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腸鏡檢查有息肉,一定會得結腸癌嗎?

用戶3708573094


現在許多朋友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便會擔心害怕它會癌變,其實大部分腸道息肉為良性病變,您不必太過於擔心。並不是所有息肉都會癌變,腸道息肉分為不同類型,不同類型的息肉有不同的預後,那它們有哪些呢?

常見的腸道息肉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等。

如果您的腸息肉病理結果為增生性息肉,您請放心,這種息肉的癌變率很低,它的產生與腸道粘膜對腸道內物質的刺激有關,屬於良性病變,其生長較為緩慢,若該息肉較小,您只需定期觀察即可。

若您的腸息肉為炎性息肉,您首先應確診是否罹患結腸炎等疾病,並對其進行對症治療,減少對息肉的炎性刺激,炎性也是良性病變,不屬於腫瘤性息肉。

因為腸癌可由腺瘤演變而來,若腸道息肉診斷為腺瘤,且直徑較大,則建議儘快切除,防止癌變。雖然腺瘤有癌變的可能,但並不表示腺瘤一定癌變,若有朋友檢查發現腺瘤,不必過於驚慌、壓力過大,對症治療即可。

內鏡下切除息肉雖然創傷較普通手術小,但飲食生活也需注意,防止併發症的產生。

1、注意飲食。切除息肉後,患者1周內忌粗纖維、難消化、油膩、辛辣食品,煙、酒等。建議您術後3天內以流質飲食為主,3天后可食用少量的蔬菜水果,1周後可正常飲食。

2、注意休息。切除息肉後建議您臥床休息3天,1周內勿進行劇烈運動,注意休息。

結腸息肉為多發病並不可怕,無需過度緊張,最重要的是要規律檢查,可以儘早發現腸道疾病,對發現腸道息肉,腸道早癌有重要意義。希望您注意休息,早日康健。


杏花島


這個問題提得好,非常貼近臨床和我們日常生活,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困惑,息肉一定會轉變成癌嗎?我想說的是隻有小部分有發展成癌的潛能,為啥這麼說,今天就帶大家好好聊聊結腸息肉的那點事。

1.什麼是結腸息肉:結腸息肉是一種結腸黏膜隆起型病變,起源於粘膜上皮,是消化道常見的疾病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方化,發病率逐年升高,結腸息肉起病隱匿,早期症狀不明顯,近些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無痛腸鏡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人們對腸鏡的牴觸情緒,腸息肉檢出率也越來越高,由於息肉存在癌變風險,大部分人在發現後都選擇切除。

2.結腸息肉的產生與哪些因素相關:目前尚無明確結腸息肉發病原因,多數學者認為可能與腹瀉、便秘、遺傳以及炎症刺激有關。

3.息肉癌變與哪些因素有關:

(1)病理類型:結腸息肉病理分型有四類:炎性;腺瘤性(包括管狀,絨毛狀和管狀絨毛狀腺瘤三種);錯構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其中只有腺瘤性息肉屬於癌前病變,有發展為癌症的潛能,癌變率為10-20%。

(2)息肉大小:一般認為息肉越大,癌變概率越大,息肉直徑大於2cm癌變率達10%,小於1cm通常不癌變。

(3)息肉形態:一般認為有無蒂腺瘤較有蒂腺瘤癌變率高。

(4)病人年齡:年齡越大,息肉癌變率越高。

通過上面的總結,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到,並不是所有結腸息肉都會癌變的,大家也不要過於驚慌,只要隨著年齡的增長,定期隨診腸鏡,就可以隨時將有癌變可能的息肉扼殺在搖籃裡。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大家,感謝關注!

Dr趙


Dr趙


先回答問題:借用一句廣告詞: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侖蘇,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的。哈哈

其實腸息肉是一類疾病的統稱,腸息肉根據其表面黏膜腺體形態和間質結構是否有發育異常具體還有十幾種分類。很多不明原因的腸道隆起有時候診斷不明確的時候都可以稱為腸息肉。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考慮。比如我說馬路上有一輛車。你可能首先會想到是汽車。但我也可以反過來問?路上有一輛車一定就都是汽車嗎?答案顯然是不對的,有可能是摩托車,自行車,小車、公交車等。再反過來問:所有的汽車都需要燒油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同樣道理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哈哈,作為一個專業的消化內鏡醫生:我是不是回答的太通俗了一點?

