄守晋臣之节,我就与你辅助他;若是桓玄有不臣之心,我就与你共谋消灭他。而何无忌听从了刘裕之言,与他同返京口。

虽然只是一句话,但不难看出刘牢之此时已经人心向背,以及东晋末年的混乱局势。而从中亦可以看出刘裕不俗的眼光与何无忌的关系,由守晋臣之节几个字可以看出,何无忌在一定程度上尊崇的是东晋宗室。

为什么说何无忌忠于东晋宗室?除了从司马元显一家被桓玄杀害后痛哭外,还可以从他战死之时的情况看出。当时五斗米道的卢循与徐道覆再次起义,直逼建康,而由于性格上的一些原因,轻率进军而被围困,兵败而持节战死。

不要小看这个持节,这是忠于君事的意思。苏武持节而不屈于匈奴,这便是何无忌忠于东晋王室的一种体现,而死后被追封谥号为忠肃。

其实何无忌有趣的是他的性格,性格往往也是一个人的重要体现。史书中居然会将他的性格描述一番,这便是有趣之处。历史上说何无忌忠贞坚定,但在性格上却有些意气用事,每当有人做事不合其心意时,情绪就会显现在其说话和神态上。急性子,好面子,有张飞式的急脾气,具有星座型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