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统治者是如何在新疆推行屯田政策的?

1029417316


新疆地区屯田最初有兵屯、回屯和户屯,后又增加了犯屯和旗屯。清前期在新疆屯田重北而轻南,北路屯田28万余亩,南路还不及其五分之一。官兵北路驻防,南路则换防;商民北路可以携眷,南路不得携眷。这严重阻碍了南疆的边防建设。魏源指出新疆屯田建设的弊端:“夫家室不成,则生聚不盛,人心不固,垦辟不富。”林则徐被发配到伊犁时,考察西北防务,认为俄国将来必成大患。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屯田实边,严防沙俄侵犯的主张。布彦泰采纳了林则徐的建议,并请求道光帝“委林查勘办理”。1843年至1844年共开垦荒地19.4万余亩。其基本思想是:扩大民屯,刺激边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改屯兵为操防,加强军事训练,做到屯田与实边紧密结合,促进西陲的开发与军防。

(新疆区划图)

阿古柏入侵新疆后,边屯也随之荒废。1876年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失地,为解决军粮问题,一面进兵,一面组织屯田。他主张“划兵农为二,择其精壮勇胆之兵编入营伍,进行正规操练,羸弱不任战者则散之为农,按户口拨给荒地,令其承垦。”如此“简其精壮,营伍可得而实,散其疲弱,营伍可得而增,两利之道也”。左宗棠的整顿改革,使新疆屯田得以复兴,并飞速发展。

(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

但新疆屯田措施的好坏与其最高长官的推行方法有很大联系,左宗棠之后,首任巡抚刘锦棠大力发展兵屯,但因管理不善,徒滋耗费,旋办旋止。继任巡抚饶应祺又派兵开垦罗布淖尔,但因没有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盲目发展,耗费巨资,最终不了了之。后再任巡抚潘效苏为裁节兵饷,强征当地垦户壮丁入伍,按户派充。结果民怨沸腾,被迫停办。屯田政策的反复多变,直至清亡都再未出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袁大华等.《新疆图志·军制三》.

2、军事科学院. 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七卷,清代后期军事史(下)[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8.

3、赵尔巽. 清史稿.第38册[M]. 中华书局, 2003.

4、左宗棠.《左襄文公全集·书牍》卷14.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王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季我努学社


有一本书叫《东turk斯坦独立运动:1930年代到1940年代》,第一章就讲了满清对新疆的控制。

满清通过和准噶尔汗国的战争,进入了新疆地区,本意并非想控制这里,因为成本上来说,非常不划算。但又不能丢给别人,就保持了下来,又因为大小和卓的冲突,南疆也被满清控制。

从满清获得控制权后,就开始了屯田,因为距离内地太远,转运太难,屯田有助于解决驻扎军队补给问题。

屯田分为好几种,军屯是军队屯田,回屯由回回屯田,户屯由内地迁徙来的人屯田,旗屯由旗人屯田,犯屯由犯人屯田。

这些屯田主要集中在北疆,南疆非常少。

1832年之后,又允许内地的农民移居南疆,建立民屯,之后一度在南疆土著的抗议下取消,最终因为财政困难,又继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