其實專業的說法是在腸道息肉中目前研究發現除了炎症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不會癌變外,其他類型息肉還是都有癌變可能的,但也不用太緊張,因為並不是剩下所有息肉100%都會癌變的。不同息肉根據腸鏡專家前輩們統計的結果癌變的概率是不一樣的。

腸息肉癌變率從高到低大概排列順序是這樣子的:家族性腸息肉病(癌變率約為 100%)、絨毛狀腺瘤(癌變率約為約 50%)、混合性腺瘤(癌變率約10%-30%);管狀腺瘤(約1%-5%)。(息肉具體的確診過程是通過病理來確診的)。

當然胃腸道息肉癌變的概率還跟息肉的大小、表面形態、家族中有沒有胃腸道腫瘤的人有密切關係,總體來說息肉越大、表面形態越難看息肉癌變率就越高,小的息肉、表面光滑的息肉癌變率更低。如下圖這個息肉癌變概率就比較大,但及時切除也可以預防癌變的。

下面這張圖片就是我做腸鏡過程中發現的超級小息肉(我圓圈畫出來的地方),這種小息肉大部分是炎症性息肉,如果好好保養有些人會自動消失的,更不要說癌變了。


消化內科葉醫生


正常人的腸道粘膜是光滑無異生物的,直腸息肉是指從結直腸黏膜層的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息肉狀病變,如果病理性質未確定均稱為息肉。人體的其它器官也會發生息肉病變,如聲帶息肉,膽囊息肉等。



哪些類型腸息肉易發生癌變?

一般來說良性息肉大概經歷10年左右會發展為惡性腫瘤。但是以下形態的息肉癌變風險較高(發生惡變時間短):息肉不是單發的,多個息肉病變;息肉不帶蒂;息肉體積相對較大;息肉的形態呈現分葉狀,或者是扁平的性狀。如果發現腸息肉建議您到三甲醫院的消化科或者肛腸外科進行治療。目前針對息肉的處理,多數為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常見的內鏡下息肉切除術主要有勒除器息肉切除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分次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息肉切除以後一般會有針對息肉良惡性判斷的病理報告,病理結果回報後一定遵從醫生的囑託,定期複查腸鏡(一般是2-3月)。此外,也要警惕家族性息肉的發生。



生活中的注意事項:目前研究發現以下4種生活方式與結直腸息肉的發生具有相關性,包括吸菸、飲酒、體重指數偏高、不良飲食習慣。研究發現吸菸人群息肉發病率高於非吸菸人群的2-3倍,同時吸菸與結直腸癌發生也相關;長期飲酒的人群是少量或偶有飲酒息肉發病率的1-2倍;肥胖的人群易發生結直腸息肉和結直腸癌;過多的攝入脂肪和紅肉會增加其發病率。同時有研究發現纖維素、葉酸、鈣的攝入可以降低結腸息肉發病率。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結直腸息肉是非常有必要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現在人生活條件優越,可以說是衣食無憂,唯一所憂的無非就是健康問題。不可否認,現在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因此一般健康意識較強的人,都會定期到醫院進行健康體檢,為的就是能夠早點發現問題,及早解決,避免發展成為重大疾病。

  體檢過程中,有很多的情況是需要做腸鏡檢查的,在腸鏡檢查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被檢查出得了結、直腸息肉。不明真相的人,就害怕是結腸癌,因此就憂心如焚,但經過醫生解釋以後就豁朗開朗了,原來有結腸息肉也不一定會得結腸癌的。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什麼是結腸、直腸息肉?它泛指結腸、直腸黏膜表面向腸腔突出的隆起性病變,是消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也就是凡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息肉。

  二、結腸、直腸息肉的分類:

