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默默耕耘,紮根山區教育事業,向萬全的這位老教師致敬!

默默耕耘,紮根山區教育事業,向萬全的這位老教師致敬!

1958年,劉建雲參加教育工作。1962年,從沙家莊中心校調到顧家溝小學任教。顧家溝是個不足百戶的小山村,舊社會沒有學堂,村裡也沒有識文斷字的人。解放後,雖然辦學多年,但因生活艱苦留不住教師,學校一直是辦辦停停。劉建雲這一次來,就象紮了根一樣,一干就是30多年,直到退休。

默默耕耘,紮根山區教育事業,向萬全的這位老教師致敬!

30多年來,劉建雲以黨的重託、人民的需要為已任,立志為山區農民在文化上徹底翻身做貢獻。期間,他兩次放棄調蘇家橋、北新屯中心校出任校長的機會,把妻子接到顧家溝安家落戶,無怨無悔地在這裡艱苦奮鬥,辛勒耕耘,把顧家溝小學辦成全縣聞名的山區小學和改善辦學條件的先進單位,劉建雲老師的名字上了《中華當代名人辭典》。

劉建雲初到顧家溝時,這裡的所謂學校,只不過是空蕩蕩的三間破土房和一間陰森森的龍王廟。上學的只有3個學生,師生4人守著破廟上課,劉建雲心裡越發不是滋味。面對眼前的實際,他思想上有過激烈的鬥爭,可他一想到黨的培養,山區人民的需要,就堅定了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不會做飯,就生一頓熟一頓湊合著吃,沒有蔬菜就著鹽水下飯。他每天晚上挨門逐戶地動員學齡兒童入學。他嚴謹的治學精神,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信任和尊重,都願意把孩子交給劉老師調教。從此,劉建雲與顧家溝同心,與顧家溝小學同步。

為了改善辦學條件,讓孩子們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他帶領十幾名學生把破龍王廟苫好房頂,修好門窗,抹上黑板。他開設“耕讀班”,沿門逐戶地動員那些因家庭困難失學的兒童,給這些孩子們上半天課,讓他們回家勞動半天,一直堅持到小學畢業。同時,他還辦起了農民學“毛著”夜校,每天晚上教村裡的青年學文化,學毛著。

1976年,在村黨支部的支持下,劉建雲與全村父老奮戰一個月,在村中心蓋起了8間磚包土坯,白灰水泥沙擦頂的校舍,從此,顧家溝有了一所正規化學校。但沒過幾年,由於楊木柁檁細,屋頂彎了腰。劉建云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上課,他帶領幾個高年級學生到山裡一座古剎------金銀洞拉回松木檁柱,將兩個教室裡的柁檁支撐好。

他利用放假期間脫土坯、碼基石,親手蓋起三間放柴、燒水的配房,還參考報紙上的方法壘起了節柴灶,保證了學生整天有開水喝。

1986年,在劉老師的積極倡議下,村裡投資3萬元,蓋起了10間完全是磚瓦結構的新校舍,將原來的危房改建為村委會。這次建校,劉老師根據山區複式教學的特點,親手設計,親自施工,將辦公室建在兩個教室中間,隔牆按上大玻璃,一個老師可以關照兩個班的學生,以適應教師少、班級多複式教學的需要。房子建好後,他又帶領學生利用兩週秋假時間,硬是將一個七高八低,坑坑窪窪的校院整理成平平整整的操場。他還和學生一塊一塊把村外拆了廟的爛磚撿回來,又塊一塊鋪沒了50多米長的通道。1989年他又在家長們的幫助下,利用集體打井剩下的廢涵圈和石料建起孩子們喜愛的滑梯、乒乓球檯、花池和旗杄臺墩等,還利用生產隊的舊車輛、廢車架和抽水機替下來的廢鐵鏈,改裝成轉盤、翹板、籃球架和吊繩、鞦韆等。為了綠化美化環境,他帶領學生在校院內外開闢了“紅領巾果園”,栽種各種果樹180多棵,四旁植柳200多株。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活動,又陶治了孩子們的道德情操。1998年,在縣鄉的支持下,又在現在的校院裡蓋起了10間完全防震抗震的校舍。顧家溝小學的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就這樣經過劉老師30多年努力,一步一步地得到了徹底改善。

劉建雲沒有上過師範,上山前從未搞過複式教學。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有效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他一邊教書,一邊自學,他系統地學習了《教育學》、《兒童心理學》,並向一些有複式教學經驗的同仁求教。不斷摸索和積累適應山區特點的教學方法。他根據複式教學動靜搭配的需要,找來一些廢舊材料,親手製作了許多小黑板、小卡片等各種教具。他採用啟發式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使教育質量迅速提高。每年統考,總平成績保持在80分以上,在全學區乃至全縣名列前茅。他根據自己的實踐撰寫的《複式教學三項改革》的論文,被省復教中心彙編到《複式教學研究》和《複式教學講義》中。

為了進一步改善條件,全方位培養人才,從1965年起,劉建雲帶領學生搞勤工儉學活動,開闢了5.5畝的小種植基地。一面輔導學生結合教學學科學,學技術,一面進行勞動教育,使學生從小樹立為改變家鄉落後面貌做貢獻的理想。30多年來,累計小種植、刨藥材、摘山杏等各項收入達3.8萬多元,平均每年每生創收20多元,除解決學生上學費用,減輕家庭負擔外,還彌補了學校經費不足。逐年添置教學儀器和活動設備,併為少先隊閱覽室購置圖書千餘冊,長期訂閱兒童報刊11種。另外,師生們自己動手製作了20多種體育器材,豐富了學生的活動內容。