  1、腫瘤性息肉。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

  2、非腫瘤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癌變可能性較低。

  三、病理檢查,息肉其實只是形態上的描述,其中包括了多種完全不同的病理類型,也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瞭解息肉的病理類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不同病理類型的息肉造成的後果不一樣。有的息肉生長緩慢,不會給患者帶來不適感覺,也不會癌變,可以隨訪觀察,不一定需要馬上處理,而有的息肉有癌變風險,應儘快予以切除。

  因此我們就清楚了,腸鏡檢查有息肉不一定是結腸癌引起的。但是有些結腸息肉的確有癌變的可能,還是需要重視起來。因為超過90%的結腸癌是由結腸息肉轉變而來,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惡變過程一般需5~10年(當然存在少數進展較快的病例)。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腸息肉腸息肉就是容易發生在大腸內壁上的一個凸起,它是有很小的幾率發生癌變,並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展成為腸癌,但是腸息肉確實是腸癌發生的首要誘發因素。

上圖是腸鏡下的微創切除息肉的模擬圖。


腸息肉有很多的類型,一般腺瘤樣息肉是最常見

1、腺瘤樣息肉: 主要症狀表現就是間接大便帶血,以及腹部的不適,腺瘤樣息肉是有一定幾率發生癌變可能的,一般臨床發現之後,較大的都是建議切除的,以免癌變,並且在切除之後應密切的進行監測,防止復發。

2、炎性息肉: 它是因為慢性炎性長期的刺激腸道粘膜而發生的,關於炎性息肉是否會發生癌變,尚沒有定論,不過它發生癌變的可能性肯定要比腺瘤樣息肉小,並且它可在炎症刺激消除後自行消失;

3、增生性息肉: 因為增生而產生的,體積往往很小,它是沒有癌變的可能的,一般沒有什麼症狀的話定期複查即可。

腸息肉比較常見就上面提到的三種,腺瘤樣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腺瘤樣息肉,也是癌變可能性比較大的息肉,它也是大腸息肉的主要誘因,如果發現腺瘤樣息肉最好手術切除,並且切除後也是要定期的進行檢查,以免復發。

總的來說,雖然腸息肉不是百分百癌變,但是發現了一定要重視,是不可以忽視的,一旦發現,需要在消化科或肛腸科醫生指導下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張浩醫生


答案是否定的!

息肉是指:從黏膜表面長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組織,也可以稱為腸道內的“肉疙瘩。”但這種病變組織的性質也不一定是最壞的!

首先,息肉包括非腫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腫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經過藥物的規範治療可消失,而增生性息肉由於其無細胞異型表現,故不需要特殊處理,此類型息肉一般認為是不會發展為癌的;而腺瘤性息肉被認為是癌變病變,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性腺瘤等。據研究顯示,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為10%-15%;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為20%-40%;混合性腺瘤的癌變率為30%-40%。

其次,腺瘤性息肉雖說是癌前病變,但並不是所有的腺瘤性息肉均會發展為癌。腺瘤性息肉發生癌變是跟其息肉的大小、多少、組織學類型等息息相關,一般認為腺瘤大於2釐米,其癌變率高達50%;息肉數超過3枚,癌變率增至到66.7%;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高於管狀腺瘤、混合性腺瘤等。

其三,儘管發現腺瘤性息肉,也無需過度擔憂。

息肉發展為癌也是需要歷程的:正常黏膜——小息肉——大息肉——高級別內瘤變——癌前病變——癌;這過程一般需要5-15年時間(但個體存差異)。而且大腸癌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疾病,只要在癌變的過程中,我們能斬斷其發展路徑,即可放心。腸道出現息肉,一般我們需要做的是“取組織、做活檢、定性質”,根據醫囑定期複查結腸鏡即可。


練磊醫生


首先結腸癌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其主要原因包括:

(1) 飲食習慣:研究顯示高蛋白、高脂、低纖維素飲食者結腸癌發病率高。

(2) 癌前病變:家族性腸息肉病是公認的癌前病變,結腸腺瘤、潰瘍性結腸炎與結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3) 家族史:家族中有人患結腸癌,直系親屬相對患大腸癌的風險增高。