教書的目的在於育人。劉建雲在辦學任教中,始終堅持素質教育第一的原則。他除了在各種教學中貫穿思想品德外,還輔導少先隊員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用第二課堂進行“五愛”“四有”教育,特別是熱愛家鄉,助人為樂的教育。組織少先隊經常開展“學雷鋒送溫暖”活動。從1983年起,分小隊為村裡3戶病殘困難戶擔水、掃院、幫種幫收,堅持數十年如一日。1985年,該校少先隊參加了由鄧穎超奶奶倡導的“萬名創造杯”活動,獲得“全國創造杯”一枚。河北團省委“創造杯”兩枚。1986年,在開展的“創造性活動”中,有一名中隊長獲得了“全國好隊長”稱號。1987年,在開展的“全國各族兒童勤巧小隊”活動動中,該校共參加了9項活動,其中有4項獲得一等獎,一項獲得二等獎。1988年,在開展的“紅領巾小陣地建設”活動中,該校少先隊員又有一項活動獲獎。

1992年春,該校在駐張市51056部隊“長城校外輔導站”的袁寶瑩同志具體指導下,創建了萬全縣第一個英雄中隊一王寶中隊,該中隊是以本村一位在縣烈士塔留名的英雄先烈的名字命名的。這個中隊在劉老師的輔導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多次在全國、省、市級報刊組織的有關活動中獲得獎勵。“從小愛勞動”的實踐活動,獲得《中國少年報》優秀活動獎。同年,由劉老師設計的以“我愛家鄉的山和水”為題的“兩史一情”教育活動,被《河北教育》刊登,並被評為一等獎。1993年,全校師生積極為《東方紅》故鄉實施希望工程捐款捐書捐本,有一名中隊代表參加了張家口市“《東方紅》故鄉行”春令營活動。1993年,在紀念毛主席誕辰100週年期間,該校開展的“山溝紅領巾不忘毛主席"“五個一活動”(即朗通一段毛主席語錄,背通一首毛主席的詩詞,蒐集一枚毛主席像章,唱一支歌頌毛主席的頌歌,寫一篇緬懷毛主席的作文),這項活動在《中國少年報》簡訊中作了報道。寒假期間,王寶中隊”開展的“紅領巾智剎賭博風”活動在《中國兒童報》“雛鷹行動”欄中頭版報道。1994年初,該校與手拉手聯繫學校張市橋西區北新村小學,聯合舉行了“紅領巾手拉手為張思德叔叔過第50個清明節”為主題的大隊會活動,不僅使學生受到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繼承與弘揚延安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教育,而且有效地促進了教學這次活動後,兩校同學結成的對對好朋友,頻頻書來信往,互相學習,互相鼓勵。有些同學身上的缺點毛病克服了,書寫能力、表達能力都有了顯著提高。劉老師輔導的一名五年級學生寫的百部愛國主義影視片觀後感在《中國少年報》“金鑰匙獎”徵文中發表。劉老師設計的“手拉手走向張思德”活動,1994年在《河北教育》(第五期)中華傳統美徳教育徵文選登”中發表。

為了培養學生立志做“跨世紀建設者”的思想意識,劉老師輔導“王寶中隊”積極參與“跨世紀錐鷹行動”,開展了“魯班小隊”活動和“我願做個小小志願者”活動。活動中隊員們自己動手修桌凳,修器材,給本村裡冬挖潛流工地送開水,幫助啟動拖拉機,給工人師傅燒暖炕一一使隊員們從小樹立了“興學重教發展農業”服務的雛鷹意識。這一活動被《輔導員》雜誌評為一等獎,“魯班小隊”被稱為全“維鷹小隊”。這幾年,“王寶中隊”還參與了全國“東方紅行動”“張思德行動”、長征行動”和“紅領巾黃河行動”等四大行動,為“東方紅希望小學”、“張思德紀念碑”“紅星希望小學”和“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碑”從中隊勤工儉學收入中捐款450元。還派代表隨張市夏令營到延安等地參加了活動,這些活動對培養少先隊員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組織性、紀律性都產生了重要效應,開擴了孩子們的眼界,也不同程度地見了世面,從而有效地提高了複式班學生的思想素質。所有這些活動都凝結著劉老師的心血與汗水。

三十多年來,他教出的200多名小學畢業生,無論是升學深造還是就地參加生產勞動的,都在各條戰線上勤奮工作,以高尚的思想品格和出色的工作成績回報母校和劉老師為自己付出的愛。劉建雲老師在顧家溝這塊貧脊而又多情的土地上,像春蠶吐絲那樣,日積月累地把顧家溝小學建設成全縣教育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劉建雲亦被授予河北省特級教師,省復教中心研究員,團省委少先工作學會會員,山西《複式教學》特約編輯,省勞動模範,省、市、縣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教師等光榮稱號。劉建雲的名字被編入1999世紀經典《中華百年》。(摘自萬全文史資料第六輯,作者:高卓瑞 李成棟)

默默耕耘,紮根山區教育事業,向萬全的這位老教師致敬!

有幸從同事的電腦裡找到了上面這張珍貴的照片,照片中從左往右依次為郭發、劉建雲、王殿貴,都是大家熟悉的老萬全人,平臺也刊發過不少關於他們的文章和事蹟。祝三位老人健康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