腸道息肉以大腸最為多見,常為多發性。腸息肉病理上可分為增生性、炎症性、錯構瘤及腺瘤等,其中腺瘤型息肉是消化道息肉的最常見類型,並有一定的惡變概率。具有惡變可能的包括腺瘤(尤其管狀絨毛狀混合型腺瘤)及家族性腸息肉病。因此即使腸鏡檢查有息肉,不一定就會得結腸癌。但是一旦明確了息肉的病理類型為腺瘤後,應早期進行內鏡下或者外科手術治療。此外健康的飲食習慣也很重要,多吃新鮮食物,少吃醃、燻食物,不吃發黴食物,少飲含酒精飲料。


康愛在線


結腸息肉:是指結腸內突出於腸壁表面的息肉樣病變,其病理性質尚未明確(需要病理活檢確定),是一種臨床診斷。

結腸癌:是結腸黏膜上皮細胞發生突變而發生的惡性腫瘤,已經病理活檢確診,依據大體外形可分為隆起型、盤狀型、浸潤型和潰瘍


從上面我們可以知道:

結腸息肉可能,但不完全是結腸癌;

結腸癌可能,但不完全表現為結腸息肉樣病變。

明確診斷的重點在於:病理學活檢 這一金標準


腸鏡發現的結腸息肉樣病變,可能的診斷為

良性病變:如腺瘤樣息肉(最常見),炎性息肉(是腸黏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增生性息肉(由於黏膜增生肥大形成),淋巴組織增生;

交界性病變:如多發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PJ綜合徵等,其通常表現為多發性腸道息肉樣病變,預後較單發腺瘤要差,部分最終可發生癌變;

惡性病變:如腫塊型結腸癌。

腸鏡可以提供一個大體的形態及分佈的印象,並在腸鏡下取活檢,最終診斷依賴病理明確


關注@外科醫生Kris,獲取更多醫學資訊。


外科醫生Kris


由於腹瀉、腹痛等腸道症狀反覆發作的原因進行腸鏡檢查沒有發現潰瘍、腫瘤等結腸病變,僅僅發現了結腸息肉,說明這次腸鏡做的及時有效,這就是平常重視健康檢查的好處,值得提倡。因為結腸息肉一般都是良性病變,不會發生惡變,發展成結腸癌的。那麼什麼是結腸息肉,小克解釋如下供大家瞭解。

結腸息肉是指結腸的黏膜向腸腔發生了突出、隆起或長了贅生物,結腸息肉按形態分為有蒂或無蒂的息肉。根據大小將直徑小於5mm的叫小息肉,大於2cm叫大息肉。結腸息肉的組織來源主要是結腸黏膜的上皮組織,其中以腺瘤樣息肉最多見,另外,還有來源於非上皮組織的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經纖維瘤、纖維瘤、脈管瘤等息肉,但是比較少見。

結腸息肉通常無任何症狀,當息肉發展到一定程度形成潰瘍、出血時出現腹痛、便血、甚至腸梗阻等症狀。多由長期結腸病毒感染、食物中含纖維過少、長期吸菸等因素關係密切。

有結腸腺瘤性息肉的人發生大腸癌的機會比沒有息肉的人多,大多數(50%~ 70%)的大腸癌是在結腸腺瘤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結腸腺瘤性息肉出現惡變的概率如下:

1.直徑< 1cm的腺瘤性息肉中僅有1.3%的人發生癌變,假如組織結構主要是由絨毛狀成分組成或含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成分時,癌變的機率分別增加至10%和27%。

2.直徑1~2cm的腺瘤性息肉癌變率為9.5%, 直徑>2cm的腺瘤癌變率為46.0%。不典型增生中,輕度、中度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癌變率分別為5.7%、18.0%和34.5%。

3.有蒂息肉樣腺瘤癌變率為4.5% 基底部寬大的腺瘤性息肉癌變率為10.2%。扁平腺瘤的癌變率為10%~25%。

4.家族性幼年型息肉癌變率為10%~ 20%;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變率為100%。

通過以上數據顯示,不是所有的結腸息肉都會發生癌變,但是也有一定的癌變風險,這種風險需要病理檢查才能評估癌變發生的概率,以此來確定息肉的治療方法。儘量避免和減少息肉發生癌變的情況出現。


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